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蒸蒸日上,波士顿动力因何陨落?_风闻
科工力量-观察者网原创视频栏目-欢迎关注“科工力量”微博、微信公众号2021-01-13 16:45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主播,冬晓。去年十二月,韩国现代集团收购了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一家专注做“机器狗”的企业。根据收购协议,前者出价8亿美元,将持有后者约八成的股份。
波士顿动力虽然是高科技公司,但是一直命运坎坷。谷歌、软银都曾高调宣布,要和它合作,最后全部没有了下文。该企业制造的机器人,拍了不少炫酷的广告,但还是卖不出去。面对这家每年亏损上亿的公司,韩国人怎么就想接盘了呢?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聊一聊。
波士顿动力专注仿生结构,在机器人领域可谓是独领风骚。可企业估值从当初的30亿美元,暴跌到现在的不到10亿。拥有先进技术,却不受待见,为什么?很简单:不赚钱。很多人对该公司的了解,可能源于朋友圈的一条短视频:一条“可怜”的机器狗被人一路拉拽,却“坚强”的打开了房门。这款网红机器人,就是波士顿动力的“Spot Mini”。
波士顿动力成立于1992年,创立的初衷是让机器人拥有人或者动物一样的活动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开发的机器人不用履带,而是采用哺乳动物的腿部结构,还能在外界影响下动态平衡。 在好莱坞大片中,军队总是这些黑科技幕后的支持者。这些踹不倒的机器人,自然也引来了军方的关注。2005年,波士顿动力和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合作,开发出四足机器人Big Dog。目的是在复杂地形中运送货物,可以看做是,穿梭在山林中,背负货物的“机械骡子”。
电影的高科技,似乎就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可到了2013年,波士顿动力被谷歌高价收购,后者一直吹嘘“科技不作恶”,所以,原先和军方的合作项目就凉了。收购完成后,这家企业被纳入“谷歌X”部门,该部门负责先进技术探索。公司高层对外宣称:要像推出安卓手机一样,实现仿生机器人量产。 有梦想总不是坏事,不过,波士顿动力作为逐梦之人,每年光是维持运营,就要花费1.5亿美元。用了28年,才推出商业化机器人Spot。很多企业被收购后,业务都要被整合。可波士顿动力坚决反对这一点,它要保持独立性。表面上看这是一家商业公司,实际上是一所科学实验室,烧投资人的钱,实现自己的理想。
波士顿动力专精技术,但是就是不合群,没法推出迎合市场的商业化产品。以Spot机器人为例,这款机器人售价约50万人民币,可是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售价也就20万左右。对于市场来说,这款机器人真的很一般。 波士顿动力坚持技术的精神,固然令人钦佩,可另一家美国机器人公司iRobot,同样也是军工起家,最后最后愣是卖出了100万台扫地机器人,2005年还到纳斯达克上市了。波士顿动力的广告实现虽然炫酷,但这些仿生机器人的正职不是当虚拟主播,而是投入生产。造出来的机器人干不了活,自然就不吃香。
虽然,波士顿动力不够给力,但是通过资本的运作,它还是找到了韩国金主“现代集团”。实际上,该公司每次转手,都离不开金主的幕后操盘。只不过这次韩国人接手,与其说是操盘,不如说是接盘。可这位新的接盘侠对这家公司的未来该怎么发展,心里好像也没什么底。说到“现代集团”,不少人会想到财阀。韩国接盘侠名字用的是“现代”,企业却跟“现代财阀”没有任何关系。更有意思的是,这次主导收购的是“现代汽车集团”,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韩国”技术接盘“的发展模式。
二战后,韩国为了发展经济,在1945年到1970年间,引进了超过60亿美元的外资。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崛起思路类似,韩国当时走的也是“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模式。像三星公司的早期发展,就是靠市场份额,获取关键专利。现代集团早期发展汽车业务,也吸收了很多美国的技术。借助市场获取技术,再吸收技术争取市场,算是韩国企业的翻身套路。
不过,跨国企业也不傻,核心技术不可能让白嫖。虽然转让专利,但是依旧保证关键技术垄断。不然,教会了徒弟,就饿死了师傅。跨国公司也在想办法保证自己的利益。举个例子,一家美国企业在韩国开办公司,占股越高,技术越先进,占股越低,技术越落后。既然提到美国的技术转让,就难免要涉及军事技术部分。韩国依靠技术转让吃到了不少经济红利,不过在军事技术转让领域,却是处处碰壁。比如说,在新型战机研发领域,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性还很大,可白宫迟迟不肯批准转让。韩国媒体发文称:这是”令人寒心的军事外交“。波士顿动力作为美国的机器人公司,与五角大楼有过不少合作,自然获得过军方的技术支持。“现代集团”作为一家韩国企业,参与收购,必定要面临如何整合的问题,尤其是技术方面。
不过,现代公司的官方回应,让人感觉十分疑惑。他们给出解释:集团已经在未来技术的发展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包括自动驾驶技术、互联互通、环保汽车、智慧工厂、先进材料、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根据这样的描述,现代应该更看重自动驾驶技术。可是现代为什么不收购自动驾驶公司呢?如果仔细分析波士顿动力的业务,就会发现,这家公司拥有不少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而汽车生产线需要工业机器人。像丰田这样的竞争对手,也在积极推动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才是现代汽车的关心重点,对“自动驾驶”表态,可能只是声东击西。
收购的是机器人公司,目的却是为了自动驾驶。这种毫无逻辑的表态,也难免让人怀疑,现代集团是为了行业竞争盲目跟风。历史上的现代,曾经因为盲目收购负债累累,最后只能分拆抵债。1997年,韩国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面临严重的经济下行压力。可是现代集团却选择顶风收购,大肆扩张。起亚没法开工破产了?买。大宇汽车破产了?买。乐金半导体?接着买。其他大企业都在大幅裁员,现代却在大肆扩张,导致债务总额一度高达660亿美元。最后连媒体都发出感慨:现代集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利润。
现代集团的盲目扩张,不光导致公司经营困难,还造成政府、债权银行面临巨大压力。2000年5月,现代商船和现代建设短期流动资金困难,韩国股市暴跌,引发国民恐慌。为了控制债务规模,现代集团被迫重组剥离,创始人郑周永退出日常管理。同一年,现代汽车被剥离,后是现代重工被剥离。经历一系列的分拆,现代集团彻底失去了原有的财团地位。 时至今日,现代集团已经变成了一串葡萄。不论是现代汽车、现代商船,还是现代重工、现代建设,各分公司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现代”这两个字,管理上互不干涉。现代帝国分崩离析,跟盲目收购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现代集团”提出收购前,波士顿动力的前金主是日本软银。后者收购前者,是配合日本政府2015年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南,发展机器人产业。可现代汽车集团的收购,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由得让人怀疑收购之后,波士顿动力将会如何发展。
在国内的舆论氛围之中,像波士顿动力这样的公司,因为专心技术研发,往往得到不少人的同情。可如果从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来看,这张同情牌却并不好使。因为跟同行相比,波士顿动力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通常来说,机器人公司有三种发展路线:一是像日本丰田,喜欢核心技术研发,依靠技术大招打一切。二是像欧洲的ABB公司,卖的是机器人,但靠的是维护保养挣钱,可以理解成纯靠后期发展。三是像前面提到的iRobot公司一样,技术整合集成应用,哪里都会一点,靠相互搭配获得综合优势。
那么波士顿动力算哪种呢?第一类,核心技术公司。可光靠一个技术,很难在美国机器人产业中出头。 公司对外宣称市场面向全球,可是只有线上销售渠道,没有线下的销售和客服。海外客户沟通困难。高昂的使用成本,复杂的售后流程,也让该公司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实际上,波士顿动力也想过自力更生。为了维持生计,在工业领域,它还推出过工业机械臂PICK。不过在机械臂领域,卖得好的有FUNAC,技术实力强的有ABB。波士顿的机械臂在市场中,谁都打不过。
既然工业机器人不赚钱,那波士顿动力的仿生机器人赚钱吗?好像也不赚钱。波士顿动力的宣传资料显示,仿生机器人Spot可以在危险环境中,完成图像收集和搜索工作。很适合消防和搜救,可是在实际应用中,Spot总是要愣上几秒进行反应,效率比消防人员用设备还低。使用效果难以符合预期。 对外宣传中,机器人行业经常强调,长时间运行带来成本优势。波士顿动力的表现又如何呢?挪威的一家钻井公司,通过Spot机器人维护钻井平台。结果发现,工人轮班制度的效率,有时候居然比机器人还要好。机器人还要另聘人员维护。最后,总成本比单独的人工更费钱。
客观而言,波士顿动力在机器人行业中的劣势,无法抵消这家公司原本的优势。以前的金主软银、谷歌,并不反对他们烧钱。不过,波士顿动力的技术方向如果投入大规模应用,必然要面对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烧钱之后,也不能找到赚钱的办法。最终,“技术新星”变成了“技术彗星”。 技术引进、转让,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企业“弯道超车”的发展捷径。但这样的捷径,并不一定都通向成功。对于国内的技术企业而言,适应市场,独立发展,才是长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