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下一个郁金香泡沫?_风闻
财经大爆炸-这是一个财经大爆炸的时代!2021-01-12 18:00
比特币自诞生之初已经过了十几年,它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料的那样过时,相反地,比特币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巨大,但是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整体处于上涨态势,并且在2021年1月达到了40000美元的历史新高。
对于比特币是否是真正的资产还是投机者狂欢的泡沫的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它究竟是财富快速增长的投资机会还是存在严重下跌风险的逆风陷阱?
比特币在诞生之初所赋予的理念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已经发生严重的偏移。
中本聪在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描述道,比特币存在的理由是**“一种允许线上支付直接从一方发送给另一方而不需要通过金融机构的纯粹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
显而易见的是,“现金”和“支付方式”是比特币最根本的概念。事实上,在这份白皮书中,“支付”出现的频率为12次,“金钱”出现了5次。然而“资产”这个词语在文档中并没有提及。
比特币诞生十几年后的今天,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在使用比特币做交易呢?答案是屈指可数。
上图是比特币和国外主流的电子支付系统在交易频次之间的对比,代表比特币的红点在代表Vias和万事达的绿点和黄点边上几乎不可见。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比特币的交易量同比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反观visa和万事达卡的年交易量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更糟糕的是,大多数基于比特币之间的“交易”记录,实际上是基于投机者通过各种交易所买卖比特币的账户间转账,而不是视其作为一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方式。
中本聪在提出比特币构想之初是想够建立起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方式。但从事实上来看,人们普遍对当前已有的支付方式感到非常满意,而比特币在当前只是作为一种投机的手段。因此不难看出比特币在将自己确立为货币或者是一种支付方式时作出的挣扎。
此外,尽管所有参与加密资产投资的人都对比特币有自己的看法,但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全球定义。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问问自己什么才是货币的基本特征?
在最简单的形式中,货币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这可以是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也可以是借贷行为。
为了从事这种经济活动,货币需要保持稳定,换句话说就是波动率必须要低。要讨论比特币是否能取代传统的货币,可以由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
①比特币去中心化的特征,会使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因为央行根本就无法控制它。
②如果一个国家及其中央银行,永远不会放弃通过货币政策而取得的经济杠杆,因此法定货币将会永远存在,并且不会被比特币所取代。比特币充其量只是法定货币的一种补充。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有收入和负债。人们并不喜欢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货币而在两者之间引入汇率基准风险。
上图是比特币/美元和欧元/美元之间的相对波动性,其中黄线代表了比特币/美元的波动,红线是欧元/美元的汇率。假设你是一家跨国企业,不得不接受其他货币,那么你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市场来对冲不同货币之间的基准风险。
然而当比特币和法定货币同时使用时就完全不同。在过去五年中,比特币兑美元的汇率从2015年初不足300美金暴涨至2017年底的20000美元,到2018年12月底又快速回落至3000美元,然后在2020年底再一次突破25000美元的关口。五年间比特币的最大回撤达到了惊人的8233%。
**比特币在与法定货币一起使用的过程中,并没有产生任何的边际收益,相反它还产生了不必要的风险和运营成本。**出于促进经济活动的目的,比特币作为货币单位的功能已经失败了。
持有比特币的人受到多种因素的激励,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①希望其作为一种资产,其价值将在将来因为供需不平衡而增加;
②作为一种对冲通货膨胀的工具,法定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贬值。
而比特币在设计之初就是一种通缩型的货币,创始人中本聪将比特币的总量设定在了2100万枚。
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表明,通货膨胀和法定货币有控制的贬值是一件好事。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中央银行被要求将通胀率维持在目标水平上的原因(发达国家的通胀率大约为2%)。我们知道,强劲的经济增长来自资本的投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鼓励支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资产的流动,比如你从商店购买了商品,商店的所有者将这笔钱支付工资,并从其他企业购买商品,依此类推。这种金钱转移发生的频次越多,经济就越富有生机活力。
假设你投资一家上市公司,随着该公司的成长和企业的盈利,你持有的权益资本价值也会相应地提高。但是比特币本身并不产生任何收入,也不产生任何产出。有投资者将比特币比作“数字黄金”,但是它甚至不存在像黄金那样的工业属性。那么投资比特币的人的收益来自何处?这本质上是一场零和游戏。张三的收益来自于李四,李四的收益来自于王五,依此类推,以至于比特币的价格在不断被推高,但在这整一个过程中并未产生任何经济价值。
看到这里,你是否嗅出了一丝金字塔骗局的味道?
这不过就是将一个人的财富转移至另一个人口袋中的机制,越早参与这个游戏的人将获得最大的回报,而越晚加入这场游戏的人的收益将会越来越小。这场零和游戏的根本问题在于,一个人的任何收益都必须由其他人遭受的损失来平衡,因为价值的创造并不能无中生有,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比特币并不会有经济产出。
当音乐停止之时,就是价格崩塌的时候。这早在2018年就发生过,当时比特币的价格下跌幅度超过80%,让当时的比特币多头赔的血本无归。
我们已经知道,比特币的价格并不受商业活动或者经济活动的驱使,那么到底是什么驱使着人们在市场中交易比特币?
答案很可能是投机的快感。对于投机者和短线交易者而言,比特币的波动性和在线交易的方便程度简直就是上天给予的甘露,这感觉甚至比去拉斯维加斯赌场“梭哈”还要来的刺激!
这一种说法的背后也有这一定的数据支撑,在2018年比特币价格下跌来80%以后,Google上对于比特币的搜索量也下降了相近的数量。一份来自SEMsush的研究报告中表示,比特币的搜索量与其汇率之间有着91%的相关性。
Google趋势显示了2020年第4季度对比特币一词的搜索,100代表了最高人气
正是因为强烈的波动性,才使投机者对于比特币充满兴趣。而一旦比特币的价格趋于稳定,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投资外汇或者是其他的风险资产。
最后来谈一谈比特币的保管和安全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加密货币钱包以及其运作方式。
和人们传统意义上的钱包不同,加密货币钱包是一种存储公钥和私钥的硬件或者软件设备。因为比特币的本身永远存在于区块链之中,因此投资者并不会在加密货币钱包中拥有加密货币。
很多人可能会有丢失储存在硬盘中的文件或者照片的经验,或是丢掉了自己拥有的u盘。比特币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如果连接比特币的数字密钥丢失,那么你将永远无法访问你的比特币。他们虽然依然存在于区块链之中,但是它们变得完全无法访问。由于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意味着没有人拥有区块链,导致的结果就是你无法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帮你恢复这一部分比特币。
这些年来已经发生了无数起因为人们丢失了访问比特币的数字密钥而永久失去了自己比特币的悲催故事。一名来自英国的工程师James,从09年开始,通过挖矿的方法开采了近7500枚比特币。但是在某一年的夏天,他在整理办公室时无意间把存有比特币密钥的硬盘当垃圾扔掉了,当他意识到时这个硬盘早已在垃圾场被销毁了。
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这些比特币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亿美金。对于自己的行为,James估计肠子都毁青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比特币的拥有者去世,除非它在生前就如何恢复这些比特币作出明确指示,那么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那些加密资产同样会永久遗失。这个问题在持有大量比特币的家庭中更为严重。与比特币不同,死者持有的法定货币资产在传统的银行中很容易被法定执行人收回,并且会根据死者遗嘱分配给受益人。
根据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nalysis统计,截止2020年6月,全球有370万枚比特币在至少五年时间没有被触及,这可能意味着这些比特币可能被人遗忘或者密钥丢失。另根据加密数据公司Glassnode估计,大约有300万个比特币将永远丢失。
比特币的移动频率
在区块链上,丢失的比特币和普通的比特币看起来没什么不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比特币流失得越多就越意味着流动性的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比特币在区块链上没有被触碰的时间做一个假设。上图中深蓝色的部分是至少五年时间没有被人触碰过的比特币的部分,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部分正在逐渐扩大。
对于比特币安全性,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盗窃问题。现如今你将法定货币存入大型银行,那意味着相对的安全和可靠,就算发生银行抢劫案,资金也很大程度上会被追回。
但是比特币就不同了,网络犯罪如同当年狂野的美国西部。仅2018年间黑客就窃取了价值17亿美元的加密货币,这一数字到了2019年已经来到了40亿美元。这足以体现比特币的安全问题十分糟糕,因此促使人们采取了“冷储存”的办法。这是一种将钱包离线储存的办法,具体来说是指用户在一台离线的电脑上生成比特币的地址和私钥,并将其妥善保管。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和银行存款相比,究竟孰优孰劣呢?
就文章开头的问题,比特币究竟是投资机遇还是投资陷阱?
从历史的收益上看,比特币的确是让财富快速升值的投资。但是我们回到1673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崩盘之后,再也没有人会为高价的郁金香买单。
我们知道过去的回报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表现,最近一波比特币拉升的动力,显然是投机者担心错过收益而驱动的。我们正处于一种类似于当年西部大淘金时代,人人都想快速致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2018年比特币暴跌80%之后,人们在之后的1-2年对比特币的投机失去了兴趣,直到2020年这种狂热被再度点燃。
而就像本文中说得那样,这注定是一场零和游戏,泡沫终将会有破裂的一天。明天和暴跌哪个会先到来,恐怕谁也不会知道。
(提示:文中提及的上市公司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