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开》:走进金寨,用革命精神照亮时代前行道路_风闻
文娱观察-2021-01-14 12:10
是怎样的一片红色热土,孕育了59位开国将军?是怎样的一块光荣土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百年时光流转,我们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色情怀,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年初,一部全景式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以安徽金寨县59位开国将军为主体人物的大型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卫视同步播出。
安徽省金寨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和红28军的主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聚焦以金寨为中心的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中国革命历史为经线,59位将军战斗经历为纬线,通过个体视角讲述中国革命进程。从当下现实入手,通过寻访、体验等表现手法,群像式、故事化展现大别山作为“两源两地”的恢弘历史,礼赞大别山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讴歌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而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壮丽史诗。
翔实史料 深刻讲述英雄事迹
英雄不该只是活在教科书里的典型。在每一道被歌颂的光背后都是一个人鲜活的一生。历经的艰难取舍都与其成长轨迹与信念密不可分。脸谱式的歌颂缺乏感染力,具体的行为才能让观众走近。
为了鲜活立体的塑造人物,《八月桂花遍地开》主创团队历时一年半,拍摄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成军地以及红四方面军、红25军长征出发地、主要途经区域、会师地、重大事件发生地等,足迹遍布全国近20个省60多个县市;同时,前往俄罗斯、美国等地进行境外拍摄,挖掘最新披露的档案资料,采访逾百位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将军后代,以史实为基,超越人们熟知的故事,深挖内情、解析疑团,不仅讲述事迹,更着力探寻英雄行为的动因和人物的成长轨迹,彰显伟大寓于平凡的人性之光。
通过寻访式拍摄,该片呈现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学生档案、一封国宝级的红军家书、藏在子弹壳里的借粮条、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的来历、金寨籍开国将军詹大南的抢救性拍摄、多位百岁老红军的深度采访……该片通过多种创新手段,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为今天的年轻观众打造了一堂有声有色的纪录片式“思政课”。
革命传承 立体还原英雄生平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纪录片以小切口、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用丰富的历史细节与当代视角呼应,使观众从英雄的人物命运中趋向更为宏观的思考。
出生在金寨县的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者蒋光慈以笔为枪,向旧社会发出“粗暴的叫喊”,1926年出版《少年漂流者》,在全国引发巨大的反响。走上革命道路的蒋光慈给他的小学老师詹谷堂指出了革命路,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很快又发展同校老师曾静华、杜晓芬入党,并成立了豫皖边界第一个党小组,从党小组到轰轰烈烈的农村运动,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这批从金寨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后来都成长为将金寨革命运动推向高潮的中坚力量……
故事化的叙述手法,激情岁月的情感带入,《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样般抽丝剥茧,我们更能体会到:金寨,这片将军辈出的土地,百余年前,是如何将革命的火种点燃,将希望传递。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用情讲述和用心摄制下,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英勇行为背后的动因,每一位英雄人物的成长轨迹,从具体而细微的事件中洞见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信仰。
革命精神 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纪录片市场不断拓展、传播力大大增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的纪录片作品显现出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在内容表现上注重民族符号的深度挖掘。通过讲述英雄故事,凝聚中国力量。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在现实中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开创和平和充满希望的民族未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而是前辈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安身立命、砥砺前行的坚固基石。在《八月桂花遍地开》中,我们看到以金寨儿女为代表的无数革命先辈们面对艰苦卓绝的战斗,一往无前,用鲜血谱写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塑造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前赴后继,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不断续写着光辉灿烂的中国近现代史。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物质上要富裕,精神上也要强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重大题材文化作品,紧扣“初心”和“使命”这个时代主题,深入挖掘历史题材的当代价值,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伟大时刻,为主旋律打造培根铸魂的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献上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致敬历史、引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