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混血”建筑,藏着时代记忆_风闻
我从新疆来-我从新疆来官方账号-从人物到文化、不断探索异域风光,诉说不一样的故事。2021-01-06 10:31
“时过二十年,我从北京回到了乌鲁木齐,那是一个冬天。
我看见了民族大剧院,当年竖着贴的白色瓷砖把这座雄伟的建筑包裹得像是一个巨大的厕所,这种建筑我在全国的每一个城市都能看见。
当我徒步走到民族剧场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讶,爸爸好像复活了,他的生命融化在这座有五十年历史的建筑里,变得高贵、典雅起来。
所有那些陈旧的东西都变得新鲜,穹顶,石柱,雕刻,曲线,石阶,圆形的窗户……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了父亲。
我知道这句话由我说,显得不合时宜,因为他是我爸爸。可是,我真的希望凡是去乌鲁木齐的人,都去比较一下这两座不同的建筑,然后把结论告诉我。”
历史性建筑蕴涵着历史,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撰写着世人对这地方的种种记忆,相对的,这种种记忆正代表着每一座城市、地区乃至文化的印象源泉。
▲电影《英格力士》的剧照
我想这或许也可解释王刚执笔的《英格力士》中的主人公刘爱重返乌鲁木齐后,看到其父设计的民族剧场时幡然醒悟的种种:其父当初为何会固执于为乌鲁木齐设计与众不同的历史建筑,而非现代大楼。
坐镇中国西北的新疆,其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民族风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来“探秘”。不论年代,不论年龄层,即便是从未来过此处的人都会对新疆“迷人”抑或是“神秘”的风采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其中,斯拉夫式建筑风格因其适应新疆气候要求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对新疆建筑风格的影响可谓深厚。
要谈最值得了解的斯拉夫式建筑,始建于1943年且被称为乌鲁木齐地标性建筑物的大银行首当其冲。
大银行的地标性特征在1949年8月新疆省银行发行的60亿元天价钞票上也有显现。
值得称奇的是这座建筑由中国人设计、修筑而成,设计师与建筑师皆是来自1940年代办了三期的工程教育班和测量教育班。
除了大银行,还有诸如坐落于乌鲁木齐市建国路的邮务长公寓、苏联领事馆官邸等建筑物。
▲上世纪40年代的苏联领事馆外景
▲被拆除前的苏联领事馆内景
斯拉夫式建筑风格中的苏联式建筑可谓是新疆建筑风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疆医学院(现称新疆医科大学)便是完全由苏联援建的纯正的苏联式建筑,现新疆医科大学鲤鱼山校区内的苏园为残存部分。
1
建筑计划ing
新疆在解放初期,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及新疆建设兵团的工作使新疆经济、工业等方面逐步复苏,但如现代医学一般较为复杂、专业的领域在新疆的发展依旧处于停滞的状态。
1950年2月,时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赛福鼎·艾则孜同志,随同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向毛主席、周总理请示:为改变边疆地区缺医少药的现状,建议建立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
▲今日的新疆医科大学“苏园”全景
毛主席批准了在新疆建设医学高等学府之后,中央人民政府便根据《中苏贸易协定》与苏联签订建设新疆医学院的设计合同。
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筹划,建设新疆医学院正式被纳入“一·五”计划,成为了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除此之外,重点项目还包括新疆的有色、石油、民航三个合资项目。
项目对接皆由部队对接,这也为苏联式建筑的进一步本地化奠定了基础。
▲新疆医学院全景
2
建筑进行时
1951年3月,13位中苏代表在新疆医学院设计方案会议中讨论并最终决定,该项目由苏联保健部国家保健工程设计局按照苏联圣彼得堡医学院的图纸进行建设。
▲设计图纸 滑动阅览
苏联专家在建设新疆医学院之初,便对建设新疆的医疗、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目标非常明确,即综合考虑到中国西北边疆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后,将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护理专业一并纳入教育体系中。
医学院规模设计包括由医学院、临床医院组成的医学中心,“内设600床之医院,1000学生之医学院,护士学校及900人之学生宿舍”。
在现存“耳鼻喉科病院设计图纸卷”的扉页中,设计条理清晰且涵盖内容全面,所有负责人的信息皆有明确记载,可见问责制较为完整,有苏联国立保健设计院院长、主任工程师、专业工程师、技术审核总工的亲笔签名等。
▲新疆医学院师生修建校园的南北大道
1954年7月,新疆医学院正式召开开工动员大会。
在建设新疆医学院建筑群时,自治区政府鉴于当地在施工技术力量和建筑材料采购方面都较为困难,为保证顺利施工,便通过当时的国家外贸部向苏方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理。
▲苏联专家检查工程质量
当时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不仅有较多苏联专家是为了建设新疆医学院建筑群而来,也有负责新疆其他项目的苏联专家,基本都被安排居住到新疆乌鲁木齐市明园中。
他们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将苏联的生活方式带到了这里——“穿着比中国人讲究得多,碧眼金发鹅鼻,男士大腹便便穿吊带裤。苏联人有诗意的豪放,好喝酒和吃甜食,那院子里飘荡着伏特加格瓦斯和奶的甜甜气味。黄昏时分,院落里不时飘出有手风琴伴奏的歌声”。
建设即将完成时,卫生部陆续从上海、沈阳、山东等地选调大批优秀的医学教师到新疆医学院任职,支援边疆医药卫生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
1956年10月15日,新疆医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院典礼,同期附属护士学校建成招生。至此,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的建设正式告一段落,总计历时两年零3个月。
▲庆祝新疆医学院建院典礼
但因苏联专家认为,“乌鲁木齐就十多万人口,等于是个乡村,不需要什么大手术室”,所以当时的新疆医学院还没有一间像样的手术室,直到1964年,金祖怡受邀为医学院设计手术楼。
多少年后,她回忆当初为了能够成功完成这项任务,“我带着几名设计人员,穿白大褂全程跟了一场手术,想看看医生做手术究竟需要多大空间。设计方案出来,院方十分满意。”
▲2020年4月29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海拉提·巴拉提带队看望慰问金祖怡同志
金祖怡作为建筑学子,此前不仅参与过新疆部队建设工作,陪同中苏建筑专家来疆访问、工作等,也与刘禾田(时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设计科科长、主设计师)参与了新疆军区八一剧场和新疆人民剧场的设计。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八一剧场及北门周边
(王素芬翻拍)
3
仿·苏联式建筑群
新疆医学院作为新疆首个完全由苏联设计、监工完成的建筑群,不仅在同时期,更是为日后乌鲁木齐市建筑群的建设提供着借鉴,并激励着一代建筑师为建设属于中国的建筑而努力。
金祖怡曾回忆年轻时被派去作援建新疆医学院的苏联专家助理,以“偷师学艺”时,谈到“王震司令员感到我们亟需中国自己的建筑设计师,不能每次找苏联专家,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新疆大学的解放楼与苏园同期建设,虽皆为苏联式建筑物,但不同于苏园配置以苏联专家为主,新大解放楼的建筑师和建筑工人除少数如金祖怡等科班出身,大多是刚放下枪杆子的新疆军区的军人们。
“不仅是盛工(负责人盛志斌)他们,我们设计股全员都要下工地劳动,部队领导要求设计人员,冬天在室内做图,开工后到工地,通过实践提高。
现在谁也不相信,我一个女性曾背着24块砖,上脚手架、绑钢筋”,金祖怡接受采访时说道。
当时建筑队不仅人手匮乏,建筑材料也十分匮乏,即便大部分可从苏联直接进口,但因成本问题,建筑队还是优先采用本地材料。
比如,为了少用钢材,尽可能采用木构;木头通常来源于冬季,驻疆解放军到山区伐木,利用雪当滑道运输。
仿苏建筑物在乌鲁木齐虽建筑材料的选取方面不如苏联式建筑物来的精细,但分布更为普遍,也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
目前,新疆医科大学鲤鱼山校区中的苏园仅存3栋建筑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并于2015年被列为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确定为乌鲁木齐市不可移动文物。
更多的苏联式建筑则在逐渐消失:原地矿局院内曾经有一座二层苏联式建筑和若干平房,2012年被彻底拆除;体育馆路的十字路口曾分布有不少苏联式楼房,已被拆,具体年月不详;三西巷子曾有不少居民区为苏联式建筑风格,已被拆除……
乌鲁木齐市文物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近一二十年里,被拆掉的苏联式建筑太多了。一些被列为自治区或乌鲁木齐市的文物建筑,也因为棚户区改造等这样那样的原因,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在相关采访中的整理中,“苏联式”建筑在地方老百姓之间也有着相当的支持度,甚至于有市民表示新建的建筑物应传承这份苏联式建筑风,以构建独特的新疆乌鲁木齐建筑“混血”风格。
建筑物本质上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所以在保留过程中自然会对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有一定考量——原居住区的建筑物是否符合作为居住区的条件等。
而苏园、八一剧场等不止如此,亦记录了一代人奋斗、努力建设祖国边疆的故事,书写着几代人对国家建设边疆的独有记忆。
当金祖怡了解到自己参与建设的新疆人民剧场,已成为乌鲁木齐地标式的保留建筑时,她曾谈到**“保留下老建筑的原貌,也就留下了城市的记忆,更是对当年参与建设者的一种尊重认可和最好的怀念方式”。**
苏联式及仿苏联式建筑物的历史不仅在书稿中两国友好往来的记录之中,也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一代代的分享,从迹忆逐渐成为了独属于新疆人对家乡的记忆。
苏联式建筑物作为苏联援建的一大标志,不知你的家乡是否还留存着这类迹忆呢?
主 编:魏晓磊
副 主 编:阿布德吾力、艾克拜尔
版 块:迹忆新疆
版 主:阿力米热
作 者:爱特肯
校 对:古晓宇
排 版:刘依芃
**图 源:新疆医科大学官网、****相关参考文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