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时候,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都是胜战的伟力所在_风闻
钧正平工作室-钧正平工作室官方账号-2021-01-10 21:10
73年前的徐淮平原,气候正值隆冬,天降大雪,国民党军杜聿明部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已经许多天了。粮食燃料皆已告罄,空投的物资时断时续,国民党官兵怨声载道。但杜聿明一度很不以为然,他训斥部下,“我方时有空投,境况尚且如此,共军别说飞机,连汽车都没有,他们几十万大军也要吃饭,包围我军,他们就能扛得住?”
杜聿明的自信不无道理。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投入兵力60万人,战区大都远离解放区,需要保障的战线纵横3000公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60万大军需要什么——
粮食:每天必须保证500万斤,战役期间需要筹备9.6亿斤;
弹药:除了部队的携带量外,至少还得补充300万吨;
担架:作战就有伤亡,需备20多万副;
被装:冬季作战,每个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双棉鞋;
……
漫长的战线,却没有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打仗就是打后勤,如此庞大规模的后勤保障,是如何完成的呢?
陈毅同志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就是最好的答案,“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中,来自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的民工组成了声势浩大的支前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多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余辆,牲畜76.7万头,船只8500余艘,汽车257辆。
几百万支前民工向前线运输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和大量军需物资,向后方转送了11万名伤员。广大的民兵担负着护送物资、保护交通、维护治安、保护生产、捕捉散兵、看押俘虏、打扫战场等任务,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在后方,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昼夜突击碾米、磨面、做军鞋、军衣,筹集粮草,照料伤员。他们节衣缩食,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山东的支前民工唐和恩每到一个地方,就在随身携带的竹竿上刻下当地的地名。他和乡亲们推着独轮车,冒着飞机的袭扰,把粮食、弹药运到前线,足迹遍布苏鲁皖三个省,行程2500多公里。他的竹竿上,最终密密麻麻地刻下88个大小城镇和村庄的地名。
在邳县,一家父子共同支前,途中儿子中弹牺牲,父亲脱下棉袄把儿子的尸体裹上,轻轻地安放在一棵大柳树底下,含着眼泪对儿子说:“儿啊,只要你不被狼吃了,爹回来一定给你买口棺材下葬。”
时任国民党新七军警卫手枪排排长的刘永庆曾由衷感叹:“共产党为什么能赢得全国的胜利?完全是老百姓的支持。我经过了几个战役,就深深知道,解放军所有的‘前送’和‘后送’,都是老百姓的小推车完成的。”
什么叫“前送”?就是把衣服粮食送到前面来。什么叫“后送”?就是把伤员送到后面去。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
战斗持续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创造出“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当胜利的喜讯传到西柏坡,毛泽东高兴地说:“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是一次以多胜少的必然。表面上,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队80万,实质上是300万军民齐心协力打80万孤立、涣散之敌。
战局从来都是政局的延伸,而人心向背,从来都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人民对革命战争的拥护支持,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种拥护支持,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屡见不鲜,贯穿过去和未来,是人民军队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之源。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大摆地雷阵,把侵略者炸得人仰马翻、心惊胆战;创造地道战,把户与户相连、村与村相通,筑成一道道坚固的地下长城,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还有麻雀战、破击战、伏击战……在抗日军民面前,气焰嚣张的敌人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去年年初,当解放军医疗队进驻火神山医院为拯救重症患者拼尽全力时,不敢忘记脚下的这座火神山是在短短十天时间内拔地而起的;不敢忘记来自全国各地的346支医疗队正在和自己并肩战斗;不敢忘记是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联防联控,才能共同迎接一个花开的春天。不敢忘记,无论什么时候,这支军队背后,永远依靠着人民的力量。
战争的硝烟定格在可歌可泣的岁月,那一道道动人心弦的车辙却没有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时光穿越几十载,一切变了,一切也都没变。
人民军队在克险阻、排万难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了我是谁,为了谁。“人民是父母、人民是靠山、人民是根本、人民是源泉。”
当今世界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未来绝非一帆风顺,无论前方如何坎坷,只要始终依靠人民,人民的伟力必将推动中国这艘巍巍巨轮驶过风急浪高,闯过暗礁险滩,到达光明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