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必须重新回答三个问题_风闻
财经琦观-2021-01-10 19:07
01
拼多多在风口浪尖上。
2021年1月3日晚,拼多多女员工加班猝死消息引起广泛热议。
1月4日,拼多多公关层面的一系列荒谬操作,将该公司锚定在了一个极端负面的舆论位置。
当日晚,股价报收6.13%跌停。
1月5日,中概股集体走势向好,哔哩哔哩涨超5%,创历史新高。
阿里、京东、唯品会等中概电商板块同样集体走高。
拼多多涨幅达12.24%,舆论哗然。
1月7日,有人爆料拼多多又一员工被救护车拉走。
网友调侃,应立马买入拼多多股票。
随后,拼多多迅速回应外界称“肠痉挛,人无大碍”。
继而又传出发布相关照片的员工被管理层逼迫离职、赶出公司等传闻。
但舆论均未大面积发酵,股价相对平稳。
1月9日周六,股市停牌。
当日晚,拼多多对外通报,公司一员工向主管请假回家,次日中午在家中跳楼自杀。
中间细节无从知晓。
作为对比,猝死女员工倒下在12月29日凌晨1点半的下班路上,死于六小时后的早上7点,1月3日火化,当晚才为外界所知。
直到被民间曝出之前,拼多多都没有主动对外发布公告。
在这一事件上,公众舆论的道德立场坚实:“凌晨1点半的下班路上”。
拼多多则把柄明显:“指责截图为谣言,后被知乎官方下场踢爆,形成事实撒谎,公信力跌至零点。”
相比之下,此次自杀员工事发后,公众仍需要一个明确的死因:“是否与公司直接相关”;
而拼多多通过主动发布,将最初的解释权握在了自己手里。
目前来看,虽然已有很多人直接认定该员工死于过大的工作压力并对拼多多大声讨伐。
但同样也有一些声音表示:也许是出于生活私事。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就要看该员工的亲友同事,能不能递出更多的实锤弹药。
投资市场上,第一次股价反弹上扬,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们认为这一事件无关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很容易引发系统性恐慌。
对此,投资者们必须认真重新审视以下几个问题:
中概股的经营环境;
国内舆论风向的永久性变化;
企业适应变化的能力;
以及优质企业的衡量标准。
基于此,周一开盘,我很不看好拼多多。
02
元旦时我写新年总结,里面对各家大厂的公关写道:
“如果2021年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你们将度过最为艰难的一年。”
在发展优先的历史阶段里,猝死、自杀、安全事故等事件,不可能激起如此巨大的民意浪潮。
但眼下,外卖员困在系统,社区团购挤压民间就业,直播造假,员工猝死,每一桩在往年也都存在的事件,在舆论旋涡中激起了巨大浪潮。
在整个社会思潮集体转舵之际,各个企业短期内都很难适应。
1月6日,饿了么骑手猝死,仅获得3万元保费,以及平台2000元的“人道主义”赔偿。
该事件又一次在网络上引起广泛愤怒。
1月8日,饿了么发布致歉信,将保额赔偿金提升为60万元,并表示以后如果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猝死保额也是60万元。
作为最早一批互联网外卖公司,饿了么成立于2009年。
整整11年,考虑到外卖人员的数量规模,和骑手在马路上疾驰的安全意识,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第一个出事的外卖员。
如今,民意终于站了出来。
于是,企业在面临类似事件时,以往的尺度把握和处理经验,已全部失效。
这不是一个小小的公关团队就能解决的问题。
过往定位中,公关部门的作用说白了就是救火队员(偶尔也放火)。
以饿了么猝死事件为例,公关部门只能在事件发酵后去想办法找补。
而3块保费中有2块是服务费,保额在3万元,两千块人道主义抚恤金等决策,很有可能是延续过往的既有规制,不太可能是来自于饿了么的公关人员。
如今,社会各界乃至企业内部亟需达成共识的是:此次的民意转向,是长期的,坚定的,甚至可能是永久性的。
企业必须从上至下,从战略取舍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进而调整自身的发展节奏、员工福利、企业定位和义务范畴。
一句话总结便是:重塑社会责任。
03
2016年,主席在北京开了个座谈会,给舆论媒体工作者提了三个问题。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对许多从业者而言,“为了谁”不清楚,“我是谁”更是稀里糊涂。
关于此,上市企业是比我们要强一些的。
我是商业价值的实践者,为了股东利益,是企业的本分。
但对“依靠谁”的认识,它们则比我们媒体从业者弱一些。
中国的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一直都具有特殊的“政资二象性”。
流量为天,活命为地,广阔天地间,各位都盼着大有作为。
人们都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但好在我们自媒体人既没有知识,又没有底线,因而既不会对“地”反动,又可以对“天”持续追求。
作为没有知识的代表人物,我一直以为“三问”是针对于媒体工作的特定指导。
随着对党政文件的进一步查阅,发现关于这三个问题在各个范畴中都会反复出现,各地工作机关也会时常搞一些“大讨论”,进而明晰自己的工作。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如今我终于理解,这三个问题,具有高度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