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检察组》碾压同期剧将迎收官,总制片人称还会继续打造检察官IP_风闻
跃幕-电影博主-影响有影响力的电影人2021-01-07 23:27
因********************广告植入道歉登上热搜的李学政,不能完全抛开身份本身谈问题
文/庞宏波
“一定是以观众为上帝的。”
李学政说出“以观众为上帝”的缘由是回应之前因为广告植入引发的争议,此前“巡回检察组总制片回应广告太多”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如今,在整个剧临近收官的阶段,李学政依然非常坦然这件事。
“这件事是必须要向观众道歉的,我们是要以观众为上帝的,观众的吐槽就是不可抗力。以后再拍同类的剧,广告植入一定慎重考虑。”
对于任何一个电视剧的制片人来说,这句话本身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力量。但如果这句话出自《巡回检察组》总制片人之口,就不能完全抛开身份本身谈问题。
《巡回检察组》本质上是一部主旋律的法制剧,其体裁和题材的尺度都是远超现有电视剧制作尺度的。在“献礼”的外壳下,《巡回检察组》还是凭借着极为犀利的切入点去展现法制进步。而李学政除了是《巡回检察组》的总制片人,更是金盾影视中心的主任。
**主旋律影视作品充分考虑市场和观众感受,这本身就是制作上的一种巨大进步。所以,当李学政说“以观众为上帝”,除了对于观众的尊重外,这本身也是主旋律影视作品努力寻求市场认同的突破。**虽然如今电视剧的市场已经不能在复刻《人民的名义》破8 的收视奇迹,但《巡回检察组》的收视率也一度破5,主流数据都是当前电视剧市场的第一名,放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毫无疑问也是“剧王”级别。
1
—“如果还叫《人民的正义》”—
假如《巡回检察组》当初没改名还叫《人民的正义》,那这部“剧王”级电视剧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单从经济效益上来说,《人民的正义》肯定拉动性和代入感都会更强烈,但我们还是怕和《人民的名义》比的太狠,最后让《人民的正义》受害。如果还叫这个名字,那就一定是姊妹篇,就得承受对比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是相当大的。”
李学政很坦然的讲述了这个“改名”假设背后的压力,“因为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挑战《人民的名义》是挑战不了的。当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性,万人空巷的市场反映不会再有了。”
尽管最终剧名落定《巡回检察组》,但大众并没有把《巡回检察组》和《人民的名义》割裂开来,“内在”的姊妹篇也让整个剧集在前半段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观众对于该类剧本身不断增高的期待值,基本上也都是建立在《人民的名义》基础之上的。
2017年3月,《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破8的收视率当时也刷新了卫视近十年的记录,至今仍无剧打破。如今距离《人民的名义》过了将近四年时间,整个电视剧市场实际上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卫视在电视剧竞争中愈加势微,而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早就过了“过度烧钱”的阶段。再加上娱乐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冲击,想要重新复刻当年的“收视奇迹”是极其困难的。
但从最终选定播出渠道的波折就能看出,如今四年时间电视剧市场本身的改变。所以,尽管《巡回检察组》没能复刻当年《人民的名义》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但《巡回检察组》主流数据碾压同期剧,如今的收视表现也让李学政非常满意。
“我们是很担心被大家误解,关联度太强对我们也不好。我们有信心通过一个新的题材、新的剧名打开一个新的缺口。《人民的名义》是反腐倡廉,《巡回检察组》是执行检察,两个剧在题材上、方向上、格局上都不一样。”
2
—“IP系列化必须解决挨骂的问题”—
直面质疑。
定位是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巡回检察组》的创作核心是写出法制文明的进步。“其实这100年,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奇迹,这是受到全世界认可的。前段时间外交部说我们解决不了挨骂的问题。所谓的挨骂就是在法制和人权上,但我们的人权进步和法制进步是非常大的,可我们的宣传远远不够。所谓的冤假错案的诞生,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制度都会存在。但有的国家有的制度是宁死不屈,坚决不给修改,坚决不平反。共产党能把很多案子平反,是下了巨大决心的,但我们的代价是什么,是被人家骂。”
关于《巡回检察组》剧集本身的争议,李学政也没有丝毫的回避。《巡回检察组》在前半段的确遭受一定的质疑,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广告植入。尤其是在前八集当中,广告植入成为了整个剧集非常严重的一个吐槽点。
“让观众满意是在积德,继续被吐槽是不要脸。”作为总制片人的李学政,曾经在商务群非常严肃的指出问题所在。“对于整个剧的广告植入,这是我们这一次的重大失误,这一点是必须要给观众道歉的!”
实际上,李学政的坦诚不仅仅在于直面问题。在广告植入问题出现之后,李学政连续写文“道歉”,讲述了广告植入背后的故事。因此,“巡回按察组总制片回应广告太多”登上了微博热搜。
“观众吐槽以后,我们迅速的在十八集往后将口播的、植入的进行了全部删减,从那以后整个剧就好多了。我们是以观众为上帝的,观众的吐槽就是不可抗力。”
《巡回检察组》在立项之初,因为有《人民的名义》珠玉之前,所以得到了极高的期待。很多贫困地区的行业协会找到制作方,希望通过剧集拉动实体经济,所以剧集免费帮很多产品进行了广告植入。
“事情出了以后,我和这些厂家说了,咱们不存在违约,因为这是不可抗力,观众的吐槽就是不可抗力。为了社会效益,必须牺牲掉经济效益。”
此外,关于人物形象本身也让整个剧集遭受了一定的质疑。例如冯森的出场,一个会跑酷而又滑稽油腻的“骗子”形象。冯森的”卧底式出场”打破了绝大多数观众对于检察官形象的固有认知,因此也给整个剧带来了一定的争议。
“当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不管是检察官、法官还是警察,办案的时候微服私访都是很正常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掌握证据的方式很多。只是我们艺术化了,真正在政法系统待过的人都会理解这种艺术化。另外就是创作人物和设计任务会因为创作者眼光的不同、格局的不同有差别,观众对不符合自己想象的形象其实应该试着去了解和体会,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的。”
除了反类型的人物形象,对于“官场”的描述同样也是很多观众的一个槽点。“当初《人民的名义》也有,也有说一些地方不符合逻辑的。其实我们很多人对我们社会都是想当然,很多对我们的批评都不是客观的。他们不了解政法委实际的工作,想当然的多。我们从立项到拍摄,都有最高检、政法委、纪委以及监狱系统的人专程跟着做法制顾问,所以不可能出现大的问题,专业性上没有本质的错误。”
对于一部主旋律剧来说,能够直面争议和迅速解决问题本质上已经体现出了制作上的巨大进步。但关于主旋律剧背后艺术加工的“尺度”,实际上还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争议。这是只有主旋律剧充分融入市场才会产生的争议,作品和市场也势必需要经历一个磨合期。
3
—“观众期待值
被无限拔高也是一种压力”—
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速度远远快于我们内容创作者的水平提高。
《人民的名义》大火,某种程度上也给同类剧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观众对于该类剧“尺度”的期待值往往被无限拔高,口碑的分化往往在于期待值的落差,但很多观众都忽略了创作该类剧题材本身就极难驾驭。
其实抛开《人民的名义》和《巡回检察组》,很多同类剧最终没能顺利播出。“这需要整个团队的担当和责任心,也需要审查部门的担当和责任心。最难的点在于政治性的把握和驾驭。同类剧之所以有没能顺利播出的,很多是对体制、理论和制度的不理解,片面追求歌颂或者黑化,没有巧妙知道这种逐步加速和巨大努力背后的牺牲,这应该是同类剧拍出来但没播出来的主要原因。”
“两年前我们就意识到将来政法系统会有一次革命,去年7月份开始的全国政法系统教育整顿工作时试点圆满成功;扫黑除恶三年也迎来了收官之年,非常漂亮;检察院从驻检检察到巡回检察也试点了一两年,结果也都很好。这个剧恰好表现了司法改革,是特别符合时代发展的。”
《人民的名义》破8和《巡回检察组》破5的收视率,从结果上很好的回馈了制作方的努力,也证明了市场对这类IP系列作品是期待的,但是背后对于尺度的拿捏却远比想象中困难。观众之所以希望这类剧,很大的原因在于表现出了目前电视剧市场所无法表现的尺度,而背后的本质是观众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对于制作方来说,现有的尺度突破已经非常大,如何在现有的尺度基础上去不断满足观众被拔高的期待值,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这也对金盾影视中心的IP系列化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观众对影视作品评价提高的速度是远高于内容创作者的水平提升的,所以一般吐槽的比较多。这种期待值所造成的氛围和环境,对我们艺术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压力。所以不管是题材还是体裁都得更放开一点,有更多的选题让大家去做,丰富我们的内容创作。我之前和央视的朋友聊天,我说我们做法制类电视剧的,就是做你们央视的《焦点访谈》,一些时代报告剧是你们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是直面问题的,也是带来正能量的。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家才会爱我们这个社会。”
主旋律剧的增多,的确会让观众变得异常挑剔。在李学政看来,创作内容需要不断增加专业性,根据体裁选择去具体敲定“尺度”的同时,应该提前释放出来让更多人提出参考意见,尽量避免观众的不理解和严重吐槽。
虽然《巡回检察组》极力避免成为《人民的名义》的姊妹篇,但也会打造检察官这一IP系列。据李学政介绍,接下来金盾影视中心将继续在该类型作品下继续IP战略化,下一部准备拍行政检察。“做出金盾影视中心特有的IP系列化道路,做出更多市场稀缺的、老百姓们想看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