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标苏州的南通,为何瞄上了泉州?_风闻
城市进化论-城市进化论官方账号-探寻城市路径,揭秘经济逻辑2021-01-06 13:13
图片来源:摄图网
翻看2020年的“成绩单”,江苏省将迎来第四个“万亿之城”,福建省将实现零的突破,一举拿下“万亿俱乐部”的两个城市名额——近期,南通、福州、泉州都相继在不同场合明示或暗示2020年的GDP预计过万亿大关。
2019年“准万亿俱乐部”城市GDP
作为最先亮明成绩单的“准万亿俱乐部城市”,南通和泉州的统计部门于近日开展了一次跨地域的交流学习。随后,南通市统计局发表文章主动对标泉州,对比分析两市的主要经济指标。
回看过往的消息,南通主动对标的城市名单,还包括苏州、宁波、佛山等等。对标先进找差距,从2019年的GDP数据上看,泉州的成绩确实要优于南通,掰开来细分,差距在哪?泉州又是否能高枕无忧?
南通PK泉州
新进群的喜悦之情和上进之心
2020年12月28日,南通市统计局官网刊发了一篇《南通与泉州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以下简称“对比分析”),将两座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
*对比数据和结论均来自《南通与泉州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未特别说明的均为2019年数据
一番比较下来,泉州似乎略胜一筹。但城叔认为,主要是因为这篇《对比分析》由南通所写,目的在于找到与对方的差距,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
其实,仅2020年南通统计局就发布了四篇对比分析文章,其他三篇的对标对象都是苏州,从服务业到房地产再到高质量发展,全面对标。2020年苏州吹响了向2万亿GDP目标冲刺的号角。
之所以对标苏州,一来是同省最强市,也是国内最强地级市,借由苏州,南通想“找准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二来符合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南通日报》在社论中曾提出,全方位融入苏南,就是要主动把自己放到苏南板块去定位、去谋划、去比拼,比总量、比均量、比质量。只有超过全省平均,赶上苏南水平,才有实力有资格当好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
而这次为什么拉上泉州全面PK,按南通的说法,因为都是“有望今年跨入万亿俱乐部城市”。新进群的喜悦之情和上进之心,跃然纸上。
南通的新目标
对标苏南赶先进,借力上海攀新高
图片来源:南通发布
南通和泉州,一个在江苏,一个在福建,两地特点鲜明,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非省会城市。
南通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优势所在,那就是靠近上海。2020年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对标苏南赶先进,借力上海攀新高”。
“北上海”的说法几经更替,在“上海北大门”的新目标下,南通正努力从滨江城市向“通江达海之城”转变。
截至2018年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启东率先与上海合作共建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以来,南通成立的以沪通为主题的合作园区已经多达17个。
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海门海宝金属工业园、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差不多南通每个县(市)都拥有至少一个与上海合作共建的园区。
南通每一个市(区)、县跟上海的区、县都挂钩,对接工业园和产业项目。如南通海门,就与上海黄浦、闵行、宝山、徐汇等开展战略合作,多个镇(街道)均与上海的镇街或开发园区建立合作关系,新招引的产业项目60%来自上海。
南通还专门调整出“3+3+N”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吸纳上海优质发展要素的密集与活跃区域。
不过,南通的短板同样明显。
虽有“近代中国第一城”的称号,南通的发展却一直不敌苏州:近代,发达的棉纺业带动下南通经济一度与苏州比肩,却因为产业的萧条而逐渐落后。
随着苏州工业园成为全国标杆,南通的代名词仍是“家纺”和“建筑”两大传统产业,但本地人口中的两大“富民产业”,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南通的城市地位。
所以从数据上可以看到,1978年,南通GDP为29亿,苏州32亿;到2020年,南通破万亿,而苏州的目标是2万亿。
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季建林对此分析,“这说明南通不仅是经济增速低于苏州,经济质量更低于苏州,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却动能不足。”
南通还有传统重工业城市的“通病”:面临着高新技术发展的转型困境。2019年,南通新兴产业产值的增长率仅为1.6%,远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6.9%的增长率。
2020年1月3日,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提出了南通“发展四问”:
面对新机遇,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过万亿,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大项目,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面对争先锋,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泉州的后劲
GDP总量碾压,其他指标表现逊色
图片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泉州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是闽南文化的源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
从南通的《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出来,泉州的特色同样鲜明。
首先是地理条件。泉州地形起伏、平原较少,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称。这样的地貌,导致农业发展天然条件不利,同时也使人口难以大规模集聚,服务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制造业成为泉州目前的经济发展支柱,工业城市是它的标签。
从结构上看,泉州工业发展主要以传统产业特别是轻工业为主,其中又以终端消费品为重。安踏、匹克、特步、七匹狼、达利园、盼盼等等国人耳熟能详的服装鞋帽、食品纸业品牌皆出自泉州。
同时,泉州的侨商数、侨商投资比重在全国地级市也是数一数二的。
规模庞大的传统工业经济固然可喜,但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也是无法绕开的大趋势。
提起泉州,常被拿来与福州、厦门比较。虽然泉州的GDP早已实力碾压,但地位和知名度远远不及后两座城市。
三地GDP走势历史图,图据Wind金融终端
泉州的问题,不在总量,而在结构。
2019年泉州的GDP高出厦门4000亿。但论人均GDP(泉州11.41万、厦门14.27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泉州4.96万、厦门5.9万),泉州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比福州和厦门,泉州虽然总量有优势,但财政收入、个税收入、服务业占比、高新技术产值等其他经济指标,均表现逊色。
作为这一轮最早宣布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福州此前已提出,将通过“强省会”和“强门户”,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这也是福州多次在“两会时间”向外释放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声音后,首次官方“盖棺定论”。
而在刚刚发布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搜索,福州被提及6次,厦门被提及8次,泉州被提及2次。
显然,在省内“强省会”战略的背景下,泉州的后劲还是要靠内生。
文字 | 吴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