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重组电扇” : 究竟多少供应链将迁出中国?_风闻
德不孤-新闻搬运工2021-01-13 18:24
来源:瑞银全球研究
我们通过拆解一个电扇,并在不同国家将其“重新组装",来研究制造业的竞争力,并评估中国制造业受供应链迁移影响的程度以及供应链转移的去向。
**我们的结论是,所谓供应链大规模迁移被过分炒作。越南和印度是低成本赢家,这已在意料之中。但我们也从“电扇拆解”分析中看到一大惊喜,即尽管中国工资水平接近印度3倍,但中国的生产成本仅比印度高5%。**主要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在于中国供应链庞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在优势。
供应链迁移为当下热议话题。但究竟有多少供应链将迁出中国?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GDP的3%,因此该问题事关全球,意义重大。
我们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拆解一个电扇**,****并在不同国家将其“重新组装"**——来探讨这一问题,其结果令人意外。
我们得出了颇具争议的结论:所谓供应链大规模迁移被过分炒作。
中国国内供应链仍富竞争力
为了解生产迁移程度和去向,我们拆解基础款电扇,并建立了电扇组装和出口业务模型,从而了解供应链成本和跨国竞争力。
我们的业务模型表明印度和越南确实具备成本优势,但优势甚微;这与UBS Evidence Lab调查结果相符。但令人意外的是,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几乎接近印度的3倍,但中国的总生产成本仅比印度高5%。中国供应链凭借其深度基本抵消了低收入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不会轻易被侵蚀,即使在工资上涨或关税上调情况下也能助力稳定制造业。
我们对关税/海关规定所做研究也表明仅迁移生产"最后一公里"比较困难,这也强调了国内拥有强大供应链的重要性。**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大部分制造业有望留下。**这与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此前就出口就业敏感度所做研究及UBS Evidence Lab调查数据相符。
电子组装或是粘性最弱的行业
尽管上文研究发现较为乐观,但一些行业确实比其他行业更容易受供应链迁往低成本地区影响。我们对投入/产出表和出口竞争力的详细分析表明,**中国出口总额有约30%来自那些缺少强大国内供应链优势的行业,主要代表为电子组装行业。**我们对从自下而上渠道获得的就业和固定资产数据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希望吸引这些产业的低成本国家将获得600万至1000万个就业机会及约700亿美元的资本投资。
五大投资影响
1、对东盟/印度而言,600万-1000万个就业机会意味着什么?
相对于中国8.11亿的劳动力规模,中国未来潜在失去的就业机会较少,但这些数字对于东盟和印度的制造业劳动力规模(越南有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有500万劳动力,印度有2,500万)而言意义较大。并且,这些岗位所对应的工资水平或高于上述地区的全国平均收入水平。这点再加上预期1美元=2美元利好的乘数效应,以及其他生产力溢出等有望显著提升中期收入。
尤其,印度和越南消费行业的盈利增长将获支撑。相比东盟其他国家,印越隐含中期盈利增速最高(约15%)。但我们也看到,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来,这两个市场的隐含增速已经有所下降。
2、700亿美元资金是否会带来变化?
与劳动力市场影响一样,700亿美元的潜在资本投资转移到低成本制造地点对中国的规模而言影响较小,预计占累计FDI存量的2%。尽管如此,这仍相当于2019年MSCI机械、电气设备和建筑产品行业合计营收的6.9%。
我们与亚太、美国、欧洲和拉美分析师交流后发现,设备供应商和建筑/材料这两大工业行业将直接受益于我们预估的700亿美元资本支出。我们发现设备供应商多是全球或区域企业,而建筑/材料供应商通常是当地企业。这些是直接受益对象,尚未包括可能间接受益于资本支出转移的配套行业,如银行、房地产、运输、人员配置等。
3、迁移是否会带来闲置产能问题?
对于投入/产出数据所显示的高固定成本/产能密集型行业而言,我们估计,若易受影响行业失去所有出口,中国塑料需求将下降近4%,钢铁下降0.7%,有色金属下降2.5%。不过这些需求大概率不会突然消失。
瑞银全球研究基础材料和化工分析师认为,除非供应链突然转移造成冲击,否则其覆盖的行业不太可能遭受重大影响。长远来看,如果需求转移迫使较弱的供应商退出,核心化工厂商反而可能逆势涨价。
4、垂直整合型供应商是否具备优势?
对于更易受迁移影响的行业而言,**集成制造商比非集成制造商更可能转移生产,因为供应链大部分由前者控制。**集成制造商更能利用中国以外地区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这将给集成制造企业的利润率带来支撑。我们认为这或有利于韩国消费品和电子产品制造商(例如,其垂直整合度高于台湾地区同业)。
5、关税是否重要?
中国对美出口目前高于贸易摩擦前的水平。我们认为**供应链竞争力外加 “原产地规则”相关贸易法规或能削弱关税对出口的部分影响。**原产地规则使得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产品难以规避美国关税。这或有助于解释为何产能留在中国,并推动2020年中国在对美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