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义:中国人的骨,中国人的血,中国人的自信》其一总说_风闻
高枕山人-2021-01-10 22:40
“中国崛起”是当今世界一个让人持久关注的现象、一个热烈谈论的话题和一个让人不断深入研究思考的重要主题事件,中国正以其令全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当这一主题事件发生时,正值世界许多地区扰攘不宁冲突不断、宗教极端化、经济危机频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人类文明发展停滞乃至倒退、时局开始陷入混乱的一个时代背景。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欧美西方各国所谓“发达世界”正陷入从经济、政治、社会乃至于其一直引以为傲的人文建构(价值观)的全方位、各领域的困顿和混乱之中,疲弊衰败,各种社会问题状况频出却又都束手无策,曾经盛极一时占据了数百年全球统治中心地位的西方文明显露出了日薄虞渊的式微景象,自由主义秩序看将走向崩解,由此从而引发了整个世界格局的大变动。“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全球文明秩序重组或将无可避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无疑更加催化和加速了这一进程。
时局将如何演变,未来的世界图景又将如何,今天的人们尚难预料。但眼下正在发生的一个景象却是所有人都看见了的,即正当欧美西方各国备受各种问题困扰,深陷泥淖无计解脱之时,中国及其所体现的中华文明正如日之初升,欣欣向荣发展壮大,展现出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蓬勃又新鲜的生机和活力。 出乎几乎所有人(包括抱持着傲慢偏见的西方人和懵懂初醒的当代中国人自己)之意料的是,一个曾经被判定为“落后”“腐朽”了的“农耕文明”,原来却尚有其未被人所知悉的独特的生命基因和生长机能,仿佛只是在一夜之间,忽然又蓬勃发展壮大了起来,把它浩然庞大的身躯和深邃窅邈的精神底蕴悠然展露在全世界的人们面前。
此时所有人不免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全世界的人显然都需要 “重新评定一切价值”了。 在此新情境下重新认识一下中国、中华文明,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一片纷扰中中国能如此安然淡定,在全球性衰退大潮中中国能一枝独秀?中华文明是一种什么样的古老存在,其有何特质,为什么能繁衍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绝,具有如此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今天重又崛起复兴的中国将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它对全球各国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人更须思考,反思回望一下自身的历史:自己代表着什么?一个什么样、怎么样的自己才称得上为华夏中国人?中华文明究竟起源在何处,其所根所本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同构性或者说有何时空上的相关性?
今天的中国也正在经历着剧烈迅猛的经济社会变革和转型,传统和现代的对冲,心与物的分张,理念与现实的遇合错失,常令人头晕目眩身心疲惫,中国当代许多人不知身自何来,所处何地,不知如何应对时代的快速更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爬坡过坎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还差些什么,应该弥补些什么,建全些什么,革除些什么,调整些什么,如何把稳舵才不致走偏误走上歧路?
一百多年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踏境侵陵和压迫,所谓西风东渐下,强势的西方物质和文化硬软两方面实力在中华大地扩张波动、冲激振荡,近代以来中国数代人在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中曾经历了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无数次的折辱和挫败,屡次图起又总受挫,无望的困辱,使期间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知识精英经历了相当长一段为自身文明的连遭挫折而苦闷徬徨、质疑菲薄、批判否定、绝望挣扎的悲苦刺痛心路历程,兜兜转转,左右反顾。在对西方文明进行学习和引用的过程中,许多人乃至于发展到了对西方世界的无限崇拜和对自身文明全盘否定的极端,直至今天,相当多国人都仍未能醒觉抬头,重拾文明自信。
数千年一部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战乱战火以及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运动的冲洗摧残,外则有列强之殖民侵略,内则为忧患纷争与鼎革变迁,内外双重交互频次击打,一个半世纪的激荡冲刷之后,昨日之中华文明今日之中国,现如今已然面目形容模糊,精神魂魄荡散无余,当代中国人只剩两眼茫茫,不分东西。
追溯和重建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本质和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化的复兴、中国人精神魂魄的回归),在今天、在眼下,已然成为当代中国人一项非常紧迫的历史任务,成为了今天中国所有问题当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那个问题。
重建起中华文明,当代中国人才能真正安置自己的身心,找回做为中国人的自信,有主见有定力地面向全球,最终走上一条行稳致远的民族复兴大道,无愧于当代人应该的文明传承历史担当和责任;反之,如果当代国人一直这样连自己的身家性命源起由来都不关心,都不知道自己身家性命之所寄托的这中华文明为何物,仍然这样轻贱和否定自身的文明传统,一心迷眩于赶追“现代性”;一直这样别扭地拿着西方人的各种理论和概念硬套中国现实,强行解释和指导中国的实践,决定中国的重大事务和发展方向,则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就极有可能成为梦幻泡影——光有物质制造和消费生活的丰盛却永远没有一个寄寓依托的中心主体,外强而中干,所谓中国“强起来”的新时代任务将无法达成,中国的发展就仍然是在蹈袭着西方的模式和路径,今日的繁荣昌盛成果就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普世价值观”在中国大地上的“山寨”复制和泛滥繁殖,以人多地广而短暂地昙花一现,然后也会像今天的西方世界一样陷入无解的混乱困局而凋残谢落,乃至于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冲突纷争。
与此同时,外部世界“读懂中国”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时代课题,外部世界也正急切地想要认识中国。世界若能读懂中国,则或可从古老、渊深、浑厚的中华文明智慧中找到解开当今世界所面对的矛盾冲突多发以及诸多世界性难题的困局的解方,明白“中国方案”的深远意义;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方面多借鉴,为世界当下面临的秩序重组动荡危局找到一个缓和转寰空间,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疑念和敌意,远离战争和冲突,走上真正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使得类似“一带一路”的全球合作共赢发展方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世界发展主流。
“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讲话
然而一部数千年浩瀚文明的重建,对当代的中国来说,俨然又是一个浩繁沉重而且还是阻力重重的巨大工程,谈何容易。这既需要溯源辨认重寻中华文明文化的传统构成及其历史流变历程,还需要超越“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未来主义”等等时代浮华,而且还需要打破释除对“封建复辟”“尊孔复古”的革命情结的重重忌讳。而能够去进行和从事这样的工作,这就还需要出现深沉超迈、通透古今的贤才大德者及慧悟之性情,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野和思维,还须有孤灯黄纸孜孜汲汲破卷、寂寞人外寂然凝虑的“沉潜既义,高明既经”谦虚谨慎学问精神和操守。
然而观诸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看起来似乎还罕见具备这样的才学和操守,文化思想理论界许多的社科学者和大学教授已然深陷在西方学术范式的框架和概念名词羁绊之中,以进步文明的“现代人”自居,莫名优越,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么嫌其陈旧落后,无名利可图,要么漫不经心做着牛头不对马嘴的“个人创见”自好解读,丢开了文明正统亲传,反认西方人的“汉学”偏知偏见为正宗;还有更多的人则只是“市场经济”下浅薄浮躁、抄袭剽窃的售学沽名文化投机之徒。
诚所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虽然“读懂中国”成为了如今国内外许多文化智库和众多学者在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国际国内论坛上的热门政学经讲题,然而看其最终成果收获,给人的感觉却是让人对“中国”愈发感觉微茫,诸多解读看起来似乎还总停留在浅层次的现象或片面性解释上。
对一个文明的解读,如同于认识一个人,不能仅停留在他物质性的衣冠装束上,不能仅及于他的面目形容,还须深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情感和思想,他的性格、他的精神、他的灵魂。所以读懂中国,不能仅着眼一时一代的事物,不能只着眼于四十年改革开放发展进程和经济成就,不能只着眼于几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更不能仅是指着当代中国的几个大型基建工程、几项高科技成果,进行一些成功经验总结,简单地做一番中西方发展模式比较,然后便说“这就是中国”。如此其真是衣冠取人了!
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要找到解开这五千年文明的密钥和门径路途,并不须要抓提着头发,上穷碧落下黄泉地遑遑寻求;也不需要古今中外满世界地折腾奔跑,踏破铁鞋无觅处。而今我说只须抓住一个字就够了,抓住它,深入钻研一下它的语词含义,广泛地到文明历史的各种语境中领会一下它,或许就能摸对了门庭,然后便可登堂入室,深入于中华文明之堂奥了。这个字就是:义。
不揣愚昧,而今我试将此“义”说一说。
说中华传统,有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然观此五常,能够自始至终,一以贯之持之到底的,只有一个“义”字。
仁,东郭先生之仁藏凶救恶,农夫之仁怀蛇害命,唐僧之仁鬼魅不分,妇人之仁则常陷于优柔牵缠,贻误事机。至于当世之慈善公益之类,则是假设善名而兜售私心,谋取私利;博爱兼爱,爱心泛滥,情怀横溢,不过是图谋不轨者煽惑人心,模糊事实,浑水摸鱼所进行的行销包装和施放的烟花炮弹。仁之种种,其亦如各种普世价值,总是模糊了历史是非,惑乱了社会人心,混淆打乱了人与人自然真实的亲疏远近关系。私心自用,爱之者总适成害之,害之者是故假名爱之。
礼,礼之不得时不接地,便失了时宜与得体适用,便沦为了虚礼俗套。衣冠徒具,义趣皆非。舛错乖谬,令人厌烦又可笑。陈腐的教条故步自封,只是束缚性情与活力的桎梏;冗繁的程序裹足不前,迟迟不能到达实质和正义之彼岸。再恢宏精微的法治和制度,最后都沦为了阻碍时代发展进步的腐朽之物。
智,不走正途,不识大道,智即为小智,都是寸光短见。小事机灵大事糊涂,用智即是掘坑自陷作茧自缚,这说的就是现代理性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则说的是时下精致利己主义者。
信,信中无本真无实质,不达时变,不合人伦,便是盲信、轻信、迷信,信仰最后都成为了顽固不化的傲慢和偏见、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衅争,乃至成为恐怖极端主义的孽源。
所谓五常,其实只有一个“义”字可常,可为五常之常,五常之心。其它四常若要得以立得以行,还须以“义”为前提和依归。不仅这四常,遍观中国传统中其它的忠、孝、勤、节、勇、廉、温、良、恭、俭、让、恕、谅、直、谦、和、友等等诸多持节操守,也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依于“义”以立以行,依于义而随境适情加以运用。
义者,何也?其实作为根本之道的“义”也并没有那么深奥烦难,义却也很简单明了:义者,是非也。
是与非,说简单极简单,人抬头低头,睁眼所看见的就是;但说它复杂困难它却也很复杂困难——试问当今这个世界,能分辨出是与非的还有几个人?须知,这极简单浅易之“义”,却是人生在世,保命立身之根本,是起足发轫一切行为的基础。人有难于义者,非义之难及,乃人自难耳。人如何自难哉?曰:一心不正,两眼如针。唯私唯利,昧丧良心 。
有简单之是非,是亦有深远之道义。是非者也,因果也,前后也;对错也,黑白也; 善恶也,曲直也; 真伪也,虚实也;贤愚也,忠奸也;得失也,功过也;上下也,进退也;高下也,成败也;生死也,存亡也;美丑也,芳臭也。
所以义者,其乃是对历史流变的探讨遵循,是对事势物态的观察分析,是对人生行为的高下判断。原始于简单之一是一非,持而行之,行而远之,际会风云时势之变化,融通世事人情之变迁,疏浚历史源流,辨析万物形态。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世事纷纭,变化多端而不离其宗;人情摇曳,趣味迥异而心有所属。持是非二以分之,合终始一以贯之,从现象而透入本质,由内在而推出表征,总根本而把握万象。
人生天地间,是非功罪凭谁论?是其是,非其非,每事认得真,则人生每一步皆走得踏实;错非为是,将是为非,则人心暗昧,人常颠倒,世道沉沦,做人总要亏心,夜枕总要难安。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处世行事者,岂能不谨慎于每一是一非哉!
古人持是非之心,正心诚意,审问明辨,乃以致远大,入深微,弥纶天地之道,经济人伦之常。从而得存身保命、为人立世的根本之道;乃得行藏举止、趋从去就之机宜。古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惟精惟一者,惟义之所在者也。
古人之是非也,是为大是大非;而今人之讲是非也,常陷于小是小非。小是小非乃是囿于个人私利之心,如似盲人摸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落入各是其是,互非人非,是是非非越搅越糊涂的“价值观”争斗中,这就是当今整个世界的人心观念现状,只能以所谓多元、包容、尊重差异得一暂时妥协。
大是大非即大义,乃是从根本上、从长远、从全局来把握事物,看待问题,这也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大道理管着小道理,就像纲之与目,纲举目张;就像细枝末叶生于根本和主干,必然地从属于根本和主干;就像小溪水只能汇入和从属于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样。人之见识及于大义,就能从根本上把握事物,人就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有了一双看世界的慧眼,让你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国内的主流媒体的叙事方式,也开始向西方国际同行模仿和学习,从所谓“个体视角”上进行新闻采写和制作,偏好各种独特的、晦暗离奇的小是小非切入点,以所谓“个体经验感受”代替了整体事件因果关系,滥情煽情,强行把小道理硬置于大道理之上,带动各种事实模糊、是非颠倒的舆论节奏。还有很多历史写作者也开始以此道来解构、重构历史,用历史碎片代替历史源流,妄图改写历史趋势,进行历史发明创造“新发现”,或把严肃的历史操弄成颇具“个性化”的“那些事儿”。这是进代时步呢,还是走偏误入歧途了呢?是开民智呢还是在愚人呢?是蠢还是坏呢?
义,虽止一字,却深含着中国数千年文明历史语境中造化了万般事物的“阴阳二气”之玄机,其弥漫流转,意韵深远,作为五千年文明的生机和动能,内在地推动着文明方方面面的构建和发展,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伦理等等。它是中国人的英雄之气,是中国人的儿女之情;它是汉语的语言文字语法组织背后之命意,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中国古人艺术气韵情思其意境之所在;它是中医中药认识人体生理、调和救治、进乎生生之道的医术原理技法之所依循;它是中国武术这种本于人体的生命机能修为运用的原理本质;它是中国社会文化里迎来送往、邻里之间、人情人际各种礼仪礼数背后分寸感拿捏估量的宗旨和准的。
上至庙堂中帝王将相、谋臣幕士深谋远虑之筹策,下至寻常老百姓细微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乃至于江湖会道门地下之幽曲,处处都幽然隐现着这么一个“义”字。直至今天,不管经过了多少革命和文化运动,不管进入了信息化现代化什么时代,不管多少价值观和理念在飞舞,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明话语中都还就只服这一个义字。明义高蹈勇为之士,始终是能够令众人心服和起敬的俊杰;无义之徒,到哪里都要受人鄙夷瞧不起。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行走,不懂得一个义字,就如同出门不带眼睛,是必定会处处碰壁的。
所谓五千年中华文明之实质,一个字:义(易);两个字:道德;三个字:天地人;四个字:生生之理;五个字:金木水火土。不管三教九流如何派衍,百家争鸣如何歧异,万变未离其宗,这些字眼及其背后含义,是哪一家都无从回避的,不过是知多知少,知浅知深的问题。
在今天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情境下所进行的文化重建,必须得紧紧抓住这一个“义”字,这样才是抓住了文明的精神,抓住了文明的基因和种子;如此方能溯流寻源,上下千年,连通古今,俯瞰内外;融合三教九流,远追羲皇华胥始祖,穷源于易经八卦之窅渺,陵绝于山海经之洪荒。抓住了文明的精神核心、源头活水和生机活力之所在,才能恢复和拥有文明自信心,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源流中与儒家学说做出明晰区分,才能释除对“儒学复古”和“封建复辟”的疑虑戒惧心理,超越“挖掘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浅浮功利心态,把自己的全付身心、整个灵魂交给自己的文明,如似久别的游子终于回到家。如此才是真正从归源流,抱持根本,接武文脉,如此才能够自如自若,舒适舒畅,纵心浩然,有遵循有次序进行文明重建工作,复活光大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厚藏的生命力、创造力重生于当下和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