宫崎骏「冷门」动画?其实《崖上的波妞》才是献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_风闻
动画学术趴-动画学术趴官方账号-2021-01-05 07:24
作者/ Palomar
编辑/ 思考姬
“波妞能带来快乐就好啦!” ——宫崎骏”
从**《龙猫》**开始,一年一部吉卜力动画的引进,似乎成了惯例。
尽管去年是特殊的一年,但经历了一系列的跳票、推迟、取消后,我们还是在银幕上看到熟悉的龙猫LOGO,这次是它——
豆瓣评分8.5
似乎是真的打算给这糟糕的去年,划下个温馨的句点,和皮克斯的**《心灵奇旅》前后脚,《崖上的波妞》**定档在了2020年的最后一天。
一个圣诞,一个年末,一部纯手绘,一部纯CG,这两家伟大的工作室执意要给我们心目中的2020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们自然也心甘情愿地接受。
宫崎骏也为这部电影专门制作了手写祝福——“波妞能为大家带来快乐就太好啦”,实际上,这句话也是他执导《崖上的波妞》——这部差点成为了他收官之作——的初衷。
影片简介丨****海神的女儿波妞从深海出逃玩耍,却被困在玻璃瓶里冲到岸上,碰巧被住在岸边悬崖的宗介救出,两人因此相识。
但是波妞的父亲——魔法师藤本,认为人类世界肮脏丑陋,强行把波妞带回海里。
面对父亲的阻挠、席卷小镇的海啸,以及永远失去魔法的威胁,波妞仍然大胆而坚决地决定——要变成人类跟宗介在一起。而承诺要永远保护波妞的宗介,也即将面临新的挑战…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它幕后的故事。听了之后,或许在观影的时候,你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从场景到人物,“任性”宫崎骏的反转日记
这一切,得从**《哈尔的移动城堡》**制作结束后开始讲起。
《哈尔的移动城堡》
对于宫崎骏这个工作狂来说,休假这个概念似乎是不存在的,他早已习惯在上一部作品刚刚收尾的时候便开始下一部作品的构思了。
就在《哈尔的移动城堡》刚刚完成,甚至还没上映的时候,宫崎马不停蹄地去找到铃木敏夫,问他对下一部动画有什么建议。
“拍一部给小孩子们看的动画怎么样?”
铃木建议到。他想到的是把《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面可以面向儿童的元素拿来用。
但宫崎显然没往这边想:“我想做个幼儿园!”
“啊,那倒也不是不行。”铃木想。
“不过既然要制作幼儿园的动画,果然还是要先造个真正的幼儿园出来!”宫崎认真又严肃地对铃木说道。
吉卜力工作室的幼儿园
虽然听起来很像是宫崎骏脑子里冒出的鬼点子,但建一座幼儿园其实并不是他的突发奇想,随着工作室员工的不断增加,加之新成立的吉卜力美术馆也招聘了许多馆员,有小孩子的职工渐渐多了起来,而宫崎骏的妻子也一直希望能拥有一座幼儿园。
于是建设一座社内幼儿园成为了理想又现实的提案。
于是在铃木敏夫的帮助下,吉卜力买下来工作室旁的一片空地,由宫崎骏亲自操刀设计,铃木女儿的朋友们来充当工作人员,吉卜力自给自足的幼儿园便开始动工了。
《崖上的波妞》中的幼儿园
有了场景,自然也该要设计人物了,当时的宫崎沉迷于夏目漱石,尤其对**《门》里面住在山崖下的宗助夫妻**深感兴趣。
夏目漱石《门》,是其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
故事简介丨宗助和阿米,是一对相互扶助的贫贱夫妻。阿米本是宗助朋友的恋人,两人不顾世俗的反对走到一起,也因此自绝于世,退到两人的世界里过着封闭的生活。生活捉襟见肘,宗助朋友自此漂泊满州的消息更使宗助心中不安。
他试图参禅,但禅门的生活更不能拯救他,也只能回归到现实世界,等待一切的好转……
“崖下的宗助”,最早诞生于他的脑海中,稍微改动一下,“崖上的宗介”便成了新电影最初的名字,在日语里面,“宗助”和“宗介”的发音是一样的,描写一位住在悬崖上的少年的幼儿园生活,成了他最早的电影蓝图。
紧接着,他希望创造出一个能够超越龙猫的动画形象,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个胖怪兽的形象早已成了吉卜力的象征,被放在每一部电影的片头,即使有人不认识千寻,琪琪,娜乌西卡,但不会有人不认识龙猫。因此,即使一向支持和信任宫崎的铃木敏夫,也坦言这是件无比困难的事。
实际上,新形象的设计也一度停滞不前,直到一天宫崎骏注意到了放在小孩子浴缸中的金鱼玩具,他感到好奇,轻轻地触碰这个不起眼的塑料玩具,金鱼发出“波”的一声。一道闪光在宫崎的脑子闪过,名为波妞的金鱼形象迅速战胜了幼儿园的宗介,电影的名字也从“崖上的宗介”变成了“崖上的波妞”。
《崖上的波妞》人物设计
正所谓有了真玩具就忘了纸片,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先是主角从宗介换成了波妞,后来场景又从幼儿园****换成了大海,本来享受着实物幼儿园和动画幼儿园并行工作的宫崎骏,渐渐对动画幼儿园失去兴趣,画不下去了。
于是幼儿园场景最终只零零星星地出现在《崖上的波妞》的开场和结尾。
“异想天开却又合乎情理的剧情展开,自由自在的方向转换,宫崎就是这样的天才吧。”铃木如此评价道,虽说这话一点没错,但总有种阴阳怪气的感觉。
从东京到广岛,浪花拍打上岸
即使主人公变成了金鱼,但作为舞台的海洋却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在最初的计划里,波妞只是一只生活在桶中的淡水金鱼,和大海并没什么关系。
《崖上的波妞》所引以为傲的海浪描绘,灵感其实来自于吉卜力工作室的一次社员旅行。
再把时间拨回《哈尔的移动城堡》刚刚制作结束的时候,极度疲惫的工作室迫不及待地需要时间休整,即使工作狂如宫崎骏,也需要有充足的休整时间来为下一部作品蓄积能量。
就在这时,非营利组织Peace Winds Japan找到铃木敏夫,希望能联系到宫崎骏导演,为广岛的鞆之浦拍一部宣传片。
Peace Winds Japan
鞆之浦地处濑户内海北缘,曾经是日本著名的海港,因坂本龙马的“伊吕波丸”事件而闻名全国,但是到了新世纪,这片美丽的海港逐渐衰败,人口也迅速流失。
Peace Winds Japan找到宫崎骏的初衷,就是希望他能为这座海港拍摄宣传片,帮助这里顺利转型成旅游地区,重新振兴当地经济。
鞆之浦
这使铃木敏夫异常为难,整个工作室刚刚完成上一部动画的制作,全员舟车劳顿地前往广岛制作新片显然不现实,但对方的提议又很难拒绝,铃木急中生智,既然大家都很疲惫,干脆组织一次社员旅行吧,地点就选在鞆之浦,不设工作内容的旅行,说不定反倒能诞生出新鲜的灵感。
铃木将这个提案告知了全工作室,本以为去者寥寥的他,没想到获得了空前的响应,连带社员家属,全社报名了将近三百人,一场声势浩大的濑户内海之旅就这么成行了。
而这趟三天两夜的社员旅行,最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使得宫崎骏有了多到数不清的灵感。
日本知名旅游胜地濑户内海
即将离开鞆之浦的时候,宫崎找到铃木,希望能在这里多待一些日子。
在Peace Winds Japan的帮助下,第二年春天,宫崎骏又返回这里居住了两个月,每天早出散步,看海,画画,自炊自食,他和当地居民也都成了朋友,海边渔港的生活深深吸引了宫崎骏,新作的设定稿也积累了厚厚一摞,一部着重表现海洋的电影已经呼之欲出了。
《崖上的波妞》设定稿
在之后的采访中,宫崎骏如数家珍地讲述他在描绘水和海浪方面的收获:“想要描绘水,除了光与影之外,气泡与飞沫自然也是不得不下足功夫的。一开始我会使用铅笔绘制简略的草图,然后像拉斐尔前派那样逐渐精细化,虽然我们做的是动画,但我也仍然希望能够更多地包含美术上的技法。”
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作,米莱的《奥菲利亚》曾给予宫崎骏极大的灵感
从灵感到纸张,如何处理17万张原稿
有了宫崎骏厚厚一摞的设定稿,压力就来到了担任色彩设计的保田道世,担任美术监督的吉田升,和担任作画监督的近藤胜也这边了。
宫崎骏在《崖上的波妞》中再次摒弃了3DCG,又返回了纯手工绘图的制作中来,三人的任务也就肉眼可见地繁重起来。
色彩设计 保田道世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句要求之外,宫崎将色彩设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给了保田道世。
说是下放,但更像一个怎样都不满意的甲方,保田在作图中尽量延续宫崎骏的分镜设计,不仅舍弃了以往用近似色标记界线的画法,转而用清晰的实线描绘海浪的轮廓,还提亮了整部动画的色彩明度和纯度,使得《波妞》远比以往的作品明亮。
尤其是在水的颜色设计上,保田将以往惯常的水色设计统统废弃不用,即使在水中,人物的颜色也和在水外保持一致,当波妞和宗介一部分站在水中时,他们在水中部分的颜色会根据常识变淡,但一旦他们完全浸入水中之后,全身又拥有了鲜明的颜色。
这种看似反常的处理方式,反倒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电影的临场感,随着人物的入水,观众的视线不再站在水面之上,而是一同进入水中,近距离地欣赏接下来的故事。
相同的困难也摆在美术监督吉田升面前,由于宫崎骏对线条和海浪边界的特殊要求,吉田无法像以往惯常的那样,将海水作为背景大面积涂抹,而只能在背景中再以线条勾绘出海浪的轮廓,将海水从背景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角色,这是宫崎骏给所有原画作者的要求。
到了作画监督近藤胜也这里,难点则是如何表现波妞的神态和动作,他形容为给种子添果肉,在宫崎骏导演的分镜基础上使角色变得丰满。
近藤将自己的工作比作化妆师,“我只做最终的收尾工作,宗介也好波妞也好,我只是在宫崎导演的指导下使他们最终成型。”
不过最难处理的麻烦紧接着就来,如果说波妞只需要以儿童的处理方式去设计的话,波妞的母亲海之女神则万分棘手。
棘手到什么程度呢?对于这个毫无瑕疵的女神,宫崎骏自己都没能想清楚她的具体形象,他干脆寥寥几笔画出个轮廓,然后对近藤说:“接下来的就拜托你了。”
近藤只得硬着头皮从零开始设计这位女神,在《崖上的波妞》中,其他所有角色都出自宫崎骏之手,唯独海之女神是由近藤胜也原创的。
海之女神
作画的艰辛直接反映在了原画的数量上,《崖上的波妞》一共绘制了170653张原画,这个数字是**《千与千寻》的1.5倍,也成为了宫崎骏到目前为止原画数最多的作品,相应的,《崖上的波妞》的制作周期**,也整整比《千与千寻》延长了4个月。
这部看似简单无需动脑的动画,幕后却有着最为庞大的工作量。
《崖上的波妞》最初在2008年于日本上映,原画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前所未有的海浪描写,纷繁的海中生物,和时而宁静时而暴戾的海港,使观众们真切地看到了超越CG的手绘的力量,而这也差一点成为了宫崎骏的绝唱,直到好几年后的复出之作,《起风了》。
结语
与众多吉卜力作品一样,《崖上的波妞》也没能逃过**“都市传说”**的魔咒。
因为剧情很难用成人的逻辑去理解,加之电影上映在盂兰盆节(日本传统的“鬼”节),所谓**“所有人都在海啸中死去,之后的故事描绘的是彼岸的世界”的都市传说便又出现在了日本的BBS上了。就连作家吉本芭娜娜**的评论文章里,也花了一整节的篇幅去讨论这个都市传说……
日本论坛中对都市传说的总结
作为熟悉了解宫崎骏电影的我们,自然不会相信什么都市传说,但为何从《龙猫》到《波妞》,越是简单而充满童真的动画,就越容易招来莫名其妙的都市传说呢?
大人们过于信赖自身赖以立足的逻辑了,而遇到只有小孩子才能理解的情节时,却往往不能像小孩子那样不加怀疑地接受,只能想方设法地借助各种解释和阴谋论去自圆其说,或许这也是成为大人的一种悲哀吧。
当有记者问到宫崎骏阴谋论传言的时候,他笑着回答:“观众们怎么说倒是都可以,但对我来说,这是给五岁的小孩子们看的电影,即使五十岁的人们看不懂,五岁的孩子们能看懂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