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进口片有序放开的讨论_风闻
一起拍电影-一起拍电影官方账号-2021-01-10 16:51
作者 / 坦克
8780万,这个2021开年的首个普通周五,票房遗憾没有破亿。
这其中,除了疫情反弹导致部分城市影院关门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新片的匮乏,本周仅有一部低幼动画新片公映,也导致了票房榜前四位均为过去两周公映的老片。
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目前国产片的成片片源库存依旧有限,其中优质的国产片,基本都是瞄准春节、暑期、国庆、贺岁,或是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节假日公映,而那些质量水平较低的国产片,无论在哪个档期,都很难有票房表现。这也导致目前一年中有大量的普通周末被闲置,酿成了档期的大面积浪费。
悲观地看,如果2021年再有2-3次类似去年11月极冷大盘的情况出现,全年破600亿将毫无希望。而今年1月到2月春节档之前,整整五个周末目前也仅有《缉魂》一部影片具有2亿+体量。伴随着圣诞元旦档影片的逐渐式微,可以预见两周后的内地大盘将再次陷入冰点。
在现在的情况下,拯救中国电影市场,有序放开进口片用来充实大盘,已经刻不容缓。
经典重映影片日常化
去年7月底到8月初,经典重映、复映片短暂的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一方面为了提振复工初期的大盘成绩,另一方面也为了鼓励更多的新片定档上映,早在去年3月,电影局就联合各公司准备了一批电影参与电影市场复工初期的重映计划,这其中的大部分电影也选择在7月20日——内地电影市场复工的第一天就登陆大银幕。
不过,根据统计,复工阶段总共有41部电影重映,其中28部取得了100万以上的票房成绩。但这41部重映电影的总票房累计仅为5.96亿,占暑期档7-8月总票房的16.5%,仅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与《星际穿越》两部进口冲影片票房破亿。
如此低的票房占比,似乎也让重映片的意义削减。在复工初期,业界就有传《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以及《指环王》三部曲也在重映片单之中,但随着2020年的结束,这一批影片却不见了踪影。距离上一部好莱坞经典重映影片《盗梦空间》的重映已经过去四个多月。是不是市场恢复正常后,已经不再需要重映片了呢?
并不是如此,考虑到今年至少上半年疫情依然蔓延,1-6月的好莱坞分账大片能否顺利公映并引进内地还是一个悬念。因此,仍然需要一部分重映片来填补过去好莱坞大片剩下的坑。
但其实,各家还拥有不少的重映片资源,例如迪士尼的漫威系列以及卡神的《泰坦尼克号》与《阿凡达》、华纳的《黑客帝国》《指环王》《霍比特人》以及《黑暗骑士》系列、索尼的《蜘蛛侠》系列、环球的《速度与激情》《侏罗纪》系列以及派拉蒙的《阿甘正传》以及《变形金刚》系列。
以上多达30多部好莱坞重映片,都拥有着5000万甚至1亿+的票房体量,选择在进口片比较稀缺的档期,每周释放1-2部,均可以对国产片片海进行有效的调控。还可以有效的让单日大盘5000万以下的天数减少。
重映片或复映片,从字面理解的意思是之前发行过的影片,拿来重新放映。如果是狭义定义的复映片,必须得是曾经在中国内地公映过的电影,而如果放宽到广义理解上,其实只要是距今有着3年及以上历史的电影上映,都有着重映的含义,在内地取得了不错票房成绩的《龙猫》《海上钢琴师》等片也都属于这一范畴。
让优秀影片在影院复映重回大众视野,在片源数量上不充足的当下,既满足了一部分影迷观众的需求,又可以有不错的票房,这也是内地影市的双赢。
全面放开好莱坞分账片宣发限制
过去几年,好莱坞分账大片在中国基本都能保持30-40%的年度总票房占比,在强势年份,进口片总票房甚至有超过国产片的“风险”,这也是国产片“谈好莱坞色变”的起源。而因为好莱坞影片足够强势,在内地市场也相对应的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2017年之前,好莱坞分账片甚至很难获得正常周五公映的计划,被安排在周一、周二、周日公映,公映日期上也都比北美本土要晚上几周。
终于,从2017年开始,伴随着进口片占比的逐年下滑,内地影市也逐渐放宽了对好莱坞分账大片的上映限制:95%以上的分账片都可以选择在周五正常公映,提前20-30天左右定档,除了春节、暑期、国庆之外,大多数好莱坞分账片也都能获得同步,甚至提前北美的待遇。
不过,尽管给予了好莱坞大片相比之前更好的待遇,好莱坞影片在内地的颓势依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尤其是进入2019年下半年,好莱坞仿佛“崩了盘”一般,完全扶不上墙。2019年9月份至今的17个月内,还没有一部好莱坞真人电影的票房突破5亿人民币,与之对应的是国产片的接连告捷。为了挽救好莱坞影片在内地的窘境,也为了保持内地影市的活力,适当放开影片的宣发限制也是目前相对不错的选择。
因为政策限制,好莱坞分账片在内地,无论是宣发方式、渠道,还是阵势,相对比国产片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了。
例如,在影片正式过审之前,影片的一切正式官方宣传物料,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方面的过目,宣传的中文片名,也必须加上“暂译”;如果说买断批片国内公司还可以挂一个“协助推广”的title的话,好莱坞分账片则必须只能挂名中影和华夏,任何其他公司都不能“染指”;目前无论是定档时间,还是开预售的“预售窗口期”,好莱坞分账片相对比国产片依旧具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发挥。不少分账片短至3-4天的预售窗口期,极大的限制了影片的宣发阵势。
目前来看,无论是迪士尼、华纳,还是环球、索尼、派拉蒙、传奇,在内地都有着较为固定的营销公司提供协助,但是这些营销公司究竟是谁,只有业内人士自己知道,对外没有任何官方渠道获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此类营销公司的知名度。
此外,相对比国产片和批片,分账片在点映规模上,也被限制的“死死的”,很难进行提前的口碑释放。
种种的宣发限制,也导致了好莱坞分账片在内地的宣发预算其实并不高。根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大多数好莱坞分账片在内地的宣发费用在1000-3000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数字相对比国产片来说相对较低,一般具有亿元以上票房预期的影片,都不会只有1000万左右的宣发预算。有序放开分账片的宣发渠道和规模,或许也能促成好莱坞片方投入更高的宣发费用,也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只会贴公交地铁广告牌的初级阶段。
可以说,进一步放开分账片的宣发限制,不仅可以给分账片拓宽一定的受众,还能让好莱坞片方在内地投入更多的宣发费用。无论是对于内地影市大盘,还是对于承接外包工作的宣发公司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简化买断批片送审步骤
一般情况下,好莱坞分账大片都会在至少公映前三个月开始影片的送审程序,这样或许才能够让影片及时完成内容审查+技术审查,以及后续的译制和配音工作。
但是对于买断批片来说,因为相关手续的繁杂,大多数批片是在影片在海外公映之后,才开始进行内地的送审工作。一般情况下走完全部的审批流程一般至少需要4个月的时间,因此大多数批片也都会晚于海外至少3-6个月才能够上映。延迟上映,也会对大部分影片造成热度的伤害,而海外公映3个月之后释出的高清资源,无疑对影片内地公映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此外,买断批片的片方也会经常遇到亏损的问题,除了买片需要掏的买断费之外,还需要给有关部门交付至少200-300万的保底发行费用,以及硬盘制作、基础物料制作费用的基本发行费,以及在译制厂的译制费用等。这也导致近年来批片市场整体的“颓势”,除了少部分的爆款,大多数批片最终都是亏损的结局。
相对应的,我们也应该尽量简化买断批片的审批流程,如果影片不具有所谓的敏感内容的话,尽量把审批流程控制在2个月以内,由此也可以尽快促成批片的定档和公映,试想如果包括《fate3》《紫罗兰永恒花园》《伴我同行2》等片能够在去年11月或者今年1月获得公映的机会,对内地市场的繁荣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再也没有所谓的“国产片谈好莱坞色变”了。
2018年,业内都害怕中美贸易战会严重影响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放映与发行乃至影响电影行业整体的繁荣。近三年过去了,没想到没等来贸易战,等到的却是好莱坞电影自己的接连崩盘。
从目前北美的疫情情况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在2021年大概率依然会是全球票房第一大市场,拥有着这份自信,为何不敞开胸怀,进一步放开进口片在内地的市场呢?这对于票房大盘、对国内电影公司来说,皆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