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只是开始,大战还在后边_风闻
影探-影探官方账号-美日韩剧资深鉴赏员,电影专业老司机2021-01-11 14:43
作者| 甜茶
来源| 影探
新一年的骂战,是去年战火的蔓延。
二次引爆于《脱口秀反跨年》。
首次着火于《脱口秀大会3》。
话题中心人物还是同一个—— 杨笠 。
如果说因 “男人看起来那么普通,但可以那么自信” 引起的效果,只能算作争吵。
那么因 “男人,还有底线呢”“见仁(贱人)见智”“男的是垃圾” 三连击引起的效果,可以说是一场舆论互殴。
《脱口秀反跨年》三句话语境
可观看完整视频再做判断
公众人物相继出来表态站队。
或许是困于位置、碍于名声,说话尚算克制。
网民却已撕下脸皮,丝毫体面不留。
“国蝻”“拳师”是互称阵营。
“母狗”“男蛆”是敌人绰号。
从生殖器入手,以动物性辱骂,顺带伺候全家。
自发博不过瘾,私聊才能精准打击。
战事愈演愈烈,直到有人把杨笠给举报了。
这事儿再经各媒体一带,又是一场山呼海啸。
我无意于评判杨笠是对是错。
因为“杨笠”已不止属于她本人。
她成了一面女性旗帜,一块男性箭靶。
这场积酿已久的舆论旋风,或许是被她不经意触动了开关,却显然无法由她来说结束。
正如她在接受《GQ报道》时所说:
我甚至觉得我这一季更柔和,我的话题没有去年更凶、更直白,很多措辞都很克制。
我觉得是环境变了,不是我变了。
环境如斯,在2021年乃至更长时间,我们将面临更激烈的男女对立与网络攻伐。
参战之前,我们不妨借一档访谈节目,让手里这副键盘更沉重些吧。
《一日谈:李厚辰X周奇墨》
2020.12.31
《一日谈》,2020年开播的访谈节目。
海报上这俩人:
周奇墨,戴眼镜这位,单立人喜剧演员,被封为“国内脱口秀天花板”,也上过《脱口秀3》。
李厚辰,有胡子这位,热衷探讨时事,他有个专栏叫“李想主义”,做过电台叫“翻转电台”;
认不认识不要紧。
最重要的,是听两人以旁观者和业内人两种视角探讨今日之舆论场。
>>>>人心的打开
“Stand-up comedy”,单口喜剧,引入国内时间并不长。
甚至是顶着“talk show”的译名“脱口秀”,以综艺形式出圈。
周奇墨在《十大单口喜剧》中讲到它的内核——
对“禁区”的冒犯。
对政治正确的、受保护的、习以为常的、早就固化而不再审视的事物从新的角度打量。
脱口秀在国内成长艰难, 因为“冒犯”是看国情舆情的 , 它不可能被无限豁免。
上有审查管制,下有舆论道德。
能谈可谈的本就不多,在“男女话题”上打转,是保险且高效的。
男谈女,更保险 (或许刻板) 。
女谈男,更高效 (或许煽动) 。
我同时无比赞同周奇墨另一理念:
脱口秀的魅力不在于“讽刺”,而在于人心的打开。
比如,他讲过买彩票的段子:
“会不会命运一直很想帮我,但一直没有渠道。”
寥寥几句,“穷人心态、渴望暴富”这本羞于启齿的心理他坦然说出。
观众笑,是共鸣,也是自嘲。
笑完,心里或许舒坦不少,怨怼也消解不少。
台上台下共同完成一次“人心的打开”。
但显然,今日舆论场已经完全体现不出“脱口秀”的魅力。
叫骂。攻击。互讽。举报。
学者戴锦华
池子说:“脱口秀肯定不是杨笠那样”。
他觉得杨笠的脱口秀煽动性大于消解性。
这话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
唯一确定, “看脱口秀,肯定不是现在观众这样” 。
假若我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段子,一句玩笑。
不值得男性跳脚,那肯定也不值得女性奉为圭臬一再反复使用于现实中。
台上台下,大家真的分得清吗?
又到底是谁当了真呢?
这里没有人心的打开,却随处可见人心的壁垒。
>>>>词汇的凝固
李厚辰观察道:
“网络热词也是脱口秀的逻辑,其中以反讽和讽刺居多,反而谩骂性的东西很难成为网络热词。”
比如“懂王 (讽刺爱指点的人) ”“小丑竟是我自己 (讽刺自嘲) ”“普且信 (讽刺男人普通且自信) ”“婚驴 (讽刺结婚女性) ”等等。
你会发现:
直接骂并非最让人伤心,讽刺才最令人气愤。
这些讽刺性词汇,又在反塑大家的认知。
人的想法是微妙的,语境是有差异的,现在只需要一个词汇就可以适用所有情形。
这些词汇有杀伤力、有凝聚力,有难以反驳的暴力性。
比如,现在只需要用“见仁见智”四字来讽刺男性。
就能达到比直接骂“贱人”更好的效果,可以瞬间收获上千个赞。
但,高度凝固的词汇,重复性语句的使用。
无一不昭示着讨论环境的恶化与论理的消亡。
“出格的冒犯被粉饰为一种冲撞和革新的力量。”
可细想一下。
平权本就不是男女权利之间的勾兑,三七分亦或五五分。
消灭男性或消灭女性,并不能使自己过得更好。
男性或是女性,也并非生来便有原罪。
女性诉求 (工作歧视、婚姻生育等) 与男性诉求 (天价彩礼、买房供房等) 之下,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性问题。
但讨论这个,哪有“讽刺”省力,哪有“讽刺”泄愤,又哪有“讽刺”舒服。
李厚辰讲:
“讽刺很多时候未必是合理的,或者是过度的,或者恰恰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过度的讽刺会带来巨大的恨意。
仅凭恨意,无法推动解决问题。
人群若任由恨意簇拥走向极端。
到时你会发现:
因言获罪面前,人人平等。
>>>>举报的反击
号召举报杨笠的微博用户“平权盟”,在知乎说过他这样做的理由:
“看不惯女权的双标和对话语权的霸占滥用。
俞敏洪被逼道歉、《余欢水》被恶意一星,以及游戏被下架等……”
在他看来,举报杨笠是以暴制暴式反击。
离谱吧?离谱。
更离谱的是,“平权盟”被制裁的方式——举报炸号。
唾弃“举报”的人,最后成为“举报”的人。
以牙还牙的闭环,由“举报”贯穿。
你看,网络世界才是最绝妙的讽刺。
恰如《黑暗骑士》中小丑的台词:
“It wasn’t hard, see, madness, as you know, is like gravity. 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push.”
“其实并不难,懂吧,就像你看到的,疯狂就像地心引力,只要轻轻推一把就够了。”
只要推一把,网民就达成共识:
谩骂是更高效的痛击,讽刺是更及时的快意。
放弃是更轻松的方式,举报是更泄愤的武器。
就像李厚辰在节目后的反思文中所写:
“这里的事实不多,道理不复杂,人们对于说服和沟通的耐心却很少。”
“但在如何说出令人生气恶心的话语上,却是大师级的精通。”
摆事实更显笨拙,讲道理更显可笑。
只需一句“懂王”,一句“急了,他急了”,一句将对方比作“被砸中的狗”,就能显现出胜者姿态。
所有对话的可能已全然堵死。
那么,导向暴力就是唯一途径和必然结果。
>>>>无能的讽刺
节目最后,李厚辰与周奇墨达成共识:
“讽刺”是一种无能。
“讽刺是我们对一个事情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给予它最后的一个回击方式。”
周奇墨说: “所以你要再剥夺了讽刺的话,就大概真的没有什么反抗的途径了。”
李厚辰则忧虑于:
“我们不是因为没有办法而选择讽刺,而是用讽刺自己缴了自己的械,失去了其他的可能。”
毕竟讽刺可太爽太有诱惑力了。
那种贬损他人人格的肆意,那种抱团凌虐个体的快感,那种他人皆醉我独醒、他人皆蠢我聪明的优越,是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轻易得到的。
今日讨论环境至此。
无法归咎于杨笠,更无法归咎于脱口秀。
应归咎的是被我们热情容纳且滥用的"讽刺’。
是对真实人性的无视与轻慢。
处在现在的舆论场中,反思凝视“讽刺”本身。
最后也许只能无力地说一句: “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
或许乐观一点。
就像学者刘瑜说的: “理性未必会战胜不理性,但是不理性常常战胜自己。”
我想起栋笃笑之王黄子华在封麦场说的话:
“我们现在都在找仇人,正缺少一种开放的心态,能够把痛苦、丑陋、可笑的东西化作幽默。”
讽刺过剩的时代,幽默早被刻薄吞噬。
但在讽刺如此膨胀轻飘的当下,还是让手里的键盘沉重些吧。
夸张的语言是虚伪社会的反应
暴力的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