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雅集》下映揭开了谁的遮羞布?_风闻
财经大爆炸-这是一个财经大爆炸的时代!2021-01-11 18:00
“抄袭”从来都是一个严肃的词汇,又称“剽窃”,根据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在一九九九年就作出的规定:“抄袭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
“对抄袭的认定,也不以是否使用他人作品的全部还是部分、是否得到外界的好评、是否构成抄袭物的主要或者实质部分为转移”。
而在资本和强势平台的面前,抄袭是不是事实变得没那么重要,流量面前一切皆微不足道。精明的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业内名人,**金钱成为其遮羞布。**郭敬明道歉一事,诸多媒体评:“虽迟但到”,他“迟”的那会,各位在干嘛?
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在2006年经北京高级法院终审判决后,构成对庄羽《圈里圈外》的抄袭。按道理讲,他不该有今天的发展。并且郭拒不公开道歉长达15年之久,于法于理,他更不该成为国民综艺的大咖、导师。
“文贼”比真正的盗窃犯更让人气血上涌,拿着别人的智慧偷天换日,在娱乐市场捞得巨额财富,输出的文化垃圾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良性成长。还美其名曰:多年来羞于道歉。
更有脸皮厚者,如于正,竟公然宣称:我就是不理你们,我气死你,现在我觉得我写得爽就可以,我收视第一就可以了。
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同无赖,为什么会如此猖狂?有资本加持。
抄袭屡禁不止,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紧密相关,这些人坐实抄袭后不过是罚款。可这罚款跟抄袭者所获收益相比,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时代发展的太快了,国内有才华的编剧、导演青黄不接,有艺术追求的人才,作品不被资本看好,这就给大量没有实质才华的人有机可趁。2018年以前,投资电影是门可观的生意。各路资本涌入,做电商的要拍电影,搞房地产的也要拍电影,只要有资金、资源就可以投。
剧本打磨的时间逐步缩短,时间不够干脆“拿来主义”,众多抄袭者中脱颖而出者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如此一来,市场就形成了抄袭为主流的风气。
这还不够,在这场抄袭竞赛中获得较高人气的选手,会受到资本额外青睐。来国民综艺节目给年轻人做做指导也不在话下。说到底,大家都是“资本”的打工人。
平台需要流量,挨骂多的人不比当红鲜肉差到哪去,毕竟这个时代喜欢审丑。骂声不绝于耳的同时,人们会渐渐忘记为什么要骂,而他们已经得到想要的聚焦效应。搜索多了,广告位也跟着荣耀起来。如今的时代有什么比抢占流量更重要?人们越来越难以分辨什么是真理和谎言,什么是真善美。
2013年,郭敬明凭借《小时代》打响个人名牌效应,不过,**现在来看,这部电影为他带来的收益远远不抵他如今承受的骂名。**是这部电影让他以为自己或许有做导演的天赋,收益和资金从四面八方涌来,或许更让他坚定了这一错误想法。
想要成为大导演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总以为拍出来的是珍宝。或许有很多人从来没喜欢过郭敬明的作品,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渐渐成为业内笑柄,并被众人取笑呢?
《小时代》当时本就存在两极分化的口碑,好的方面无需再提,对立面的观众多半认为郭敬明的作品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导向,对年轻群体有严重误导作用。而其后的几部续集和《爵迹》等电影更加印证了这一观点,导演本人一次又一次向市场证明他没有做导演的资格。但是为什么他依旧能够得到资本垂青,《晴雅集》的出品公司不乏国企背景的上海电影集团,反映的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市场风气已跌落至谷底,一个有抄袭前科的名人,竟不缺少资本为其买单。
《晴雅集》有何卖点?是《阴阳师》版权+古装玄幻?还是双男主“麦麸”+盗版特效?郭敬明电影中一大特点是:喜欢让男角色裸露上半身,以及男性之间台词暧昧。如果仅仅作为其个人喜好,我们没有权利作出评判,而反复出现在银幕上则有失妥当。更何况郭敬明的粉丝群体大多是青少年。
据西瓜微数统计显示,郭敬明微博粉丝25岁以下占比49.15%,也就是2037.55万年轻群体粉丝,18岁以下粉丝有937.31万。
青少年有什么特点?**易从众和缺乏鉴赏判断力。**电影市场受需求端的影响较大,高票房影片类型会受到资本热烈追捧,然后进行扎堆投资。所以某段时间“青春片”泛滥,荧幕上充斥着,青春伤痛、校园三角恋、女学生堕胎等桥段。荧幕上的这些表现手法必定会在未成人心中留下一些印记。
如果说郭敬明的电影还有些个人青春伤痛文学的追求,那么于正完全是在刻意迎合和制造人的低级趣味需求。于正热衷创作“宫斗剧”,宫斗剧是什么,**古装玛丽苏剧。**一群女人整日勾心斗角算计彼此,甚至歪曲历史,让人产生一种历史中缺乏男性物种的怀疑。毕竟男胎、大臣、家父、兄长,甚至是吾皇都被算计致死了。
这些人出现在影视圈之前,圈内作品质量是什么样?至少我的童年还有《家有儿女》可看。再看今日,影视创收虽不断增加但内容质量却一直在滑坡。
我国影视行业没有分级制度,也是行业内的一大诟病。那些过审并上映的影视剧,也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观看。
**这些刻意迎合低级需求的资本和媒体,与互联网圈争夺社区团购生意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拥有资本实力却不去实现星辰大海的追求,不去站在更远的角度思考子孙的未来,让人不禁感慨,国内市场为精明的投机者创造了极广袤的攫取利益的肥沃土壤。
郭敬明的粉丝与其说是追捧偶像,不如说是被其PUA,青春年少的时光里,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多看点正能量的价值输出,少点“悲伤逆流成河”。
**郭敬明有成为导演的欲望,我们有看低级趣味的欲望,然而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理性之声,告诉我们,这样的市场有问题。**多数媒体都在睁着眼睛说瞎话,随便翻一翻网络文章,到处充斥着:小四这次真的进步了。
自诩为文化人的自媒体博主,告诉大家:这不是烂片。让人不禁产生一种魔幻感,是他书白读了,还是确实没读过太多书?
当媒体都在告诉我们,它没那么烂的时候,是该怀疑自己的判断还是试着相信?**矛盾逐渐产生于大众之中,而理性的信念又很难像他们做的那样触及到大多数人,**天秤越来越倾斜,最后告诉自己,它真的没那么烂。
不得不让人想起冯小刚的那句“名言”:“国内有那么多垃圾观众,才有那么多垃圾电影”。当然他所讲的这个话是当时情况下的发泄,不过用来批判郭敬明的电影应该绰绰有余。毕竟冯导大部分影片评分在7分以上,而郭敬明作品均分4.5分。
这个时代盛行反智主义,年轻人只会麻木地起哄:不错不错!严肃和认真何时变成了羞于承认的概念?娱乐环境和创作导向都需回归理性,而《晴雅集》下映,打响了影视保卫战第一枪。
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正式实施。
民法典中对知识产权的规定显现4个亮点,其中第二点“画龙点睛地对恶意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施惩罚性赔偿”。虽然之前的法律条文中也有针对侵权行为的惩罚,但是此次的立法更加规范,更具约束作用,“对威慑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强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21日编剧余飞和宋方金发布微博并附上公开信《抄袭者不应成为榜样》,联名111位影视行业从业者(其中多为编剧和导演),点名批判了郭敬明和于正二人身负抄袭前科却在娱乐圈身兼导师,拒不公开道歉的行为。
随后人民日报发文《抄袭已成公害,拒绝抄袭难在哪儿》。官媒发声释放的是一种整顿和肃清的讯息。说白了就是要打压抄袭风气。因此,也难怪郭敬明和于正突然公开道歉。
资本和需求犹如食人魔,在它的阴影下,许多人都疯了,是兴奋疯的。需求增长,资本加码,媒体平台分食,我等这些平民小辈的私密搜索关键词也正在被追踪,然后被量身定制。
恪守文化艺术追求的人如何才能不被这个黑洞吸进去,并且壮大队伍呢?监管只是辅助手段,上面的人有繁复的条文,下面的人有诸多的诡计。指望不上资本有何道德自省,正如知名编剧兼“怼王”的汪海林所说:这次影业联名抵制行为,只希望能够督促媒体平台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这个时代里,法律够不到的地方,依旧会滋生相似案例,而法律约束是为了保障市场公平,道德自省才是一种责任担当。
(提示:文中提及的上市公司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