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沈阳冒出个敢顶撞国务院副总理的工程师_风闻
asiavikin-军事与科技杂谈,同名公众号2021-01-09 16:41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七十年代末,中国从埃及搞到了苏制米格23MC战斗机,虽然只是阉割版,但也要比之前能搞到的米格21先进多了。
当时主管国防工业的王震副总理在沈阳112厂视察时问厂长唐乾三:“米格23生产情况怎么样?”唐乾三愣了,因为三机部从来没说过要生产这玩意。情急之下,只好说还没得到部里指令。
王震大怒:“还要什么指令?邓大人都定了,还要谁发话?”(请各位注意,这是原话,唐乾三回忆的,不是我编的)
当时陪同领导的一名601所技术人员立刻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仿制‘米格23’至少需要四五年时间,我们的‘歼8’完全能够打过‘米格23’,没有必要仿制。”
王震那是啥脾气?当纵队司令的时候,王胡子是火头上来能挨个给手底下旅长们扇大嘴巴的人物。登时火就更大了,直接拍桌子瞪眼了。但这个人没有畏缩,还是坚持着把话说完。
不过,领导到底还是尊重专家的意见。最终,“米格23”还是没有仿制。
这个人就是后来让N多人不屑一顾的“歼八”八院士之一,他当时也不过就是601所的副所长,撑死了副局级干部而已。在一帮子部委级领导跟前,面对比顶头上司都高出N级的国家副总理还敢直陈自己的反对意见来。不知道今天这些不屑一顾的键盘诸葛亮们如果也在那样一个场合还说得出来一句囫囵话不?只怕要当场湿裤裆了吧,最起码也是噤若寒蝉连屁都不敢放。
他这么说既是因为他这人向来不看领导眼色说话,文革期间已经没少吃苦;也是因为歼八的气动弹性设计计算和试验正是他主持完成的。而当时他所在的601所对米格23的性能也已经做了详细的摸底分析。基于分析的结果,他和歼八的总设计师顾诵芬都反对仿制米格23。
根据分析,601所对于米格23与歼八的机动性有如下评价:
小于5公里高度:米格23机翼在大后掠角(74度)时, 垂直机动性优于歼八,但盘旋性能劣于歼八;在中等后掠角(47度)时, 盘旋性能比歼八好, 垂直机动性又不如歼八了。两者加速性相当。
大于5公里高度:此时米格23的垂直机动性、水平加速性均不如歼八。在5公里高度, 机翼中等后掠(47度)时,米格23盘旋性能与歼八相当;在机翼大后掠时(74度), 米格23盘旋性能不如歼八,在大于5公里时, 稳定盘旋不如歼八。
因此,从机动性看,歼八无惧米格23。这也是顾诵芬一直对米格23评价不高的原因。实话说,以苏联的航空科技底子,在空战相关的飞行性能上米格23确实没有拉开与歼八的差距,这不能不说有点让人意外。当然,米格23的变后掠翼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起降距离上米格23还是比歼八有明显的优势。
继续说,他在歼八研制中起到过关键性的作用。顾诵芬就说,1971年,在歼八解决了马赫数0.86时的抖振问题后,在马赫数1.24时又出现了振动,当时大家都有点惊慌。以顾的性格,这个话可不是轻易会说的。试飞员鹿鸣东用毛主席语录给大家打气:我们的同志们在困难时期要看到希望。刚从“文革”的学习班里放出来的他很冷静,提出来可能是方向舵嗡鸣的问题,将液压助力器关掉试试,果然成功。因为他一直搞气动弹性分析,对颤振的研究最深。
还有,他之前在601吃透米格21的那段过程中,对米格21机翼的刚度做了深入分析。后来在歼八研制的时候,他提出可以充分利用原准机的刚度裕量,不必等比例加强刚度,**这使得歼八在总体刚度低于歼七的情况下,低空速度还提高了100千米!**顾诵芬评价说“这保证了歼八的性能,是很重要的贡献”。顾老爷子一辈子心高气傲,可不是随便夸人的。
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去德国的哥廷根气动研究所做了两个月合作研究,他可以接触的不少德方资料是保密的,但德国人对他并不保密。当然要是抬杠,也大可以说是因为德国人觉得他白痴一个,不用担心他,不过这种扯淡你信吗?哥廷根那种世界级的研究所会吃饱撑得给个白痴单独提供办公室两个月?这要传出去往后哥廷根跟道儿上还混不混了?
他不仅在业务上是把好手,管理上也很牛。虽然他脾气很倔也敢说,外号“铁嘴”,但很善于管理和组织。顾诵芬担任气动组负责人,客观地讲,顾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连他自己都承认,组里同事关系弄得很紧张。后来派了他当党小组长,把组里技术以外的工作都揽了过去 ,让顾诵芬很投入地搞技术。所以他当党小组长的时候,顾诵芬很舒服,组里同事的关系很融洽,可后来又换了人,顾就惨了。所以,顾诵芬一直念叨他。
他1982年从601所调任112厂第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并担任歼8Ⅱ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试飞领导小组组长。歼八Ⅱ研制工作在其领导下提前完成,这是国内外大型工程项目中极其罕见的。84年他先后担任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局局长、总工程师兼科技部主任,一年后调任民航局副局长,一直干到退休。
1992年他曾经被民航局推荐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当时已经是中科院院士的顾诵芬曾力荐他,但落选。1994年他当选工程院院士。
他被公认是新中国气动弹性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培养了一批颤振方面的出色学者,运20的总设计师唐长红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心愿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中国颤振技术研究所,但到他弥留之际,仍旧没有实现。
他评价自己“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我不敢谈什么科学理论成就,我的目标是尽力把工程实际中的飞机设计工作做好。”
他叫管德,于三年前的今天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