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美国通胀_风闻
策金大牛-策金大牛,为牛市而生!2021-01-11 09:23
如果要在经济学教材的书海中找到最容易令人认同的一句话,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所言“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无疑将拔得头筹。
一国发放的货币不断增加,每个人手中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即实际能够购置东西的数量就会下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顺应直觉的逻辑,即使其中有食利阶层成为了货币泛滥大河中的受益者,但往往最后到手的“好处”也会由于息税或是货币幻觉而被席卷一空。
但去年至今所呈现的景象,好像都抹煞了这条“简单易懂”的规律,各国为救经济整的活不用多说,美国更是每每都被推上风口浪尖,人们现谈起美利坚,除了“懂睡王的争端”和确诊攀升,剩下的就是又要发多少钱……
尤其人们都在为驴象两党在为金额赤膊相振臂叫好时,似乎通胀从未来过。
“通胀”早就来了。
△美国长期通胀预期
只不过,这些通胀仅留存于人们的预期当中;无论是长期通胀预期的抬头,美股的屡创新高或是以金银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比特币都能作为拥有“抗通胀”属性的资产活跃在市场前沿,还有那1%的富豪榜单手头财富的激增…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预期”性质的数据都在告诉大家,流动性太多了,通胀就要来了,赶紧买点资产保值增值。但这个通胀,还未甚至从未传递到实体当中,像极了那个寓言故事里的“狼”,一直有人在喊,却迟迟没有来,好像也无人见到它的影子。
通胀确实在哪儿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我们如今能在历史上能找到诸多恶性通胀的事件。无论是一战后德国马克经历的恶性通胀,或是民国时期的法币灾难,亦或是二战以来的津巴布韦、阿根廷,背后的的共性确有货币泛滥,但与之并行的,还有诸多社会灾难的痕迹。
货币的超发和泛滥始终只是发生通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①传导机制的失灵
△日本基础货币供应量
日本90年代地产泡沫破灭后,成为了第一批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国家,诸如降低利率、量化宽松或是收益率控制早就使了个遍。不计算2020年的放水情况,日本是发达国家这个时间段以来基础货币增加最快的,M2+CD(日本的货币供给端)也不遑多让,但几十年来,没有听说过日本通胀现象,反倒是陷入了长达20年的通缩,以至于现在评论日本,都是“失去的XX年”。
目前来看,核心原因是货币传导机制的失灵,传导本拥有多种渠道:利率、信贷或是金融市场。持续的零利率政策和泡沫危机带来的阴霾,流动性“被迫”流入金融市场;加上大量企业的破产倒闭,“幸存”的企业对债务杠杆容忍大幅下降,走向去杠杆的道路,信贷领域的传导机制也近乎失效,实体层面的传导更是几乎封闭,大量的流动性只能在银行体系内部或是其他金融领域“空转”,推动虚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虚拟”的货币增量的同时,背后的货币流速已经跌至底点。
据费雪方程式:MV=PT,价格水平变动不仅取决于货币量,还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美国M2流通速度
相似的情形在现在的美国上演,调低利率至零,各种非常规货币政策齐活,针对企业的信贷宽松也相应配齐,但是吧,存活的企业要么不差钱,要么就把这些钱去回购股票了,没活着的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是美国通胀迟迟未来的原因,也是美股每每攀高的最大助力。
②贫富分化
货币难以流向商品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富分化。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远弱于中产和穷人**,**日本走上的正是这条不归路。据世界不平等数据库显示,日本1%和10%居民收入占比不断上升,如今10%已拥有接近50%的收入,而位于后端20%人的财富一直在缩水缩水缩水,而这个趋势依旧延续,这或许也是促成日本“平成废宅”的动因之一。
疫情也使美国走向了同一条路,或者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1%的人霸占了近四兆亿的财富,马斯克过去一年,**个人财富累净增超1500亿元,**与此相对的美国社会失业率始终在10%左右维持。穷人自不必说了,在超前消费盛行的美国绝大多数中产和贫困的距离仅是一张工资单的差距,2016美联社和NORC有一项调查广泛传播,绝大多数美国家庭拿不出1000美金来应急,而疫情所致的大量企业破产、裁员,甚至仅是封闭的几个月就能够将众多中产直接打进无产甚至“负产”。
网上曾有一句笑谈,“2%的人掌握98%的财富,是典型的当铺思维。现在就是要让2%的人,掌握120%的财富,剩下的98%的人负债20%。”如今看来,放在美国身上似乎分外合适,毕竟钱的增加在这些富人眼里只是数字的变动,对于穷人是全部。
当前,美国的CPI,PCE等反映物价水平的数据始终位于低点,加之**货币流速的困局要素是结构性的,**确实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但并不意味着通胀消失了,它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在人们周边游荡。
用Perry Mehrling的话来说:“现如今,通货膨胀不是反映在物价上,而是反应在金融资产价格上”。当看到金融市场的顶点在被不断突破的时候,通胀其实已经到了,手中的货币虽看似在商品领域当中没有被削减,但相对的,在资产领域,已落后别人太多太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投资者参考阅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平台无关,平台不对文章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