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区进一步发力数字产业化 园区“剑指”数字融合标杆区_风闻
聚合数据官方-数据视角,科技向善,人文关怀2021-01-14 10:29
融合外部数据管理、API开放平台、数据库虚拟化、数据挖掘、智能建模等功能的聚合数字中台,加速推动政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融合定位技术、三维城市信息模型构建及其与物联感知集成技术的联动,有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技术融合”协同“产业融合”带来的是数字产业化的“乘数效应”。
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0年江苏省“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评估结果,由天聚地合(苏州)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立的政务数字中台融合创新中心、由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牵头建立的城市空间智能感知与时空大数据融合创新中心双双入选,园区的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各板块第一。
走得早——
率先发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热潮兴起、数字中国建设走向深入、数字化转型需求大量释放。得益于“走得早”,园区在数字产业化的各个细分领域已逐渐崭露头角。早在2012年,园区就积极开展大数据产业相关工作,出台各类产业政策,陆续吸引华为、微软(中国)、甲骨文等世界500强入驻,涌现出天聚地合、苏州国云、企查查、智慧芽等一批增长快、带动力强的本土创新企业,企业类型覆盖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多个环节。
在率先发力大数据产业的基础上,园区也成为了全国首个明确提出要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鼓励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积极引育全球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人才,聚力建设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拓展“智能+”应用场景,做强产业发展集聚地,做高技术创新策源地,做特创新应用示范区,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截至目前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650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上市企业10家,预计2020年产值超450亿元,带动上千亿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集群优势显现、产业链覆盖全面……园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厚积薄发,成为了进一步迈向数字产业化的充足底气。
融合好——
资源共享、技术互通促“精准创新”
园区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是江苏省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以促进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标准、新应用”为核心,致力打造集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为一体的融合创新平台。
“这其中融合创新是‘关键词’。”据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大数据中心主任李飞远介绍,此次园区入选的两个中心均围绕“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做了大量的探索,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企业之间、企业和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研发单位与应用单位之间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通过多方资源共享和技术互通,不仅能为创新提速,也能更精准地聚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实现资源间的融合与创新,让大数据真正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聚合政务数字中台融合创新中心由聚合数据牵头,联合苏州大学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大数据管理中心,开展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制、标准制定、示范推广等,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与政务场景深度融合。城市空间智能感知与时空大数据融合创新中心依托园区测绘数十年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智慧城市产品解决方案经验,结合各参与单位在北斗定位、5G、智慧城市产业园等方面的经验与优势,聚焦智慧城市产业链,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学研进行深度结合。
数据通——
培育一体化产业生态赋能“数字政府”
在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据成了新的石油。“融合创新中心让数据释放价值、爆发力量,是园区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园区通过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服务民生、社会治理的融合,有力壮大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实力,有效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和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李飞远说。
当前,园区正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一体化规划设计,构建一体化架构体系,增强一体化平台能力,推进一体化应用示范,培育一体化产业生态,健全一体化机制保障,在三至五年的时间里,横向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多维协同体系,纵向形成区、功能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联动体系。
积极抢占数字产业化的制高点,让数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园区已经迈出了有力的步伐。下一步,园区将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契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着力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倍增效应,加快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挖掘数字产业新潜力,壮大数字产业新能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高地。同时,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数字金融、数字文旅、电子竞技等数字产业,不断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构筑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形成若干自主可控、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剑指”数字融合标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