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问和万学之源_风闻
hiwohiwo-多维,多元,多极2021-01-15 06:56
毛泽东主席在给女儿取名时,借用了“敏于行而讷于言”这句古语。在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时候,在评价中国与西方的时候,也应该“敏于行而讷于言”,此句“敏于行”指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多比较,而“讷于言”则表示不要急于下结论。
思考中西比较这样宏大而深邃的命题,应该提出“千年之问”,即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的属性。以下列出一组问题,以为示范。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跨越历史时空连绵不断延续5000年?
为什么以非殖民不设教堂的方式儒释道能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东亚各国文化?
为什么唯有中国才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地化?
为什么中医能够治好许多西医“无能为力”的疑难杂症,而且成为被事实证明的“抗疫新药”和“新疗法”?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元、清)仍然维护中华文化礼制?
为什么汉字成为世界上唯一存续的非字母的、象形又拟音的、仍然活着的“古文字”?
为什么近代百年西方主宰世界、西学强势东进情况下,只有东亚地区保持了完整的、独立的、土著的东亚文化圈?(南亚、中东、美洲、澳洲、非洲的土著文化几乎消失,只有到博物馆去寻踪觅迹!)
为什么在号称“西方国家”的日本,仍然沿用由汉字演化的平假名、使用筷子、保留神社供奉等中华文化习俗?
…
为了进行东西方哲学的比较,同理,需要思考万学之源的问题,即思考那些追根溯源的终极问题。以下就是尝试提出“万学之源”的问题。
中国哲学或称为中国文化思想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也存在问题?
有没有一个“容器”,可以同时“盛下”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或者说有一个比唯物/唯心主义更高的哲学分类?如果有,它是什么?如果无,为什么呢?
理性到底是什么?二元逻辑有没有前提条件?在做出真的或假的、真理或谬误的判断之前,是否需要一个预先的假定或者掩蔽着一个缺省的共识?
如果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那么它是二元的吗?即只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吗?也许,这个基本判断同样掩藏了一个更基本的前提条件?
如果是二元世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将起作用,所谓稳定、平衡才有意义。但是,假设有一个三元世界,所谓对立就失去了定义,辩证法也失效,世界是否进入了混沌?现实世界是哪一个世界?
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再加上自然界,这不是“天生的”三元世界吗?
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本质上是不可分离的,如果世界万物也看作有物质和精神2个层面,人和万物放入“同一个容器”,人的精神和万物的精神同时放入“另一个容器”,是否唯有如此才能完成二元世界的建构?(貌合神离原来用在这里最合适!)还有其它方法吗?
…
作为抛砖引玉之石,以上提问应该是足够了。
至于千年之问和万学之源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提问、自己的思维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