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子之之乱——荀子的禅让观(下)_风闻
中国国家历史-《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2021-01-08 11:13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荀子明确地指出:诸侯国是可以禅让的,但天下是不能禅让的。
前文链接: 燕国子之之乱——荀子的禅让观(上)
有人说:“死而擅之。”
荀子反驳:
圣王已没,天下无圣,则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圣而在后子者,则天下不离,朝不易位,国不更制,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圣不在后子而在三公,则天下如归,犹复而振之矣,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荀子》)
作为圣人的天子一旦去世,天下便再也没有圣人,固然无法禅让天下;如果真的有禅让,不论是禅让给天子的后人,还是禅让给地位尊崇的大臣,都不外乎“以尧继尧”这一结果。也就是说,圣人去世,继位的依旧是和圣人相类的圣人,天下又哪里有什么禅让可言?仍然是圣人治理的天下。
有人说:“老衰而擅。”
荀子针锋相对:
血气筋力则有衰,若夫智虑取舍则无衰。”(《荀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的肉体固然会有衰老,但智慧和决断不会衰退,作为圣人的天子治理天下,依靠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和决断。
有人说:“老而不堪其老而休也。”
《荀子》反驳:
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居如大神,动如天帝。持老养衰,犹有善于是者与不?老者,休也,休,犹有安乐恬愉如是者乎?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荀子》)
天子地位尊崇,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是全天下最好的,就算衰老,天子也远比常人衰老得慢,天子当然不可能把天下禅让给比自己衰老得更快的人。
通过这四组辩论,荀子明确地指出:诸侯国是可以禅让的,但天下是不能禅让的。尧舜的禅让,属于肤浅的传闻,不是历史的真实,传扬这一观点的人显然孤陋寡闻。
战国青铜环首刀、铜剑
这四组辩论可以让我们想象到,荀子面对众多的质疑声,面对各种支持禅让制的理由,其反驳有理有据,但可惜的是,根据韩非的记载,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燕王哙的认可。因为燕王哙在禅位于子之之时,就使用了年老作为理由。荀子的辩驳似乎显得有些矛盾,因为荀子无法否认,天子之位事实 上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使他在辩驳时略显苍白,只能用尧作为天子的标杆,用“以尧继尧”的概念来证明“无擅天下”,这种观点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可的。
事实上,即便是荀子自己,在禅让观念上也存在不同的态度。《荀子·成相》里有这么一段话:
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 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 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 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
这段话里,充分赞扬了尧与舜的让贤以及他们对天下的治理,甚至肯定了传说中拒绝接受禅让的隐士许由和善卷。
荀子的这段话明显是在肯定禅让制。那么,荀子到底是赞成禅让制还是反对禅让制?读《荀子》,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但不否认禅让制,而且与孔子、孟子一样,对这种制度十分赞赏,对施行禅让制的尧舜禹时代充满了向往。在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圣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理想的人格,更代表着完美的政治。最好的理政模式,就是圣人对天下的治理。如果有圣人前后相接地治理天下,那么每个时代都是最美好的时代。尧、舜、禹都是儒家学说中的圣人,尧传舜,舜传禹,无一例外地通过禅让,实现了权力的稳定传承。身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自然不会否定这种“以尧继尧”式的圣人相继的治理模式,《成相》一篇显然就是对这一思想的明确肯定。
但是,“以尧继尧”的治理模式距离战国已约两千年,历史条件已经截然不同。在诸侯争雄的时候,还有能够作为天子统治天下的圣人吗?荀子对此很怀疑。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便不难看到,荀子看似矛盾的态度,其实并不矛盾:从思想渊源上讲,荀子希望天下有尧那样的圣人来统治,当然会赞扬禅让制;但从战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的现实来讲,禅让制已经成了过眼云烟,没有了施行的土壤!
战国铜戈
再看战国那一场变乱
荀子反对燕王哙“禅让”的战国时期究竟是怎样的情况?让我们再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进行探究。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燕王哙作为燕国的国君,不仅不具备天子的身份,本身的能力也不足以称为圣人。这一点首先就说明,试图实行“禅让”的国君并不具备良好的条件。接受“禅让”的丞相子之虽然在燕国具有一定的威望,但也不足以称为圣人,并不具备良好的接受“禅让”的条件。
在诸侯力争的战国,燕王哙的这种做法,将社会现实置之度外,很显然对燕国争霸天下并没有什么好处。无论是想让世人认为自己属于圣人,还是想借此说明燕国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度,这个想法从开始就注定是镜花水月。可悲的是,燕王哙没有听取反对意见,其悲惨结局也就不可避免了。《史记·燕世家》记载,燕王哙将燕国国君之位禅让给了丞相子之,三年之后,燕国大乱,百姓们惊恐不安,燕王哙也死于变乱之中。
燕王哙是否是真心将国君之位禅让给宰相子之?是否只是表面上将最高权力让渡给宰相,实际上却是在为太子平的上台布局?显然布局有一定可能。当燕王哙将国君之位禅让给子之之后,燕国太子平与将军市被便联合起来,准备对子之发动进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战国纷争中任何可乘之机都会有强国乘此扩张自己的实力。齐国发现邻国发生了内乱,派人与太子平联络,表示愿意支持太子平夺权。变乱之初,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联合起来攻打子之居住的燕国王宫,最终没能攻下来。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由此发生矛盾,双方在都城之中大战起来。燕国因为一个“禅让”,国内分成了三派势力:丞相子之、将军市被和太子平。最终,这场变乱持续了几个月,都城里血流成河,哀鸿遍野。
齐国看到挑动内乱的目的达成,立刻出兵攻打燕国。燕国百姓深受子之之乱的荼毒,当即大开城门,迎接齐国的军队,导致燕国都城迅速被齐国占领。中山国也趁机进攻燕国,占领了燕国数十座城池。在这场变乱之中,燕王哙、太子平死亡,丞相子之的情况不明,有的说死于变乱之中,有的认为被齐军抓住,被剁成肉酱。
另一个邻国赵国见到这一乱局,抓住机会,派兵将当时在韩国当质子的公子职护送到了燕国。公子职是燕王哙的庶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本来没有机会当燕国国君。但这一场动乱最终成就了他,他不仅当上了燕国国君,而且将国家治理得有声有色,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广纳人才,乐毅、邹衍、剧辛等优秀的人才都被吸纳到燕国之中。二十多年后,燕国积累了足够的实力,由乐毅率领六国联兵攻入齐国,将齐国打得仅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齐国接近灭国的边缘。虽然齐国在即墨城守田单的率领下,连续施展反间计、火牛阵等奇计,将丢失的国土尽数收了回来,但已无法恢复到此前的大国实力,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后关头,齐国无力抵抗,末代国君齐王建拱手投降,为秦朝的建立奉上了最后一 块重要拼图。回过头来,假如燕王哙接受了年轻的荀子关于禅让制的劝谏而停止这一场权力交接,历史的结局会是怎样?或许子之无法引起燕国的变乱,燕昭王无法登上国君的位置,乐毅也无法率领六国联军攻入齐国;齐国不会遭到削弱,必定会拖延甚至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整个历史进程便截然不同了!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通过荀子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智者早慧,后生可畏。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关注现实的变化,对社会进行切中肯綮的分析,才是游学者真正要学习、锻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