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被群嘲?电影咖不能演电视剧?_风闻
印客美学-印客美学官方账号-艺术科普向平台。2021-01-15 14:36
章子怡最近有一部新剧。
全明星阵容,大IP加持,加上影后章子怡的首度接演电视剧,《上阳赋》早在一年前就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可是开播以来,《上阳赋》的口碑及热度都不如预期,豆瓣评分只有6.2,甚至还有网友批判章子怡没有演技。
坊间早有传闻,说是《我的父亲母亲》后,有电视剧邀请章子怡加盟,结果被张艺谋历劝“不要演电视剧”。
电影和电视剧当真有那么大差别?
被吐槽的电影咖
其实,章子怡不是第一个演电视剧被吐槽的“电影咖”了。
早在之前,周迅就因为《如懿传》的扮相和不符合角色的原声被群嘲。
虽然周迅在后期的表现为她挽尊不少,但网友在前期的吐槽对迅公子仍然十分不友好。
汤唯是电影圈的气质女神,但首部古装剧《大明风华》让她站在了风口浪尖,**“演技夸张”、“造型不过关”、“台词功底差”,**女神一夜间被拉下神坛。
男明星也没有幸免于难。
从影30年的张震,一直是高冷禁欲的男神,结果,一部《宸汐缘》却让网友纷纷留言:“张震,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虽然后期《宸汐缘》迎来了真香定律,但张震和倪妮结伴渡劫失败已然成为事实。
但也有一些“电影咖”接演电视剧后再次赢得大众好感。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后为赵又廷吸粉无数。
不只是电影演员,电视剧演员也有这种情况。
胡歌和孙俪在电视剧领域斩获多个大奖,但是在电影领域似乎略显黯淡。
而姚晨虽然在电影上没有特别成功的角色,但在电视剧里却塑造了不少经典,《武林外传》里的小郭、《潜伏》里的王翠平、《离婚律师》里的罗鹂……
每一个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回归荧屏之作《都挺好》更是现象级电视剧,引起了对原生家庭的巨大关注。
其实在《我就是演员》里,就有对这两个类别表演方法的讨论。
决赛的第一场戏《大宅门》就明显划分出了两派。
作为电影导演,陈凯歌觉得王阳应该再重视一下细节。
而电视导演张纪中却觉得王阳演得很好,还调侃陈凯歌拍电影拍惯了,不懂电视剧要怎么拍。
那么,电影和电视剧的表演方法到底差在哪?
演电影与电视剧到底哪不同?
当今的表演主要分为话剧、电影、电视剧三种形式,虽然都是演戏,但这三大工种的表演形式却是大有不同。
话剧不用多说,它的表演形式是这三种里最drama、最夸张的。
毕竟,相比于电影和电视剧,话剧的舞台太小了,观众离得又远,别说细微表情,演员的脸都不一定看得清。
所以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表演就必须放大,初始值就得“高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话剧演员出演影视剧会被吐槽“话剧腔”,习惯了“放”,难免会“收”不好。
那电影和电视剧呢?
可能有人会觉得两者差不多,毕竟演员都是同一拨人嘛,有时候电视剧的制作水准也不输电影呢。
可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电影咖出演电视剧的时候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呢?
(汤唯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在电视剧方面太“欠练”)
实际上,这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首先,观影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电视剧的表演要更加克制,而电影则要张弛有度。
不同于电影的“仪式感”,电视剧的观影空间更加自由开放,磕着瓜子,聊着天,甚至蹲着厕所都能看。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视剧是日常的,而相对应的,它的表演也应该是生活化的,演员要减少戏剧和夸张,最大程度地接近普通人生活的状态。
就拿情绪来说,成年人的情绪是克制的。
崩溃是藏起来的,白眼是翻在脑里的,就连悲伤也是隐忍的,少有嚎啕大哭、声嘶力竭的时候。
所以,观众宁愿接受“面瘫”演技,也不能接受用力过猛。
毕竟,谁没事干会在街上摆个pose对自己说“加油,你是最棒的”?
而电影呢,电影院的环境是封闭黑暗的,观众本身的投入度会更高,“所以电影的表演要格外谨慎,有张有弛,把握分寸。”
其次,屏幕大小的不同决定了电视剧要“小而精”,电影要“大而略”。
电视剧叫“荧屏”,电影叫“银幕”,从用词就能看出二者的差异。
《电视剧初探》对此就有详细描述:“以12英寸电视机为例……电影银幕是其608.4倍。这就意味着在影院最佳的观影距离是15到20米,而看电视剧则要控制在5米之内。”
尺寸的不同会带来景别数量的差异。
在电视剧中,近景的数量可以达到整部作品的一半以上,演员的整个面部全部留在画框内,再加上观众的近距离观看,一旦面部表情不到位,内心状态有欠缺,就会被毫不留情地摄录下来。
(《演员请就位2》里,尔冬升吐槽陈宥维哭戏尴尬)
而电影院把演员的脸放大几十倍的“残忍”的形式,则给了微表情最佳的发挥空间。难怪张译会说:“在电影里表现吃惊,也许只要眨一下眼睛。”
所以,电影最好还是去影院观看,特别是细腻派演员的电影,因为电子设备会限制对微表情的感知,这种缺失会直接削弱演技。
第三,演员表演的是否适合电视剧或电影,跟导演的指导也密不可分。
单论这张笑脸,你很难判断梁朝伟的演技到底怎么样,但当导演把这张笑脸放到特定的环境里,这个笑容立刻就有了深意。
事实上,演员在演电视剧的时候,导演不会过多干涉,毕竟电视剧是长期连续的过程,只要不影响剧情进展,出现一些小纰漏也没有关系。
**但电影则不同,导演才是主导,**最后的呈现形式一定要符合导演的要求,所以很多导演会在开拍前很长时间就去培养演员的情绪,拍摄时也会在某一个段落反复NG以求最优结果。
国家一级导演冯小宁就说过:“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
拉个片就明白了。
电视剧《民兵葛二蛋》里,葛二蛋发现村子被屠的那场戏有4分钟,其中有三分钟都是黄渤的肢体动作。
而在电影《斗牛》里,牛二发现村子没人时的那场戏也有4分钟,但几乎全是脸部特写。
这么一对比就能发现电影和电视剧的侧重点。
(一开场就是牛二的侧脸,
大特写直接交代现状的窘迫)
(面部特写,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电视剧主要是交代剧情,告诉观众村子被屠,主角失去了亲人,主要表达慌张和悲伤就可以了。
而在电影里,不仅要交代剧情,还要介绍人物关系,还要展现主角情绪变化的一个过程。
所以电影里的黄渤,需要表现得更加细致入微,机位的每一次更换都意味着要改变表演的重点,而在电视剧里不需要这么多切分,只要一次性顺下来就可以。
导演都是好导演,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管虎想要更细致的情绪起伏,以便在有限的2个小时里让观众更快地代入角色,**所以大家会觉得电影里的黄渤表演更加丰富。
电影咖为何开始热衷电视剧?
我国影视圈有个不成文的“鄙视链”:电影咖>电视剧咖>网剧咖。
能够出演电影,对很多演员来说是被业内认可的象征。
这也不奇怪,奥斯卡、金棕榈……这些影视行业的最高荣誉很多都是对电影演员的表彰。
而且,就像上面分析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表现方法上也有着很大差别,稍有不慎就可能水土不服,所以在大银幕下磨砺的电影演员很少会走向荧屏承担这份不确定性。
甚至有网友认为,走高端电影路线的演员,出演电视剧就是“下凡”。
既然吃力还不讨好,这些电影咖为什么还要接演电视剧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电视剧好剧本变多,近几年更是出现不少电影质感作品。
不论是汤唯、张震、章子怡这些初次来到荧屏的电影咖,还是陈坤、周迅、刘烨等人的再次回流,其实都侧面说明了近几年电视圈的变化。
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加入,电视台不再一家独大,竞争激烈,更是到了拼内容的阶段。
从《无证之罪》《白夜追凶》,再到《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好剧本的不断涌现给整个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有哪个演员会拒绝一个好剧本、好角色呢?
章子怡就在采访中表示,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好剧本就是她选择的第一标准。
其次,从曝光度来看,电视剧的“国民感”更好。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走进电影院是部分人群的偶尔选择,但电视剧却是走进千家万户。
章子怡就说过,她之所以会接电视剧,就是因为在录《演员的诞生》时,很多观众看完给她留言“我第一次看你演戏”,这让她觉得可喜又可悲。
本来这些演员们就不怎么抛头露面,除了去看他们的作品之外,观众没有了解他们演技的其他渠道。
一旦再碰上一个不那么讨巧的题材,很可能就此就被打入“冷宫”。
通过电视荧屏,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表演多面性,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
第三,资本回流,片酬也是一大诱惑。
这几年,电视剧投资和电影大片不相上下,投资不过亿都不好意思开机。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投资2亿,《如懿传》投资5亿……资本的运作不仅让电视剧制作水准更精良,也让演员的片酬有了直观的增加。
由于电视剧拍摄的长期性,平均片酬会高出电影很多,而且电视剧播出方式和营销模式更加灵活,不像电影,基本取决于票房高低。
奔着得奖去的电影作品大多偏文艺,票房无保证,有的演员甚至会零片酬参演,商业电影票房虽好口碑却无保证。
(曾志伟和余文乐看过剧本后,决定零片酬出演《一念无明》)
但电视剧就不一样了,大IP不仅质量高口碑好,投入大片酬也高,何乐而不为?
实际上,电影和电视剧的鸿沟正在日益磨平。
不只国内,国外的电影咖也拍起了电视剧。
妮可·基德曼的《大小谎言》、马修·麦康纳的《真探》、凯文·史派西的《纸牌屋》都是口碑佳作。
(妮可·基德曼《大小谎言》)
电影和电视剧的确存在表演差异,但出现水土不服也未必就是坏事,电影咖可以借此磨练自己的演技,而电视圈也得以注入“新鲜”的血液,剧本的质量也会增强。
对观众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你觉得电影咖能够演好电视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