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跟拍10个北京中产家庭,结果扎心: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样子_风闻
牛娃成长记-牛娃成长记官方账号-这里是北上广深十几万家长关注的牛娃(蛙)频道。2021-01-08 14:17
纪录片《人生七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教育题材纪录片之一。
这套纪录片每隔7年记录一次孩子的成长和人生,记录孩子们的出身与变化、拼搏与挣扎、成功与失败、甚至疾病与死亡,将这些真实的人生片段串联成史诗。
最先拍这个题材的是英国BBC。
从60年代跟踪拍摄到21世纪,7岁的孩子,变成63岁的老人,真实地看完了几个孩子的一生,纤毫毕现,太过震撼。
后来日本也拍了自己国家的版本。
从7岁拍到28岁,从稚子到青年,眼见着孩子们势不可挡地走向平凡人生。
这个题材的纪录片,让人心生敬畏。
英国版和日本版的《人生七年》桃蛋妈都曾写过,有不少家长留言说:想看中国版****的。
最近,桃蛋妈发现了一部非常相似、值得献上敬意的中国纪录片——《零零后》。
这部纪录片,可以称得上中国版《人生七年》。
它讲的是一群00后孩子,从同一所幼儿园出发,从幼童到少年的人生轨迹。
从2006年到2016年,跟踪拍摄了10年。
作为中国唯一一部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它比英版和日版的《人生七年》,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看到这些中国孩子的面孔,你就知道,这里面讲述的就是我们的故事。
片子之所以叫《零零后》,因为拍的是零零后,更因为这一代家长和孩子,跟上一代、上上一代大有不同——
如今的教育被空前地重视,教育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家长的付出与焦虑也成倍数增加,孩子的个性也更加多元多变,总之,在00后、10后身上,教育变成了一个更复杂的工程。
为人父母,我们都想用自己的掌控与付出去修正孩子的成长,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
这部片子,讲的就是一个“捏泥巴”的过程——家长和孩子这块尚未成形的泥巴互相博弈,同时用爱浸润这块小泥巴,希望他们成“器”。
整套纪录片有五集,记录了数个孩子,其中有这么7个孩子的故事,特别戳中当下的教育焦虑,分享给大家。
01
孩子内向,必须改变么?
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社会对性格外向、俗话说“会社交、会来事儿”的人,奖励更大。
作为家长,又岂不知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娃偏偏不活泼不开朗,特别内向呢?
纪录片里有几个特别内向的孩子。
一一,这个名字简单的姑娘,人可不简单。
三岁时,她就喜欢一个人呆着,不想交朋友。
小朋友们都聚在一起玩沙子,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被身边的欢声笑语干扰。
她对不交朋友这件事,想得非常明白。
老师问她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她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园长李老师对她说人人都需要朋友,她说:我就想一个人,我有权利这样。
李老师不放心,告诉了一一的妈妈,让妈妈来幼儿园帮助一一融入集体。
听到老师叫家长,桃蛋妈肯定会焦虑。
一一妈妈听到这个建议却淡然一笑,她说,自己和孩子的爸爸都是安静的人,女儿这个状态,她觉得很正常。
不过她还是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来到了幼儿园。
结果,一一只有和妈妈在一起时才能融入集体,当人群散去,她还是只跟妈妈玩。
后来,这件小事也很快烟消云散在了一一的成长过程中。
老师和家长,从此都没再试图用外力改变过她。
另一个男孩锡坤,他的妈妈和一一的妈妈正好相反。
在幼儿园里,锡坤就对世界表现出了好奇,他喜欢翻箱倒柜地探索世界。
长大后,锡坤痴迷于科学实验,也喜欢变魔术,神秘的现象总是能让锡坤眼前一亮。
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想当科学家。
左为锡坤
这么一看,锡坤是不是挺优秀的?
但是妈妈不满意,因为儿子的性格太内向。
为了让孩子享受到社交的乐趣,她不断地改造孩子,期待孩子可以通过锻炼,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她在家里给锡坤成立了一个科学实验室,目的是吸引小朋友们来家里玩。
为了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给他报了语言班,夏令营……
功夫和钱没少花,可结果呢?
科学实验室有了,小朋友们来了,但锡坤只对自己的事感兴趣。
在语言班里,不爱说话的锡坤成绩平平,跟他一起来的孩子升入了高级班,他还在原来的班里徘徊。
在夏令营里,无所适从的锡坤只想一个人待着。
夏令营快要结束的时候,妈妈让锡坤主动在结束仪式上表演一个魔术,这给锡坤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锡坤为此发愁到起不来床,最后,他决定放弃表演,妈妈知道后,直接从家赶了过来。
她逼着锡坤上台,理由是这个节目会很出彩。
但是,主动登台表演这个要求,恐怕很多外向的孩子都做不到,更何况内向的孩子呢?
崩溃的锡坤直接捂着毛巾哭了。
妈妈还是不依不饶,非让他表演。
理由一听很有道理:逼他一下对他是有好处的,是对他负责任。
锡坤最终还是上台了,魔术表演并不顺利,话筒失声,走位出错,妈妈以为可以出彩的经历,变成了锡坤从此的一个心理阴影。
付出的努力越多,儿子距离她的期待越远。
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她,这么总结自己的教育:
我很努力,但是如果打分的话,我不会给自己打高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内向的孩子就没有容身之地,没有未来么?这个问题,或许长大后的一一可以回答。
幼儿园之后,一一的父母并没有矫正过女儿的性格,他们也不觉得内向是必须要修正的缺陷,父母完全接纳这样的她。
长大后,这个从小内向到大的孩子,反倒是最能自洽的。
小学的时候,一一也交到了一些朋友,体会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乐趣。
性格偏内向的她,更能享受独处的时光,一个人做很多事都不会觉得孤单。
她专注读书时,非常有定力,连很多成年人都自叹不如。
一一是早慧的孩子,对内向的认识,可能比锡坤妈妈更深刻。
她说:
“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对内向的人是有点不公平的,它在要求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的。”
一一安静又坚定,性格没有丝毫拧巴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总觉得让人放心。
其实,锡坤也可以这样。
锡坤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但是对这个世界怀有巨大的好奇心和极强的钻研精神。
做实验时惊讶欣喜的表情,眼里有光。
他会动手做一些科学小发明,兴致勃勃地讲解原理。
他本可以做一个安静内敛的科学小达人,却总是被妈妈一次次提醒:
你的性格不完美,需要改变。
锡坤妈妈是整个片子里最焦虑最紧绷的妈妈,给了锡坤最多的控制。
但她的孩子锡坤,却远远不是整个片子里最差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相比,锡坤的闪光点甚至更突出。
然而就在观众以为,锡坤肯定会特别讨厌妈妈时,镜头里又出现了母慈子孝的一幕。
或许我们还不善于接纳孩子,认为他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但你的孩子远远比你宽容,比你慷慨。
即使被挑剔,他们也会悄悄地原谅了你,继续无条件地爱你。
02
交朋友这件事,从来不容易
性格内向通常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朋友不多。
这才是很多家长担心的,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你没有朋友,怎么在社会中吃得开?
的确是有人擅长交朋友的,比如乐乐。
在乐乐到来之前,幼儿园里的女孩毛毛和男孩葆葆已经成了好朋友。
乐乐为了进入这两个人的小圈子,煞费苦心。
比如,挤到两个人中间,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在玩过家家的时候,努力争取角色,哪怕是跟布娃娃一样扮演“孩子”。
乐乐的爸爸说,儿子特别乐意跟小朋友玩,为了到想要的组里去,会想各种花招和办法。
有一次,男孩葆葆请了好久的假,乐乐趁机和女孩毛毛成了好朋友。
小孩子的友谊常常变幻莫测,等到葆葆再回来,乐乐已经和毛毛打得火热,葆葆被排除在外。
葆葆认为乐乐抢走了自己好朋友,两个小男孩之间剑拔弩张。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镜头没记录到的时刻里,三个孩子又愉快地玩在了一起。
后来,毛毛转学后,乐乐和葆葆的友谊也保留了下来。
交朋友这件事情,对乐乐来说像是一种天赋,不需要费多大力气。
长大后,乐乐依然喜欢扎进人堆里,平时玩的也都是群体项目。
但是对另一个女孩辰辰来说,交朋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幼儿园时,辰辰只有一个好朋友,南德。
对待这个朋友,辰辰非常真诚。
**每个去幼儿园的早上,她都在院子里等南德,**老师让她去屋子里等,她不愿意。
长大后的辰辰依然不喜欢太多的社交,她有一套自己的交友观,宁缺毋滥。
辰辰对妈妈说,不想长生不老,因为那样会看着朋友一个个地死去。
可以看出,这个孩子重情义,有想法,不会轻易随波逐流,一个个都是闪光点。
但是辰辰妈妈谈起女儿时,觉得女儿性格古怪:“女儿喜欢狼,为什么呢?”
辰辰的交友观、人生态度,都是对着摄影机说的。
妈妈之所以觉得她难以理解,可能是十几年来都未曾好好交流过这件事。
辰辰妈妈希望她多交一些朋友,尝试无果后,只能无奈地感慨一句:
你想让孩子那样,但孩子不一定按照你的想法去变。
性格外向、交朋友,是很多孩子成长中的一项KPI。
但是,孩子会按照你的想法来吗?
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的禀赋,有自己独特的DNA。
想把孩子当做一块泥巴,随便捏两下就变成另一种样子,可能比登天还难。
03
体制内的孩子“没灵气”?
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新的问题来了。
你的孩子是走传统教育路线,还是准备出国,接受西式教育?
纪录片里正好记录了走不同路线的一对好哥们,刘嘉阳和梁昊天。
刘嘉阳
梁昊天
幼儿园时,两人性格就大不相同。
刘嘉阳个性鲜明,有主见,特别受小朋友们的欢迎。
而梁昊天,经常状态不在线,有点小透明。
也不知怎么的,俩人竟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时,常常是受欢迎的刘嘉阳占主导。
梁昊天妈妈说,印象中梁昊天一直追着刘嘉阳跑。
刘嘉阳一直思维活跃,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为了去美国留学,他假期里特意飞去美国实地感受当地的教育。
因为良好的英语能力和外向、幽默的性格,他迅速和美国的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还热情地帮大家拼写中文名字。
梁昊天则不然,有一次,他和刘嘉阳一起参加一个夏令营。
夏令营里,刘嘉阳率先表达想法,因为活跃的思维赢得了小团队的领导地位。
当时,夏令营要求大家分组拍一部微电影,刘嘉阳毫无悬念地当上了导演,剧本创意也是他提出的,梁昊天则出演男一号。
因为NG了太多次,梁昊天闹起了情绪,撂下一句“太烦人了”就罢演了。
最后,在老师的调解下,两个人才勉强完成合作。
在小升初的节点,梁昊天准备走传统的中、高考路线,刘嘉阳则准备出国。
从此,两个人开始了不同的成长轨迹。
梁昊天的爸妈觉得,走传统的路径,大方向上不会偏差太多,更稳妥。
于是,梁昊天的时间被学习占满,每天辗转于各个辅导班之间,有的班他甚至完全都听不懂,写作业时也经常被爸爸吼。
而此时的刘嘉阳呢,正忙着打台球,做陶器,看武侠小说,玩滑板、玩遥控飞机、射击……
刘嘉阳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有主见,**他自己可以做选择并且承担后果,做家长的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后来,刘嘉阳确实给了妈妈一个措手不及。
他一直打算去美国,因为听了一位在日本留学朋友的建议,又想改去日本,留学申请必须重来,有可能晚入学一年。
但是,妈妈依然支持他:有什么不可以,人生就是一种经历。
在我们看来,似乎刘嘉阳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梁昊天则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学业负担。
但两个孩子对自己教育选择还挺认同的。
刘嘉阳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有想法,有主见,出国是挺适合他的选择。
但是梁昊天呢,一直被父母牵着,配合家长、老师的要求,无可无不可。
换句话说,他还没有找到“自己”。
这样的孩子,脱离了传统教育,可能会太过放纵,在自由里不知所措。
那梁昊天,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自己呢?
真正的改变来了。
中考结束之后,爸爸带着梁昊天去川藏线上骑行。
一路上地势险峻,各种上坡,再加上天气、日晒,有时候找不到一颗可以庇荫的树,环境很恶劣。
平时总叫苦叫累的梁昊天都坚持下来了。
最后五公里,梁昊天一边奋力骑车一边倒数:还有5公里、4公里、3公里……
爸爸看着充满激情和动力的儿子,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儿子如此的模样,似乎这次骑行,让梁昊天快速地长大了。
“发现自我”这件事,有人早有人晚。
比如一一,因为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特立独行,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也有像梁昊天这样的孩子,像一颗晚开的花,只要耐心浇灌,即使晚一些也终究会开放。
04
青春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孩子,让桃蛋妈感慨良多。
萌萌,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叛逆女孩”。
萌萌的爸爸妈妈,在萌萌刚出生时,为了给她最科学的养育,每天都照着书本给她喂奶。
上幼儿园后,萌萌每天跟爸爸分开的早上总是伴随着哭声,还总是能感染身边的小朋友们,幼儿园里哭声一片。
爸爸一步三回头,哄她:别哭了,爸爸再抱抱你好不好?
为了培养萌萌,爸爸给她报了各种兴趣班,学游泳,学唱歌,学跳舞……
女儿偶尔表演个节目,爸爸配合得特别卖力。
然而曾经父慈女孝的情形,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上初二的萌萌,一回家就把房门关上,根本不跟爸爸妈妈交流。
妈妈一说她,她就回应:大妈闭嘴。
萌萌妈妈回忆说,萌萌小时候特别小鸟依人惹人怜爱,自己每次想到她小时候的一些事就特别难过。
说到这儿,萌萌妈妈眼圈一红,说不下去了。
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生了二胎之后忽视了萌萌的感受。
但在纪录片里,你能明显感受到萌萌在这个家庭里的压抑。
从上小学起,学业重了,爸爸对她严格。
辅导作业时,爸爸常常着急上火,家里鸡飞狗跳。
明明知道女儿喜欢舞蹈,数学不好,还是押着她去学奥数。
当初的女儿奴,在孩子上小学后思考的是另一个议题:到底你的小孩长大后成什么样的人,你能接受?
幼儿园告诉孩子,要快乐地生活,能靠自己,快乐地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不伤害别人,也能保护自己。
但是,只是这个状态,你能接受吗?
萌萌爸爸显然不能接受,不接受,就只能跟着社会的规则走,拼命鸡娃。
女儿升入初中后,变本加厉。
看到闺女被老师点名,回家就是一顿数落。
老师在通知中会告知每个分数段有多少人,萌萌的87分不尽如人意,又是一场焦虑。
萌萌的妹妹小柚子到来后,萌萌与父母的关系更远了。
爸爸饭桌上批评大女儿萌萌,萌萌盯着手机一言不发。
这时候,小女儿把饭扔了一地,爸爸妈妈瞬间变脸,温柔地问小女儿:还吃吗?
萌萌说了声“爸爸我不吃了”,就默默拿着手机回房间了。
萌萌过生日,大家的目光又齐刷刷地集中在小女儿身上,爸爸妈妈一脸宠溺地哄妹妹:柚子,对萌萌姐姐说生日快乐好不好?
没等妹妹说出这句话,萌萌像要逃开这一幕的样子,赶紧说:妈妈我能许愿了吗?
萌萌家的状态,连萌萌爸妈的朋友都看出来了:
你们和柚子,你们仨才像一家人,怪不得萌萌心里不舒服。
即便这样,萌萌真的是爸妈眼里那个不可理喻的叛逆少女吗?
爸爸拍她和妹妹玩的视频,说:这是你第一天跟她玩,有纪念意义。
萌萌默默说道:这不是第一天。
显然,之前还有和妹妹一起玩的瞬间,没有被注意到。
导演问萌萌有什么愿望?
她说想回到过去,因为****比较怀念,说着就眼泪就流了下来。
她怀念的小时候,可以自由跳舞,和爸爸妈妈亲密无间。
05****尾声
养娃就像捏泥巴,人人都想要孩子成才成器。
你需要了解泥巴的个性、天赋,还得搭配合适的温度、湿度,精心地把握力道和火候。
这中间的步骤繁琐、复杂,影响因素太多太多,几乎可以肯定,你的孩子也许会在你的预期之外,一骑绝尘。
然而,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生命力,他们会寻找自己的出路,即使偏离了我们设定的轨道,也不会就此成为一滩烂泥,每个孩子都会长成自己的样子。
最令桃蛋妈感动的是,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宽容。
在我们百般挑剔、修剪他们时,他们却比我们想象中更爱父母。
《零零后》,其实是一部理想主义者的作品,可以说是导演张同道的个人创作。
经费不足,张同道就到处去找钱,孩子长大以后,很多学校都不让进校拍,怕有负面影响,为了得到进校许可,他费了很多的工夫,动用各种各样的关系。
2006年的纪录片市场低迷,投资少,电视台播放机会也少,没有人想到它能拍十年,也没人预料到它能火。
作为中国唯一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作为一部没有噱头、朴实真诚的纪录片,《零零后》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这背后是一个父亲的初心,张导说:“起初想拍这部片子,是因为我在寻找,怎么能跟我的孩子更好地相处。”
拍纪录片的父亲如此,我们这些看纪录片的父母,又何尝不是。
十年的光阴,数个孩子、家庭的真实故事,浓缩在五集纪录片里。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独特的答案。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英国版“人生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