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题材”接连霸屏,男性剧却集体“失语”?_风闻
燃影视-剧焦一线官方账号-影视领域一线媒体。2021-01-07 11:01
撰 文丨陈 桐
编 辑丨郑 文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了不起的女孩》余温仍在,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流金岁月》近日又开播了,同为群像剧、同是“她题材”,在两位女主沈思怡陆可、蒋南孙朱锁锁带领下,剧中一众女性在事业、友情与亲情的碰撞抉择中上演着悲欢离合,各自面临种种危机与困境,以职场、友谊、恋情多维度全视角展现了当代女性的当下处境。
随着近年来女性主义的深入人心,这两部剧之前,《怪你过分美丽》、《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已经分别探讨过不同年龄层、社会角色的女性,职业与生活的种种现实问题,2020年一年的女性剧多达十余部,可谓是大女主剧之后“她题材”的新一轮“复兴”。
**相比之下,男性剧呢?**别说是专门的男性题材、或是男性群像剧凤毛麟角,就是在女性剧中,多数的男性角色也是想象匮乏的“工具人”,不是个性模糊的小奶狗,千篇一律的出轨渣男,就是优哉游哉衣食无忧的富二代,换个名字和剧情连台词都能照搬。
和叙事背景创作视野日益开阔、直面痛点痒点越来越精准的女性剧相比,男性剧究竟怎么了?他们去哪儿了?
冰火两重天
女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消费的主导力量,在文娱领域也非常明显,数据显示(如下图),女性观众占据着影视剧受众的半壁江山,大多数影视剧女性观众的比例和人数都多于男性受众,自然地,女性观众及其思维观念、观赏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女性剧的发展。
这两年,聚焦女性题材的剧越来越多,不同于几年前古装大女主剧唱主角,这一波“她剧集”多集中于都市群像剧,围绕当下女性生活、情感、家庭和职场展开,数量全面开花,题材不断细分,**虽然有同质化和模块化的弊病,但不可否认,**女性剧已经成为当下国产剧创作中,影响力颇大的主流题材。
**和大热的女性剧相比,男性剧处在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几乎到了快被遗忘的程度。**2018年以来,可以被套上“男性向”的剧无外乎《九州缥缈录》、《全职高手》、《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庆余年》,清一色均为男频古装剧,对标的依然是1.0时代的大女主剧,和目前流行的现实题材女性群像剧有着本质区别。
再往前回顾,男性题材的辉煌期集中于2001年前后。2001年,**《康熙王朝》收视率达到8.47%,****成年度收视亚军,《天下粮仓》以10.6%的收视成绩获得2002年收视冠军,**以这两部爆款剧为起点,接下来的几年,《士兵突击》、《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军旅剧和古装剧,一起掀开男性题材剧的辉煌时代。
2010年前后,《潜伏》、《黎明之前》、《暗算》、《悬崖》等谍战剧的诞生和浪潮随之而来,**但随着《伪装者》这样的现象级男性群像剧将男性题材创作拉满后,这波持续了十年之久的男性向热度也随之进入了尾声。**而《甄嬛传》、《武媚娘传奇》、《芈月传》、《花千骨》等作品紧随其后,开启了大女主剧时代;接着,都市情感剧和婆媳剧野蛮生长,再到目前风头正盛的现实主义女性群像剧,可以说,近十年来女性题材几乎主导了国产剧创作的主流方向。
男性题材即使在辉煌期也集中于历史和谍战领域,现实主义男性群像剧目前还属于空白,落后女性题材整整一个时代,难怪去年“她题材”接连霸屏后,《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余飞在微博呼吁:“看了很多女性视角的社会话题剧,我认为舆论积攒的力量已经够了,是时候打造一部三个好男人被理想、事业、婚姻、家庭无休止地折磨并无处倾诉,最终由朝气蓬勃踩着滑板来的阳光男孩变成抑郁症缠身、每天把所有能量释放在路怒症里的秃大肚子的过程。”
去年6月,**由张翰担任主演、编剧和制片人的《先生请立正》正式开机,该剧号称聚焦30岁+男性群体,**与《三十而已》和《二十不惑》有很多相似之处,其故事围绕居住在同一宿舍的四兄弟展开,除张翰外,另外三位男主由杜淳、经超和黄宥明出演,堪称剧版《追光吧!哥哥》。
在“姐姐们”唱主角的文娱市场大背景下,这或许是首部现实主义男性群像剧,虽然有不少网友担心会和《追光吧!哥哥》一样油腻,但作为开拓者,在“她题材”的围剿下,“哥哥”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被市场忽视的“哥哥”们
事实上,男性题材和女性题材之所以呈现如此明显的差异,其根源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行业层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文娱行业一直“得女性者得市场”的说法,调查显示,国产剧(包含卫视剧和网剧)61%的观众为女性,这一比例还在继续上升。**一头是越来越多女性从事文娱相关的工作,另一头是女性成为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可以说女性已经全面成为文娱产业的支撑,对电视剧而言也是如此。
面对最庞大的观众群,那些从女性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个体圈层细分切入,全面反映她们职场、生活与情感的剧集,让女性观众从中反观自己的生活,折射到自身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焦虑情绪,更容易引发她们的共鸣,而男性群像剧往往会把女性观众排除在外,失去了最稳定的观剧群体。
不仅如此,女性题材还有天然的出圈优势:
**长期从事电视剧发行的一位业内人士向价值官坦言,女性剧的宣发相对比较容易,**一般男性观众看完内容,都是看完即走,很少主动传播和扩散,懒于分享,而女性观众有天生的表达欲与分享欲,追剧时喜欢和网友讨论内容,追完了还非常愿意分享,这样的二次传播,其宣发价值非常大,配合女性剧自带的话题,很容易让内容出圈,而男性题材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对于资本而言,女性剧往往也意味着低投资高回报,女性的独立意识和收入越来越高,受过良好教育、获得经济独立的女性,在文化精神消费层面形成了空前的市场需求,有经济基础又有文化需求,自然而然会让女性剧成为资本投资的重点。
在商业价值上,女性剧的表现也更突出,无论是植入剧情的广告、网络平台的中插广告、亦或卫视的广告招商等,女性剧在几乎全品类广告商的眼里都是值得投资的产品,因为大家都知道,商业规则里“女性”才是消费力的体现,因此女性剧的成本回收和盈利,也具有先天优势。
随着女性成为文娱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她经济”也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和消费品开始从女性的视角来确定自己的消费群,研制并开发新产品,将镜头对准女性生活方方面面的女性剧,**为精准营销和广告植入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于收视率和投资回报的双重考虑,国产剧一般都会有“讨好”女性观众的倾向。
而男性剧在创作上存在更多壁垒,由于观剧口味的不同,男性观众对于电视剧的逻辑和场面要求较高,一般喜欢看历史剧、年代剧、战争剧、涉案剧**,这些电视剧往往耗资大、改编难度大、拍摄难度高,每年的产量是有限的,这些题材和现实离得一般都比较远,限制了男性剧像女性剧那样和生活无缝衔接。**
因此,无论从观众群体、商业回报还是创作难度来看,男性题材都存在天然的劣势,“哥哥”们被市场忽视,被女性题材的巨大光芒所遮盖,并不意外。
30+的“他故事”更难拍
即使市场有心去开拓这一空白领域,但脱离了历史、悬疑和权谋这些吸睛元素,放在现实的语境下,男性群像的故事也不那么好讲。
在具体的创作中,男性题材往往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沿着女性群像剧的路子拍真正的男人故事,一方面,当代都市男性的工作、生活、情感图鉴往往比较无趣,不如女性的戏剧冲突强,也无法像女性群像戏那样在都市情感剧中找到比较合适的着地点。如果以男性视角尽量客观真实去剖析他们的故事,话题热度可能不足,与女性观众也不相匹配,描绘的男性情感和心理状况往往达不到女性观众的预期,也让男性观众觉得无趣,两边都不讨好。
刻意向女性剧那样和都市情感剧强行靠拢,通过“消费男性”来制造焦虑、吸引眼球,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加可怕。**2011年赵宝刚执导的《男人帮》算是对都市男性群像剧的一次大胆尝试,但夸张的表演做作的剧情让观众直呼不适,也让女性观众吐槽这是男人臆想出来的恋爱世界。**去年靳东主演的《如果岁月可回头》通过三位男人刻画了三种婚姻故事,结果自开播以来“浮夸”、“假大空”等批评之声便层出不穷。
一旦为了追求效果和话题去刻意模仿女性题材,男性剧就会一秒滑入油腻、矫情的万丈深渊,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样的教训综艺已有先例,《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时,观众在一片欢呼中期待着男性版,结果又飒又美、话题十足的“姐姐”换成了“哥哥”后画风突变,《追光吧!哥哥》用强拗人设的“油腻”和“女性凝视”的假象为网友贡献了无数吐槽恶搞的素材。
**倘若用女性视角去创作,男性剧又会滑入“小情小爱”与“刻意卖腐”的套路,**男性题材中常见的“双男主+兄弟情”模式虽然便于女性观众磕CP,但强行卖腐也正在淹没男性题材的创意,让其失去了烛照现实生活的意义,无法对不同年龄层男性进行细致描摹,对社会话题进行精准捕捉。
结语
在女性群像剧大步前进的同时,男性剧也应该寻求突破,事实上,观众并不排斥优质的男性题材,也期待看到内容更丰富,情感更饱满的男性成长故事。对行业而言,尽快改变这种“性别失衡”现状,不仅可以丰富国产剧的题材,对现实和人性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剖析,也能为中年男演员拓展更大的表演空间,催生更多精品。
【原创声明】
1.本文为文娱价值官原创作品,欢迎转载。
2.转载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转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