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谋求“江南文化”核心地位,文化产业如何布局?_风闻
文化产业评论-文化产业评论官方账号-2021-01-15 08:04
第3059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苏州市召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发现此次大会的亮点众多,且明确提出: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行动计划。即从2021年到2023年,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使苏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建设古今辉映、特质鲜明、影响卓著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江南文化”C位能如期实现?如何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脱颖而出?一起来看看。
****作者 |****朱嘉(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高小辰
**来源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6859字 |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2021年1月12日,由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苏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苏州隆重召开。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出席大会并讲话。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宁,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振一,苏州市政协主席周伟强,江苏省文化投资集团董事长盛蕾、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及阿里巴巴、腾讯、喜马拉雅、华侨城、携程、驴妈妈等国内头部文旅企业代表近500人出席大会。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出席大会并讲话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发现此次大会的亮点众多,**在近些年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罕见的打出了重磅组合拳的行动之一,可以说是吹响了“十四五”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攻号令。简要梳理亮点如下:
——发布并解读了《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意见》《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
——发布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十大工程;
——发布了《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
——明确苏州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县级市(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总额不少于1.5亿元”;
——设立规模10亿元的“苏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君到苏州”苏州智慧文旅平台上线;
……
据悉,“十三五”期间,苏州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89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可达5.37%。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9个、省级园区21个、上市文化企业1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50余家,涌现出了同程网络、和氏设计、友谊时光、大禹网络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创企业。
这一组组数据,无不是为苏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再看这次大会,苏州文化产业迭代升级已水到渠成。
“江南文化”核心地位,苏州最大文化IP
苏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人间天堂”,拥有人文荟萃的历史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持续繁华的区位优势、特色鲜明的风土人情等,不但构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产业的资源特征,也为当下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大会发布《“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筑苏州人民的精神家园,重现文化高地的灿烂辉煌。**从2021年到2023年,苏州将持续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十大工程,努力使苏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说:“江南文化是苏州的最亮名片,找回江南文化的精神基因,重塑江南文化的金字招牌,苏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苏州整个“江南文化”品牌塑造计划,是市委书记亲自挂帅的,这种由市委书记挂帅推动文化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还是很少见的。意愿决心、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可见一斑。
****如何让“江南文化”成为苏州最大文化IP
苏州市委、市政府给出了建设的三个重要抓手。一是做好文化传承保护。二是做新古城保护利用。三是做强数字文化产业。
——文化传承保护。不遗余力做好昆曲、评弹、苏工苏作等保护,积极开展“故宫苏作工艺重振计划”,加快打造国家会展中心“苏作馆”,让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扬光大。
——古城保护利用。发挥“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效应,重点探索江南特色文化元素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融合,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古建老宅、历史文物有机串联。如高标准打造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等“运河十景”地标项目和标志景观,构建“水韵古城”和“水乡古镇”国家文化公园两大核心品牌。
——数字文化产业。聚焦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网络文化等细分行业,构建具有苏州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凭什么是核心地位、占据C位?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2500多年,氤氲出千年底蕴。文脉赓续,吴风悠扬;民情雅致,生活怡然。但,不禁要问凭什么苏州是核心地位、占据C位?
**打响“四季苏州、最是江南”旅游品牌,经济基础是底层支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底层驱动力。**2020年,苏州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万亿元左右;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0亿元、增长3.5%以上,总量、增量和税比均为江苏全省第一。
在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看来,《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意见》《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和计划的出台,这里的空间大有可为。
再加之“江南文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由推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转向需求侧的内循环。这个内循环畅通,是要以可支配收入中的文化消费作为基础支撑的。而文化消费能力在全国独占鳌头,则是苏州之所以谋求“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重要现实依据之一。
然而,这还不够,让我们通过数据来看。
2019年苏州市人均GDP为17.92万元,折合2.60万美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109元,人均消费支出3541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29元,人均消费支出为396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52元,人均消费支出为23012元。这些指标均是江苏全省中最高的。
让我们放大到长三角乃至全国来对比来看。
2019年苏州全体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748元,约等于上海,是北京的1.2倍、深圳的1.6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从国际看,发达国家人均文化消费占比达到15%,苏州是全国城市中,最接近发达国家的城市。
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153元,比北京还多出630元,仅比上海少了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多。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到8%,比北京和上海都要高。
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548元,分别是北京的2.3倍、上海的2.4倍、全国平均水平的5.4倍。
以上,可见苏州市民需求侧文化娱乐消费之旺盛,文化娱乐消费实力之强,在苏州做文旅、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之大,“江南文化”市场之广。
其实,自2017年2月成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苏州不断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尤其是2020年以来,苏州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打造“姑苏八点半 舒心夜相伴”品牌,**以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来丰富文旅消费内涵,促进消费回补。**2020年前三季度苏州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6.7亿元,从全国第10位上升到第7位,超过了杭州、南京。近日,又成功入选首批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就可说明问题。
在此文化经济实力下,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责无旁贷。
“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多手段
在“江南文化”打造上,宣传推广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能看到苏州在以更大力度推动苏州文化和故事“走出去”。《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明确提出:“支持来苏取景拍摄电影。以苏州为主要取景地,展现苏州镜头时长超过30%,且有苏州城市辨识度的电影,票房达5000万和1亿以上的,经审核,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100万元。”“由我市文化企业作为第一出品方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主要频道或收视率排名前五的省级卫视黄金时间段(19:30—22:00)首播的,经审核,给予每集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奖励。”
不过在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看来,影视之外,还可以借助当下大火的综艺等形式,如《奔跑吧·黄河篇》《上新了·故宫》《登场吧!敦煌》等集明星、文化、旅游、探索于一体的新型文旅类综艺都竞相荟萃于荧幕,其影响力不亚于影视,为未来文化旅游业发展锁定了新路径。
**而且,苏州应当建设“江南文化体验馆”作为江南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验的载体空间。**此前中宣部文改办下发《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该通知可以看做是未来5-10年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基建工作,通知第5条明确提出:“以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公共文化机构、城市社区等为目标,建设技术含量高、传播力强的文化体验馆,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传播、大众学习鉴赏的重要场所,推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场。”
可以预期,借助数字技术活化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以“江南文化IP”为核心的数字内容矩阵,集成在一个体验馆中,成为苏州城市文化客厅及“江南文化”集中展示体验载体空间,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成为新时代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环,还可以很好的助力苏州文旅发展,增量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下的翻番布局
苏州正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历史性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实施“文创+科创”双轮驱动战略。这次会议又提出,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数字文化产业为龙头,聚焦“1+N”重点领域,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一番的目标。
梳理来看,苏州已经主抓了至少以下三大重要方面。
****培育大项目和大市场主体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苏州全市共计认定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32个,总投资2185亿元,投资规模位居全省前列。苏州市文旅局也提出了力争每年完成新增文旅项目实际投资额 200 亿元的目标。
此次大会上,同程、携程、景域驴妈妈等重点文旅平台和阿里巴巴、腾讯、喜马拉雅、华侨城、复星旅文等头部文化企业共122个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总金额超1200亿元,现场集中签约重大文旅项目48个,签约金额超720亿元,涵盖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数字文化类项目20个,占比超4成,包括阿里文娱城市创想空间、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喜马拉雅战略合作项目等。
《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也明确提出:“新增投资项目(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领域)实际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的,经审核,按不超过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扶持,单个项目扶持资金不超过500万元。对标杆型、领军型、成长型文化企业,经审核,每年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对首次获评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和列入国家数字文化产业示范项目的文化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和500万元。对首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获得提名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首次列入苏州市‘独角兽’企业名单的文化企业,经审核,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此外还建立“苏州文化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库”,深化文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工作等其他措施。
****以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突破点
**苏州“文创+科创”双轮驱动战略,即把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和增长极。**苏州将聚焦动漫游戏、影视、网络文化等细分行业,拓展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数字文化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体育、商贸、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装备制造业或许是苏州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苏州《2020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业值比重为53.6%,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1.9%,这为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利用苏州现有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文化装备制造,或是苏州‘十四五’文化领域重要增长点。
****搭建全方位基础设施平台
**一是在重大活动平台方面。**近些年苏州成功举办和搭建了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中法文化论坛“苏州日”主宾城市活动、苏州文化旅游(巴黎)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平台。
以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为例,为文创产业搭建了宣传、展示、交易平台,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农业、高端制造业、旅游业、工艺美术、丝绸家具服装制造产业、艺术及衍生品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跨界对接、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创意设计的产业引擎作用。截止至2020年第九届创博会,累计有近65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余家创意设计企业参展,推进各类实体项目落地90余项,累计促成交易总额达近400亿元,累计吸引130多万创意设计专业人士、文化产业从业者和市民群众踊跃参观、对接、洽谈,集聚了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落户苏州。
**二是在重大载体平台方面。**十三五期间,苏州共建成镇湖苏绣、国家动画基地、阳澄湖数字园、昆山软件园、张家港软件(动漫)园等9个国家级、21个省级和63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
2019年3月由科技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共同认定的21家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单中,“苏州高新区”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集聚类示范基地,且位列榜单之首。2020年12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中,“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位列其中,也是江苏省唯一。园区瞄准数字文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新业态,产业规模和整体建设水平在苏州处于领先位置。
线上载体平台方面,苏州智慧文旅平台——“君到苏州”在这次大会上精彩亮相并正式发布上线。“君到苏州”,是市民和游客进入美丽苏州的文化和旅游总入口,集信息查询、线上导览、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和公共服务于一体,有效整合服务资源、景区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各类文化和旅游品质服务信息交互的总平台,为用户提供串联式、高品质的文旅产品和服务。
**三是在资金支持平台方面。**截止至2020年,苏州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为超过300个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了过亿元的资金支持。但这远远不够,这次会议我们能看到苏州政府真金白银倍增支持文化产业的魄力。
《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明确提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县级市、区级财政落实文化产业资金总额不少于1.5亿元。”也就是说,“十四五”期间,苏州全市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整体上可以达到15亿元。同时,设立规模10亿元的“苏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据悉,其下设的子基金将有70%返投于苏州文化产业,对未来苏州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2020年12月,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发出了着力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动员令”。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指出,苏州要把“可以勾画”的目标真实展现出来,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已经到来,苏州要抢抓机遇、迎头赶上,必须对标先进、全力以赴,加快锻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紧紧围绕“高、融、大、上”四个方面展开布局。
“高”就是把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贯穿文化产业各领域、全过程;
“融”就是实现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
“大”就是以大视野谋篇布局、大格局推动工作、大手笔建设项目,加快落地文化产业大项目;
“上”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那么在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看来,苏州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的“高、融、大、上”则是:
高:高质量发展,高经济支撑,高技术助力;
融: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
大:骨干大企业,靠谱大项目,踏实大情怀;
上:上高层顶层设计视野,上区域整体战略布局。
以上可能也是放眼全国,很多城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要素和底层支撑。但恰恰在苏州,这些要素和支撑都已经具备,并通过这次大会向世人展现。
那么“四季苏州、最是江南”,不管是“江南文化”的C位,还是国家文化产业的独特样板,路径和前景清晰可见。最具江南韵味的苏州,带着文化产业的“诗与远方”已经向我们走来。
何以最江南,君到姑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