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疫情叠加经济暴雷,老仙救不了印度人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1096213-2021-01-09 10:34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谷智轩。相信有些朋友,在隔壁《看你美》 见过我。接下来,我将再这里与大家见面,和内容团队原班人马一起,继续为大家带来高质量创作。
2021年的世界仍然丰富多彩,还有无数热点和现象,等着我们挖掘。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升级这档节目,拓宽领域,继续陪着大家看世界。好了,话不多说,我们言归正传。
2020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11月,东盟十国、中日韩加澳新,联手签署RCEP协定,迈出了整合东亚经济的第一步。
然而印度最终退出RCEP谈判,11月18日那期节目,我们团队就分析过莫迪的顾虑,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国际贸易逆差严重,这些都是莫迪不愿加入自贸区的理由。
客观上看,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全球第六大经济体。但是今年第二季度,印度GDP萎缩7.5%,采矿建筑贸易服务,各行业全面下跌。印媒甚至说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中文互联网上,印度形象一直走极端,“印吹斯汀”说这个国家,有“赶中超美”的可能性,更多的人却知道“1亿人,10亿牲口”的段子。
那印度经济底色究竟如何?本期《消化一下》,我们就来谈谈莫迪改革后的印度经济,最后还要例行暴论,印度究竟该采取什么发展模式。
历史上,南亚次大陆从没完整统一过,但不影响这片地区文明悠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前,印度生产了世界近四分之一手工业品。有统计称,莫卧儿帝国巅峰时,农业劳动力只占六成,四成是手工业和服务业。不过我们必须提醒大家,这种统计,就类似互联网历史段子“安格斯·麦迪森研究认为,大宋GDP占全球八成” ,首先八成说的是全亚洲,其次古典时代数据不足,现代统计只能靠人口推算,大家看个乐就好。
古典印度生产力究竟如何,谁都说不好。但是有一说一,次大陆商品竞争力很强,珠宝是奢侈品,香料可以防腐,硝石是火药原料,印度丝绸也是欧洲贵妇的心头好。
17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孟加拉,开始逐步蚕食次大陆,对各土邦拉一派打一派。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统一次大陆失败,三围466的神君奥朗则布去世后,帝国四分五裂。这样一来,印度本土权力真空,成了新兴殖民帝国的肥肉。
东印度公司为了牟利,强迫印度农民放弃种粮,转种经济作物,比如棉花、鸦片和船缆用大麻,结果18世纪中后期一度引发大饥荒,上千万印度人被饿死。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了世界工厂,前面说过印度手工业发达,现在也只能逐步沦为原料供应地,1900年英属印度人口占全球五分之一,但制造业只占百分之2,萎缩了十几倍。我知道有人会说,但英国也在印度搞了不少建设啊?英属印度读作“王冠上的明珠”,写作英帝国的奶牛,英国搞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榨取印度资源,举个例子,1913年英属印度铁路5.5万公里,财政收入1亿英镑,约等于50艘无畏舰。而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清朝,1911年覆灭前,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英镑。
二战后掀起了反殖民浪潮,1947年,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宣布独立,印度一方面继承了英印遗产,另一方面又获得了苏联支持。这样一来,印度统治集团有了好几条发展道路,圣雄甘地主张发展本土经济,说白了就是支持小农和手工业,穿土布。国大党精英,普遍是留英出身,喜欢自由经济,最后苏联愿意帮忙,搞计划经济。
面对这么多经济思潮,印度选了什么呢?。。。。哼哼,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尼赫鲁全都要!最后印度生造出“特色统制经济”,不太市场,也不太计划。
甘地1948年被刺杀,但影响力仍在,导致政府边搞工业化边补贴手工业,你说何苦来哉?尼赫鲁喜欢苏联,建国后模仿着发展重工业。苏联帮忙建了很多巨型企业, 靠补贴孤立运转。但印度仍存在市场,政府搞许可证制度,强力监管私营经济。但私营企业开工前,会有80个政府机构审批,一层环节脱一层皮,最后什么都不剩。几十年下来,印度经济特点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没干好”。不过冷战时期,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在美苏间左右横跳,印度拿过40亿美元苏援,印苏贸易1989年高达43亿美元, 算是东西方贸易窗口之一。
不过印度也就到此为止了,社会基础先天不足,加上不合理的经济规划,1990年,印度人均GDP只有303美元。当时有个经济学名词,叫“印度教徒式发展”(Hindu Rate of Growth),意思就是不发展。苏联解体还冲击了印度,那年GDP增长只有百分之一。几十年下来,旧经济结构已经难以维持,财长辛格搞起印度版“改革开放”,放松经济管制,转型市场经济。步入21世纪后,印度经济终于开始快速增长。
那今天的印度经济怎么样?先说农业,这是国民经济运转的基础。
复习复习高中地理,印度耕地,世界第一,有25.5亿亩田。地处中低纬度,雨热同期。好处是水热充足,坏处是容易洪涝。这就靠水利解决,考验政府的组织能力。
第一次有了广袤耕地,又有了雨热同期,两件的快乐事情重合在一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印度农业大有潜力,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印度粮食长期不足,虽说没爆发过大饥荒,但底层也长期营养不良。按照全球饥荒指数排名,印度排102,前后都是非洲国家。朝鲜经历过“苦难行军”,都能排92。
印度农业起不来,有两大原因,一是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都非常落后。60年代搞过“绿色革命”,靠化肥增产粮食,好歹躲过了马尔萨斯陷阱。但是印度政府组织力低下,水利建设不足 ,每年洪涝都是几百万人无家可归,2013年水浇地只占三分之一。能源匮乏也是问题,印度2014年取消了柴油补贴,农业机械化率不高,只有百分之40到45,影响了集约化水平。
所以印度想提高农业效率,只能靠人力,是不是闻到内卷那味儿了?至今还有近6成印度人,被束缚在农村,GDP贡献,只有不到两成。还好这几十年,印度计生还可以,人口增长降到百分之一,一年只净增1400万人左右。
接着说工业制造业,这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印度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石油加工、矿产、制药、纺织,轻重都有,但发展速度强差人意。工业产值只占GDP四分之一。
根据全球制造商质量调查报告,印度厂家排名,几乎都在世界后百分之40,制造水平普遍低下。
其实对于后发国,想快速提升制造业水平,一个法子是学东亚、东南亚,靠低技术低工资的工人打价格战,搞轻工业血汗工厂创汇。不过RCEP那期,我们讲过印度纺织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欢迎大家移步观看。还有个方法是收购。比如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我知道有小机灵鬼要说,2008年印度塔塔不也收购了捷豹路虎?
确实,当时印度倾斜发展过汽车产业,但受制于整体工业落后,交通水平低下,国内市场小,印度就算吃下先进制造业,也消化不动,捷豹路虎和本土市场基本无关,印度最大车企,是铃木的合资厂,主流车型是新奥拓…所以这十几年也就这样了。
看数据,印度公路网仅次于美国,实际连乡间土路都被算进去了,四车道只占两成。而在中国,非铺装路面是不纳入统计的。
发展工业,教育先行。义务教育就不说了,只说说职业教育。诚然,我国中专、职高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实打实培养了9000万人才,而印度职教只培养了550万。至于印度高等教育,就是为人做嫁衣,国内没岗位,知识精英毕业后纷纷赴美。教育水平低下,也就带不动劳动生产率。这都阻碍了印度产业升级。
印度工业发展,还有个根本性矛盾是能源不足。新中国建国后,开发了大庆等一众油田,保障国家安全,助力制造业发展,还能出口创汇,直到1993年中国才开始进口石油。而印度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近九成,远高于中国。你说不烧油,可以烧煤吧?印度还缺煤,一年花270亿美元进口煤炭,占进口总额的5%。印度的整体能源自给率,只有63%。
另外印度为了统一,实行联邦制,好处是几十年没出现政治动荡,但也限制了中央政府整合全国,各邦甚至没统一税率,限制了国内市场发展。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永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二产业说完了,估计有些同学还没跟上, 给大家总结一下。印度工农业发展不畅,首先是交通、电力这些基础设施,缺口太多。其次缺教育和政府组织。农业发展靠小农,制造业发展缺能源,长期疲软。联邦制下央地关系特殊,印度政府就更没钱投资补课。现代工商部门难以产生利润反哺农业,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既然一二产业拉胯,我不要了!全靠服务业行不行?对,印度改开后,也是这么想的。中日韩模式靠工业拉动进出口,驱动经济增长,而印度不一样,背靠国际分工,发展服务业“弯道超车”,现在印度服务业贡献GDP过半。
不得不说印度这方面的确有区位优势,首先是社会文化基础,“殖民残余”加上行下效,印度1.25亿人有英语能力,而且不是“哑巴英语”,虽然你听不懂,不过人家是真敢说,加上人力成本低廉,印度接下了欧美客服外包,成了“世界办公室”。我们团队Fred当时在美国,给运营商打电话,客服一水儿的印度口音。他玩炉石传说,每次更新出BUG,都要把锅退给硅谷外包的印度程序员。
现代服务业,另一个支柱是金融,这也是一大天坑。印度小个体户和小农,想扩大再生产,很难拿到银行贷款。于是旧中国熟悉的老味道就来了,地下钱庄。印度信贷也靠影子银行。
给大家解释解释,影子银行就是类银行,不受银行法监管,却能搞存贷款。从业者有关系,能从银行拿贷款,再以更高利率,把钱借给大众。经济增长期,影子银行提供润滑作用,一旦经济不振,就会出现“金融不稳定性”。按照2020年我国银保监定性,影子银行是一种金融工具,管理好了是天使,管理不好是魔鬼。那印度能不能管理好呢?能请扣1,不能请扣2。
印度人民有多依赖影子银行呢?按照评级机构数据,印度六成的车贷,六成五的摩托车贷,都得靠影子银行融资。2018年,印度影子银行巨头(IL&FS)拖欠贷款爆雷。其他影子银行见势不妙,纷纷削减贷款,捂住了钱袋子。
这就是所谓“系统性风险”,印度住房、汽车等行业,高度依赖影子银行,跟着就爆了。印度汽车产业,经历二十年最大滑坡,2019年销量连续8个月下降。这些核心产业行业,又涉及其他经济部门。危机向全印度传导,进一步抑制个人消费。这两年印度经济低迷,影子银行爆炸是主要原因。
单看数字,印度服务业的经济占比,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末流,比如波兰。所以过去有些人头脑僵化,不学习不上网,看个饼状图就开始嚷嚷“印度经济很发达”,什么“五年赶中十年朝美”。但印度的经济驱动,显然存在问题。发达国家确实服务业占比高,英美法德都是近八成。这建立在经济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化之上,服务业要提供大多数就业岗位。而印度服务业经济占比过半,只吸纳了三成劳动力。这说明印度二产三产相分离,服务业服务的不是印度工业,三产驱动不普惠,从业者要么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人才,要么是码农,大部分国民,并没享受到服务业的发展成果。
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印度中央政府,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没能力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落后,就很难吸引外资,印度外资2019年只有500亿美元,而中国有1412亿。印度进出口8000亿美元,却产生了1600亿逆差,国内美元还要外流。那就只能靠内需了,但问题又来了,绝大多数印度国民,没有消费力。
关于印度,我们做过很多期。过去国大党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治理印度,政府前经济顾问帕纳加里亚说过,莫迪和人民党上台前,印度政府已经瘫痪,既不能遏制腐败,又搞不了大型工程。
2014年莫迪老仙上台,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搞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发动国民服务团(RSS) ,治理基层,双管齐下,印度中央政府终于有了一定组织力。
几年来,莫迪也算干了一些事。任内大幅投资基础设施,建公路建机场。印度的物流排名,从2014年第56位,涨到2016年第35位。普及小火电,乡村2018年基本通了电。为了公共卫生,莫迪动员RSS推动“厕所计划”,强力移风易俗,修了1亿个土厕。
但是印度欠账太多,莫迪能做的,也仅限于此了。他也想推动制造业,以工业化带动落后地区现代化。“莫迪经济学”三大支柱,“印度制造”、“投资基建”、“吸引外资”。其中两项针对制造业。但计划归计划,执行又是另一码事儿。莫迪又是放开外资,又是给企业减税。可旧产业升级不顺利,新产业也缺投资,制造业增长率从9.5%降到7.4%。工业的经济占比,也没增长。之前从中国引进设备,印度搭起了电网的架子,最近一反华,这事儿又掉链子了。
为了理顺上层建筑,解决各邦诸侯经济,莫迪发动了印度独立后最大的税制改革。2017年取消大多数繁杂税种,统一成商品税和服务税。
莫迪的改革设想极其先进,但“步子太大扯到裆”。改革效果有限。新税率起征点低,而却复杂,共6档税率还要在网上申报,中小企业缴税成本,直接翻番。税改短期还影响政府税收,印度地方财政,2019年出现了大量亏空。
还有尾大不掉的影子银行,莫迪也没办法限制, 只能治标,继续注资,帮影子银行恢复流动性。疫情一来,直接扯掉了莫迪盖的遮羞布,还掀了桌子。现在印度银行系统坏账高达1500亿美元,如果处置不得当,金融很可能会连锁爆炸,今年4月印度第四大银行(Yes Bank )破产,政府只能捏鼻子接盘。
莫迪一通改革,被疫情清了零,改革又产生了新阵痛,成了社会矛盾爆发的导火索。疫情的时候,莫迪大力推动农业改革,9月趁着印度农忙,通过了法案。会取消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结束代理商垄断,这样会削弱小农市场议价权,导致小农破产,加强土地集约化。结果12月农忙一结束,大批农民涌向新德里,抗议农改,莫迪在农村的支持,大大受损。
好了,干货说完了,下面我们来讲讲私货。都属于个人观点,大家兼听则明。
对于大部分后发国家,可以参考东亚模式有哪些长处?比如天降猛男整合国家,强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教育基建。搞工农业剪刀差,集中完成工业化。最后对接国际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完成跨越式发展,然后放松管制,给社会泄压。
而印度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一步错,步步错。这样说有点难为印度,因为印度独立后,首要任务是维持统一,构筑精英阶层的印度认同。
但是印度在选择发展模式时,为了协调各阶层利益,却搞了个“四不像经济”。莫迪上台后,统治基础是“印度民意”,虽然他是民粹主义领导人,但也意识到了现代化的残酷性,这次农业改革就是要牺牲小农,加大农村负担,从农村榨取资源,供给城市推进现代化。
但印度经济从根本上说,很多时候投入巨大,目标往往不尽如人意。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严重依靠“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格局。怎么改变?首先要对塔塔和信实这种“服务业”垄断巨头下手。大家可能不知道,印度的巨型财团有多可怕。以信实集团举例,信实在印度主业是炼油和电信,全印度排名第一,相当于中石油加中国移动,拥有五万家加油站,还享受税收优惠。然而信实还有十万公顷土地,搞食品产业,超五万连锁店、专卖店、超市,中低端服务业。垄断康采恩大家见得多了,但印度财团的垄断范围,在人类历史上可能都首屈一指。这种私人资本的纯粹垄断,让国家损失大量收入,人民生活成本暴增。
这些印度私人财团,既从国家拿到大量投资与订单,又能靠垄断地位,榨取印度人不多的货币收入。而巨头们赚取的巨额利润,很多都被挥霍了,比如信实主席穆克什 ,在孟买市中心建了栋27层的大楼,全家六口人,配600名仆人。这种吃相的资本家,自然没多少钱能加工资或者投入扩大再生产。
所以无论是国有化,还是反垄断拆分。总而言之,莫迪不能让他们继续靠权力,攫取垄断地位。只有让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转型”,印度才能从这种低效的四不像经济中走出去。我一个朋友说得好,莫迪必须采取雷霆手段,比如“打土豪永远正确,吃大户保障自由”,才能打破这种垄断经济现状 。但印度现行体制积重难返,单靠莫迪一个“天降猛男”,根本不够。可能只有靠十四亿印度人,一起“天降”,这个国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