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保护」,第一网红到底有多危险_风闻
Sir电影-Sir电影官方账号-2021-01-11 10:04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安迪·沃霍尔的预言在今天疯狂兑现,已烂大街:
“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
但去年,一个当事人尤为特殊。
他不止一次,用另一句话“反驳”它——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写出这句话的,是希腊先哲爱比克泰德。
兑现这句话的人,是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厚大法考刑法课主讲教师……
但我们都知道,罗翔的2020年,只有一个身份最为重要。
或许正是他口中的,被迫选择的剧本——
法外狂徒张三。
网红。
2020年3月9“罗翔说刑法”账号创立,正式入驻B站。
一个视频,一段介绍,一天时间。
粉丝数突破百万,刷新流量速度,打破B站纪录。
入驻B战两个多星期,B站频道粉丝数突破350万。
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罗翔以1116万粉丝位居排行榜第四,仅次于B站“老UP主”@老番茄和两个官方账号。
△ 数据来自火烧云
罗翔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当今互联网“造神”的新速度;
相对应的。
他也亲身经历了,流量游戏的“弑神”狂欢。
2020年的9月,是罗翔大起后的大落,一条读书分享微博,引起声势浩大的抵制、攻击。
为何?
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
而是他被安排演绎了,并非自己选择的“剧本”——
动机和潜台词已经由人写好。
当天恰逢钟南山院士被国家表彰共和国勋章,于是,这则写明“自省”的微博被很多人“合理推测”,得出了罗翔借此影射、说酸话的推论。
再于是。
尽管罗翔本人再三解释,并未关注相关新闻,只是自己的读书笔记。
也挡不住“阴阳师”“带节奏”“公知言论”的骂声四起——
当汹涌民意带着“莫须有”的指责,唯一的自证,只有刨出肚子里那一碗凉粉。
事发当天下午,罗翔退出微博。
不再在微博上,用文字分享自己的观点意见。
像壁虎自己断掉尾巴,罗翔的“网红”身份,撑过了安迪·沃霍尔预言的15分钟。
他依旧在B站更新着自己的视频,但也没有拒绝更大的舞台。
在李诞的《脱口秀反跨年》接受采访:“去年自己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他再次引用句名言——
而在许知远的《十三邀》中。
他也给出了再进一步的承诺——
“我不能够弃演。”
罗翔是谁?
他不一样在哪?
问题的答案,绝不是一篇简单的“故事会”笑话,更不是啰嗦的网红人物小传。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罗翔极具榜样意义。
它关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关于Sir,关于所有互联网内容创作者——
时代替我们选择的舞台,是什么?
我们该怎么登场、谢幕?
01
模范教师
安迪·沃霍尔没预言到的现实是:站在未来流量顶端的,居然是刑法课?
罗翔凭什么这么红?
第一个答案,叫“张三”。
“张三”,是罗翔讲案例时犯罪分子的代称。
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法外狂徒张三,人生无限传奇。
时而血气方刚:
“熊猫咬我,我能把熊猫打死吗?”
“杀一条眼镜王蛇,直接把头咬了上课嚼着吃!”
“狗咬我,我把狗咬死了算正当防卫吗?”
时而咸湿猥琐:
“看小黄书会被处罚吗?”
“我强奸我自己犯法吗?”
“进口了8个集装箱的黄色书籍,你说你自己看?”
以及放飞各种脑洞的法律盲区:
“玩游戏开外挂犯罪吗?”
“太空杀人犯法吗?”
“100g冰毒里掺50g面粉,怎么判?”
这一个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视频标题,比《走近科学》脑洞大,比《今日说法》还敢说,更像翻开一本严肃版的《故事会》。
猎奇的故事,来自罗翔十四年的司考培训经验,来自累积下的案情、判例。
再配上他极具幽默感的讲述。
收获称号“法考届郭德纲”,实至名归。
幽默这件事就是如此:就怕正经的人,正经的事,突然不正经。
但你依旧会质疑——
那么多人讲法律,那么多人用“张三”这万能代称,可为什么只火出一个罗翔?
需要Sir提醒你的,是“张三”俩字背后的态度:
说得高点,反精英。
说得俗点,接地气。
罗翔,践行着一名好老师的责任。
在他的授课视频中,法律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
一个被引用最多的段子:“这二奶,我也想当”。
一天得赚八九万
这种赚钱速度,大家想不想做他二奶
你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想不想
是吧,我都想
你当然会笑,但仔细想想。
比“想当二奶”这句话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问问自己”。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下面这段。
罗翔在一堂刑法课上说:
“很多学(法律)学得好的同学,学着学着已经丧失人性了。”
接着便举例:
张三捡到了别人的包,有身份证,有驾驶证,张三联系失主时索要3000块的感谢费,定不定敲诈勒索?
好学生,往往会选正方。
但答案,恰恰是反方。
捡到东西,要点钱,不至于动用刑法吧……
既然是社会规范普遍认可的行为
它就不可能是犯罪嘛
比起“张三”,各种类似的身份代入,在他的授课视频中屡见不鲜。
学生(观众)有时是杀人犯、有时是强奸犯……
而这些情景带入,往往是诞生段子的高能时间段。
你又不是人渣
你只是一个犯罪人好不好
接地气,不止技巧,更是态度。
并非降维,而是回归。
爆红的理由之一,罗翔自己也总结过:“大家其实希望法律人能够俯下身来,不要老是这么高。”
“发自内心地问问自己”这句话所代表的态度,就是要让充满精英味的学术理论,落地朴素情感,获取更广泛的价值共识。
法律学习千万不要陷入技术主义,很多法律的学生学习了法律之后,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傲慢,瞧不起老百姓,觉得我们是法律人。
但提醒同学们注意,法律永远不能超越社会常识的限制。
把幽默放到一边。
教师这个剧本,罗翔所呈现的表演,满分。
对于参加法考的学生,他用生动的教学,高效地完成了知识的传递。
但对于看热闹的我们——
他巧妙地打开了封锁的学术壁垒,打破了法律“高阶化”的偏见。
在《十三邀》中,许知远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的法学家很少参与到公共问题的思想辩论。
对此,罗翔觉得这是“专业人士的一种自我封闭”。
是专业人士只愿在圈子里,讨论“茴”字有多少种写法。
这本是一门经验技术,来自人性基础。
而罗翔打开封闭的讲述,有着溯本归源的意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张三”,听上句是句废话。
但它真正的意思是。
刑法,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精英技术,也不是猎奇好玩的“故事会”。
一条条详细繁杂的法条。
皆来自复杂的人性。
它代表了所有该警惕的贪婪、懦弱、仇恨、愤怒,和所有该提倡的无私、勇敢、理性、同情。
好笑的段子,让他收获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围观者发自心底的感悟,才让他得到了最体面的那句:
“谢谢老师”。
当“谢谢老师”的弹幕整齐划一地刷屏;当一个人的话语、观点产生了山呼海啸的影响力。
另一个剧本,也就自然塞到了罗翔手中——
02
理性的声音
正式入驻B站,罗翔从教师,成为一个自媒体人。
新增设的内容版块,是时事内容。
说白了,追热点。
从疫情时期被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到引起重大讨论的社会现象,从热门影视剧的延伸讨论,甚至是一些无关法律的网络热点,Up主罗翔往往能交出一份满分作文。
Sir将这些视频连着翻看了一遍。
先不评价,就说说感想。
抛开讲述的方式方法,仅琢磨他的观点、论证,罗翔总是能令Sir联想起另一个人。
《胜者即是正义》,古美门。
违和?
但你不能否认,他们,都是爱唱反调的人。
有时反权威。
比如,在“张玉环案”的相关视频中,罗翔指出了部分司法机关“因超过时效而不追溯刑讯逼供”的问题。
他首先承认法律天然存在的滞后性,并用详细的法条解释,法理论证。
解释这种行为的不正当性。
马丁·路德·金有一段话我引用过很多次
“手段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正义
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
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
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
刑讯逼供无疑是有毒的种子
从那里长不出正义的大树
有时,他也“反自己”。
去年“名媛拼单”被炒得火热,在所有人嘲笑、指责的时候,罗翔却靠这样一条自省视频,爬上了全榜第一。
“一个指头指向别人的时候,四个指头指向了自己。”
我们很容易轻易地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指责
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想象中的道德优越
甚至可以掩饰我们事实上的道德败坏
但,他与古美门最为相似的,也是Sir作为媒体人最为敬佩的。
是他反对情绪,反对浪潮,反对不假思索的“正义”。
就在前几天,罗翔做客《一席》。
用四十分钟时间,聊了一个看似是非分明的问题——性侵犯。
聊这个,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各种刑罚:无期、死刑、限制人生自由、化学阉割等等等等,恨不得将所有强奸犯除害平愤。
但看完全片,Sir印象最深刻的,偏偏是这句:
“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在偏见中寻找平衡之道。”
对于现实的善恶有报而言。
法律的平衡,既复杂,又困难,甚至区分学派、学说,甚至时代的发展。
打个比方。
定罪性侵害行为的根本,是须证明一方的“不同意”。
而这“不同意”的标准,就有太多太多。
Sir大概列举一下——
最大反抗规则:需要受害者做出最大程度的反抗。
但如果双方体能悬殊,无法反抗怎么办?
合理反抗规则:只需受害者做出合理的反抗。
如果受到威胁,不敢反抗怎么办?合理的标准又是什么?
“不等于不”标准:如果一方明确说不,便不是合法性行为。
但如果,对方失去意识,如迷奸、捡尸,怎么办?
肯定性同意原则:只有明确表达“yes”,才是合法性行为,沉默也视为拒绝。
这样,无疑是最能保护女性的判定原则。
然而,问题又来了——
张三和李四谈恋爱
然后张三趁女的不注意“啪”亲了一口
强制猥亵
是不是又有一点打击过度呢?
相信善恶有报、非黑即白的人,未免会不痛快。
好烦,好复杂。
再举个例子。
法律上,“人什么时候,才开始是人”?
就有“阵痛说”“脱离母体说”“全部露出说”“部分露出说”,不同的学说答案又不相同。
所以,法律可以提供(且只能提供)的平衡之道,是一套繁琐复杂的思维模式。
但这复杂的根本,不正是现实的复杂?
去用理性厘清现实,去完成有限的正义。
而不是听从情绪、情感,甚至是气氛,所虚构的“绝对正义”。
程序正义和大众朴素的正义,常常发生抵牾。
但法律人要如何守住那根底线?
你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了解
他们背后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难道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
把他们都杀了
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吗
△ 《我们与恶的距离》
《胜者即是正义》《我们与恶的距离》和罗翔。
他们的集体走红出圈。
正是因为他们提供了,这个浮躁时代最需要唱响的反调。
当每个人都要发声,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正义”的时候。
我们如何去接受,那个让我们不那么痛快的“公义”。
也是这个时代迫在眉睫的成长。
在《十三邀》中,罗翔聊到小时候,自己最爱看的书,也是武侠。
正义凛然,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手起刀落。
甚至当场背诵李白《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痛快吗?
当你觉得自己可以裁决正义,全凭自己感觉执行杀伐时。
是痛快。
但这种正义的种子,却终于也长出了恶的果实。
在善与恶的较量中。
让我们失败的不是恶太多。
而是没有善的共识。
在罗翔成为教师后,他为学生们推荐的小说,自然不是武侠。
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如果你没时间看完这本大部头的名著,不如就记住这一句话:
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03
温暖的勇气
今天我们经常说,但又经常弃置四个字:程序正义。
这是我们接近理想正义的唯一途径。
但说实话。
它给过我们信心吗?
媒体替我们留下的记忆,往往是“某某嫌犯通过法律漏洞逃脱制裁”“某某见义勇为后被判决有罪”。
而我们最需要罗翔的一点。
是他为程序正义,添上了一点希望。
看见的正义你不需要去相信
看不见的正义才是需要去相信的
回到最初。
最早的那个在网上火起来的授课视频。
是罗翔讲段子的名场面,但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一段。
80年代的“粪坑案”。
一名女子遭到男子猥亵。
为自保,女子一脚把男子踹进了粪坑。
当男子三次尝试爬上来时,女子一一踹回粪坑。
那么,这算是正当防卫,还是事后防卫?
罗翔老师的解答,简单而又精彩。
“如果你是这个女的,你怎么办?”
你踩几脚?我踩了四脚
老子还得拿块砖往他头上砸
大家觉得合不合适?
合适得不得了!
段子好笑,但也别忘了罗翔后面的话。
他从法条上解释,针对防卫行为,要看重整体性,要将自己代入防卫者的视角思考。
学生们学到的,是针对法律问题判断上的:
“开启一般人的视野,不要开启圣人视野。”
而我们感受到的:
法律,保护的是所有一般人。
它是保护我们的。
而这,正是罗翔所理解、所坚信的,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这正是那个“完美的圆”。
刑法是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一定要具备道德上的正当性。
一种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犯罪。
但是一种道德上被容忍甚至被鼓励的行为,一定不是犯罪。
说了这么多,表达了很多敬佩。
但Sir还是想强调一点——
我不想把罗翔推上神坛。
我猜,你也不想。
他所表达的观点、知识,早早地被写在了古今中外的典籍中。
他所相信的正义、理想,也早已存在于我们心里。
在“罗翔说刑法”上传的第一个视频里,他曾说过:
我只是一个在海滩拾贝的拾贝者,想借助各个平台,让同学们看到海边贝壳的美丽。绝不是要炫耀我的贝壳,而是想让同学们看到,贝壳后面的大海,是那么广袤。
你可以认为,这是罗翔的谦逊。
但我相信,这是更为可贵的清醒。
在《胜者》中,让古美门这一大反派可爱起来的,是两座靠山:精湛的文本、堺雅人出色的表演。
而罗翔的靠山,只是最普通的两座:
理性与勇气。
仅此而已。
“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
承认前半句,需要理性。
相信后半句,需要勇气。
兼具两者,罗翔才能够从容地说出那句:“我不能够弃演”。
这场演出,用贾樟柯的话说——
“与时代共舞”。
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些非常彪悍的个性的人,彪悍到可以独立地与这个时代共舞,参与到里面,改变它,影响它。而不是穿上盔甲,说我是独立的,眼睁睁看着所有的事情覆水难收。
路还有多远?
我们还能同行多久?
我想,哪怕只有15分钟,我们也能由衷地说——
谢谢彪悍的张三。
谢谢罗翔老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