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方北方冬季寒冷的程度的个人体会和分析_风闻
Icing9520-2021-01-12 22:11
随着这波冷空气的侵袭,这几天在风闻里看到,对于南方北方冬季寒冷的比较又多了起来。根据讨论内容整体看下来,不得不感叹一下,果然观察者网还是南方人多啊。作为一个华北地区长大的孩子,再加上曾经由于工作的原因需要长时间出差,我在全国南方北方各地都有冬季工作生活的经历,曾经在海南、安徽、上海、河北、内蒙等都经历过冬天,所以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于南方、北方冬季生活的体会吧。
先说一个我个人体验得出的结论,对于冬季的日常生活来说,整体上南方的冬天绝对比北方好受多了。这里的整体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所有当地人生活的整体感受,另一个是室内外生活环境综合冬季持续天数的感受。
讲完结论以后,先说一下我个人对不同地区寒冷程度和类型的划分。因为我看很多人总拿北方人到了南方以后,冬天喊冷来论证“南方更冷”、“北方人不抗冻”。这个论证过程明显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冷也是可以分为不同的程度的,北方人在南方说的冷,是和北方地区冬季普遍的寒冷是不一样的。
以我个人的体验,经过一周到半个月左右,适应了南方“湿冷”这种类型的冷以后,南方的冷大致与华北地区深秋和初冬那种寒冷程度差不多,会让人觉得浑身冰凉。差异之处在于北方的冰凉感基本只在四肢,不会遍布全身;南方由于空气潮湿,导致躯干部分也会有这种冰凉感。最令北方人觉得难以忍受的,是南方那种可以凉到骨头的感觉,这会让初次面对这种“冷”的北方人极其难以适应。
整体上,我把冷分为四种,“凉”、“冰”、“冰冻”、“冻透”。
海南广东这种地区的冷,属于“凉”这一类。不过在南方湿度的加持下,这种“凉”可以透到骨头,会大大增加人对于“冷”的感觉,而且普通人绝对不会在这出现冻伤。
安徽上海的寒冷可以用“冰”来形容,整体上和北方深秋时节缺乏集中供暖的农村地区差不多,耳手脸脚不需要特别防护,也不容易出现冻伤,个别人会出现冻疮这种低等级的冻伤。
华北、北京地区,寒冷程度可以用“冰冻”形容,在这个地方,如果保温措施不到位,就可以物理意义上的冻死人了(注意,这里的冻死和南方地区遭遇寒潮时个别人意外失温死亡不是一个概念),而且下大雪以后可以长时间不化了。这个地区的人,在天气稍微不好或者在寒冬腊月的时候,出门就需要准备手套、帽子、围脖、耳贴这些装备防止出现冻伤了。
东北地区的寒冷则是到了一种极致了,寒冷程度得用“冻透”来形容,农村地区如果夜间失去人体外提供的热源,是可以直接把人冻死在屋里的;一旦下点大雪,是可以直接到来年春天才融化完的。如果人稍不注意防寒保暖防风,就容易造成冻伤,而且可以直接形成水泡状的严重冻伤,手套、帽子是必备品,室外活动时间太长的话,还得准备好厚口罩,防止脸部冻伤。
至于南方人最喜欢提的“南方的湿冷是魔法攻击,北方的干冷是物理攻击”,我觉得这种说法就是一种误导。在绝对的温差面前,湿度根本是无足轻重的。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湿度确实能够影响体感温度,但是这个影响远远低于南方人的描述;而且影响体感温度的不是只有湿度,风其实比湿度的影响大得多。
根据科学计算,湿度对于体感温度的影响是不超过5度。因为水的比热容量为4.2,空气为1.005。一般来说空气中水汽饱和含量最多为4%。按照北方0%,南方4%来计算,那么南方空气比热为1.1328,约为北方的1.127倍。也就是说同温度下,南方可能要比北方冷12.7%。而热通量与温差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北方只要比南方的温度冷5度(例如南方0度,北方-5度),那么北方的热通量将等于41.5x,南方为36.5x,北方就比南方高13.7%。换句话说绝对温差在5度以上,则你就算空气中水汽是饱满的,那么所谓的湿冷也比不过干冷。另外,考虑到湿度会影响到衣物潮湿程度,衣物潮湿程度变大后,人体需要更多热量让衣物达到接近体温才有保暖效果,我们就算把湿度影响翻倍,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也不会超过十度。
所以,请南方人不要夸大其词了,有些人南方人的说法,早就超越物理规律了。比如我看某位广州人说以南方过冬的装备(防寒内衣+毛衣+羽绒/冲锋衣)加上手套、帽子和围脖,能在漠河零下四十度的天气徒步三小时,这直逼北极熊的抗寒能力,大概是基因太好吧。
继续冷的话题,说说干冷和湿冷。湿冷在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最多只是北方深秋加强版的“冰凉”,因为南方是那种让人感到全身发凉,凉到骨头的感觉。与北方深秋只有四肢觉得凉的感觉相比,南方这种范围和深度都加强的凉会让北方人极其不适应。所以北方人初到南方过冬会天天喊冷,这就让南方人造成了误解,以为南方比北方还冷。实际上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冷也是分等级的。“凉”、“冰”、“冻”、“冻透”、“失去知觉”、“组织器官坏死”、“失去生命”,这些都是“冷”,其中的差别就在温度和在寒冷环境所处的时间。南方人由于气候的原因,大部分人只体验过“凉”、“冰”,能体会到“冻”的人就很少了,而北方人则能体会到更冷的那些感觉。
至于“湿冷是魔法攻击,干冷是物理攻击”,这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这句话实际上非常不完整,因为干冷并不是只有物理攻击,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干冷还会会具有物理穿透的效果;如果有风,还会造成暴击伤害;再搭配上风本身的穿透效果,妥妥的变成真实伤害。实际上,到了零下二十多度,任何羽绒服就都抵挡不了低温本身带来的穿透效果了。如果人不运动起来,加大人体自身的发热量,一定是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
原本最后想说说对南方不适合集中供暖的分析,不过我看观察者网已经有人说得比较细致了,我就直接贴一下相关的文章,然后自己补充一点内容吧。
这篇文章被南方人对集中供暖的误解做了相关的解释,可以参考一下。
南方人是真没给水管做保暖的习惯,同时我也解释一下南方朋友对北方供暖的两个误区 评论 122 生活
这篇文章则以北方冬季生活的经验,为南方人提高冬季室温提出了建议,我觉得很有道理。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法提高房屋的保温性能,如果感兴趣的人多,我会再写。
江南地区没必要搞什么集中供暖,按我的做法搞装修,冬暖夏凉 评论 10 生活
说回南方不适合集中供暖的问题。实际上,集中供暖在南方是缺乏可行性的,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当然,南方各地一直有集中供暖的尝试,不过几乎没有能持续下去的。
从南方自身的环境来说。第一,南方本身冬季时间短,温度也比北方要高得多。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地区全年达到零下的天数不足两个月,不少地区零下天数也就30天左右,而且出现零下十度这种低温的情况极其少。这种气候条件,注定集中供暖设备运行天数少,会大大提高供暖成本。第二,南方的建筑、规划本身也没考虑过集中供暖,没有预留相关设备的空间,这注定会提高安装、施工等费用。再加上建筑物本身也缺乏保温设计,即便搞了集中供暖,恐怕整体的效能比也不大,使用体验也不一定好。第三,搞集中供暖是需要共识的,只有至少七八成的人愿意弄,才能搞起来。但是在“不影响人类生存的低温”这种南方固有的自然条件下,几乎没有能达成搞集中供暖共识的可能。
从集中供暖的问题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同人对集中供暖的体验完全不一样,距离热力场近的,可能需要开窗散热;距离远的说不定裹着棉被都觉得冷。再加上不算便宜的供暖费,即便离不开暖气的北方,都会因为有重重矛盾,就更不要提本身就缺乏刚性需求的南方了。
最后,这篇文章本身只是我依据个人生活经历的总结,更侧重于分析,缺少实际的生活中的各项案例和描述。对于文章内容有不同观点的,欢迎友善讨论。至于北方寒冬生活的实际描述等内容,过于零散,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到知乎搜相关的问题看一下。比如下面几个问题和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01354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2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