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不要总发“嗯嗯”了_风闻
旺旺屋-电台主持人,歌手,作家等。2021-01-10 20:57
几天前去朋友家吃饭,外卖叫了只烤鸭。
过了没多久,外卖员来电话了:
“5分钟后,你到小区门口来取,我找不到你那栋楼。”
朋友叹了口气,就开始穿衣服、穿鞋。
我转头问:你家这栋,不就在小区门口吗?
他挤出一个笑容:没事,我下去一趟吧……
像这样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的时刻,不知在他身上发生过多少次。
拒绝的话明明就在嘴边,他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有人夸他心善、脾气好、温柔,但心里有多委屈,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讨好成瘾”是病,屏幕前的你,也可以对照下面的病症自查,是不是讨好型人格:
拒绝别人不难,难的是面对别人被拒绝后的反应。
为了避免看到对方难过、失望、愤怒;
不管多为难的事,也都“嗯嗯”答应下来。
活成别人眼中的“大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累。
能亲自动手的事,绝不麻烦别人。
如果不得已有求于人,恨不得给人家当牛做马。
因为不能确定别人和自己的关系,害怕打扰和被打扰;
所以也时常觉得,自己没有真正可以依赖的朋友。
习惯听别人的、随大流,不敢表达想法;
害怕自己想的,跟别人想的不一样,会被孤立;
更别提受了委屈之后,有多能逞强,总说“没关系”。
非常好奇,并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发了朋友圈,就会反复点进去看点赞和评论。
收到一点负面评价,就开始深度自我怀疑、反思。
自卑到尘埃里,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想讨好别人?”
我也经常收到这样的读者求助。
如果拿善良、友好等品质安慰她们,就没办法解释她们为什么痛苦。
事实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动机的。
大部分讨好者,对别人无限示好的动机是:达成互惠。
期望她们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她们相应的回报:
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会对我好。
然而事实呢,往往对方觉得她们好欺负,变本加厉。
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最后一集,杨幂饰演一个机器人。
她无可挑剔,无所不能,是科学家专门制造出来造福人类的。
然而她的无条件听从,却让她饱受折磨。
她被买家当成发泄的工具,支离破碎,却不会反抗。
反正工程师总会把她修复完好,再送回买家那里。
记忆一删除,她就会忘记别人曾对她做过什么。
她应该逃离吗,但她根本没有被安装这个程序。
买家的评价直接决定她的存亡,她永远无法找到自我。
短短20分钟的短剧,给我的感触很深。
“她一直在追求完美,她的人生却是悲哀的。”
这何尝不是讨好型人格的真实写照。
传播学中,有一个叫“镜中我”的理论,是说: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
但事实是,大多数人都只能看到你的一面。
被你帮过的人,可能觉得你友善;
被你款待的人,可能觉得你慷慨;
见过你发脾气的人,可能会觉得你情绪化。
不管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它都不能完整地代表你这个人。
但你刻意伪造的友好假象,却可能杀死你真实的自我。
看过一个日本的得奖短片《态度娃娃》。
艾丽从小讨好成瘾,成了一个只会笑的女孩。
后来被星探发现,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直到有次站上舞台,在聚光灯下,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虚伪。
她把话筒砸向自己的脸,想砸碎脸上的微笑面具;
最后面具碎了,但她的脸上却空空如也。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拿着尺子量人,乱下定论。
我们捂不住他们的嘴,但我们可以直视自己的心:
你是要自己80分的快乐,还是100分的痛苦。
我很欣赏欲望都市里的Samantha,她和男友在一起很久了。
当后来她发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时;
她果断终止了这段恋爱关系,并对男友说:
“我爱你,但我更爱我自己。”
改掉一味讨好别人的习惯,如果被讨厌了;
那么恭喜你,看清了你们的关系。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与人交往,靠的是共性吸引、三观契合和相处舒服。
我从未见过一种靠谱的关系,是讨好得来的。
人生苦短,你不必讨所有人喜欢;
终其一生,不要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配角,而演砸了自己的戏。
来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