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抹黑中国’,也有中国文化偏好上的内因_风闻
小众观察者-2021-01-12 06:42
官网有一篇刘宗义的文章,说的是印度媒体频繁制造假消息,抹黑中国,负面化中国,而中国不仅对此办法不多,而且甚至没有引发重视,还需要巴基斯坦盟友提醒。
这个新闻背后,很多网民对印度的批评已经足够多了。但是没有几个看到,中国的舆论能力的问题。
中国的新闻舆论话术体系,最大的缺陷,就是长期陷入儒家士大夫思维的千年惯性中,难以自拔。
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过于优雅宏大。说白了,中国人(儒家)搞舆论的前提,是为了上流社会服务的。话术的对象,长期都是国君,官僚,君子,大夫。所以中国人的话术,比较偏向预设理性。也就是认为接收话术的舆论目标,具备基本常识,基本政治素养,基本利弊判断的理性。
实际上,这个思维在现代传媒学中,是致命的。因为现代传媒对象,广义而言,就是过去古代的贩夫走卒。尤其是近代各国革命以后,实际上有一个‘权利与素质逆差期’。
什么叫权利与地位的逆差期呢?就是革命国家,大众迅速掌握社会权利以后,现代化的素质跟不上。相当于古代家奴,奴隶,小说里的阿q,突然能与士大夫老爷,文人乡绅平起平坐讨论社会问题了。但是这些群体又没有经过适当的教育培养,还在用奴的认知,行使主的权利。必然造成巨大的认知差异,从而引发激烈而无意义的价值观对抗。
说白了就是大量被解放的劳苦大众,虽然有权利去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了,但并没有储备相应的知识资本,素质资本。
而现代传媒舆论战受众,其实是这些享受自由的程度高,维护自由的能力少的贩夫走卒,村夫愚妇。
西方白左之所以能在舆论场上高奏凯歌,颠倒黑白能力异常强大,核心因素就是白左媒体及时明白了‘话术对象’的特点,放弃了18世纪传媒诞生以来,追求优雅,追求理性客观的媒体原则。
理中客,是中西方古典贵族的审美。在贩夫走卒中吃不开。要想在贩夫走卒中具有高度煽动性,越极端,越造谣,越有市场。这是不分民族,国家和宗教的共性。
而且俗话说,大夫谦则名,匹夫谦则微。什么意思呢?就是上流社会,资源多,财富多,受教育程度高,所以热衷谦虚审美。上流社会,有权势者,越谦虚,赢得的好名声(虚名)越多。
底层社会实际上没有谦虚的资本。资源少,竞争压力大,生存危机高。底层人只能吹牛。底层人如果谦虚了,只会被周围的底层人鄙视,打压,丧失更多机会。
所以全球各国的大众都一样,都热衷看别人的负面报道,热衷吹嘘自己。论人之短,夸己之长,而且毫无掩饰,赤裸裸,是社会平民阶层的通性。
现代传媒为了生存,各国都开始迎合这种大众人性。比如中国网民痛恨的bbc。bbc被中国人称为老阴阳人。经常黑中国。但其实bbc黑起英国王室来,也毫不嘴软。前不久一名英国记者因为暗讽王室与美国混血女星结婚,会生出黑猩猩而遭到解聘。
这是因为社会等级解体以后,大众取代贵族,成为传媒消费主流。而大众天然热衷负面消息,不喜欢歌颂赞美,喜欢看别人出丑,看别人隐私被曝光,热衷从别人的失败中获得自我价值。所以现代传媒要想生存,只能迎合大众这种情绪。
印度因为媒体私有,完全自由化,加上印度联邦文化,各地地域意识极强。内部各邦的报纸,经常互相大搞地域攻击,地域抹黑。印媒对付中国的抹黑工程,恰恰是靠内部互黑练出来的技能。
中国媒体不习惯这种以负面报道为噱头,遵守大局观,按照传统的言说对象为士大夫的预设,进行话术,自然吃亏。不过这种吃亏,也未必是完全有害的。起码中国媒体没有把抹黑造谣技能,大量运用在内斗上。反之,如果中国学习西方媒体策略,放任自由,鼓励竞争,媒体放弃大局观,专门按照大众爱听的报道,中国内部的矛盾可能会更激烈。
所以说,也不必羡慕印度媒体抹黑技能。印度内部人心的四分五裂,各邦动不动就闹独立的恶果,很难说没有印度媒体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