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菲兔+小黄鸭?广美教授构思20年的“鸭兔”展引争议,“抄袭”还是“解构”?_风闻
严珊珊-观察者网编辑-2021-01-16 18:15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近日,因为一场《鸭兔元旦》的展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冯峰陷入了“抄袭”争议。
这场他宣称灵感源自“鸭兔心理学”的展览,是他构思了20多年的艺术概念的一部分,主打设计就是“鸭嘴兔耳”的卡通形象。
但不少网友看完的第一反应都是:这真的不是米菲兔(miffy)+小黄鸭(B.Duck)吗?
冯峰作品《双胞胎:妹妹比我黑》
连造型都不变的?
左为荷兰画家Dick Bruna设计的米菲兔,右为中国香港设计师Eddie原创品牌B.Duck
诞生于1955年的米菲兔,是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Dick Bruna)创作的经典动画人物,深受全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喜爱,在荷兰,更是有着“国宝级”动画形象的地位。
这么深入人心的形象,会有人明目张胆地“抄”吗?
感受一下几张对比:
上图左为冯峰作品《睡着了》,右为米菲兔
左为冯峰作品《自画像》,右为米菲兔
看起来,冯峰的作品只是将米菲兔的“X”小嘴换成了鸭嘴。
左为冯峰作品《彩蛋是鸭蛋吗?》,右为米菲兔
他本人似乎也预料到了争议,在一幅《有人说我像米菲》的绘画中,他的“鸭嘴兔耳”兽还委屈地落泪了……
图源:艺连网
1月1日下午,《鸭兔元旦》作品展览在广州正式开幕,展期从1月1日起持续至3月1日,可免费参观。
在接受南方都市报@N视频 采访时,冯峰称,此次展览的灵感源自他对“鸭兔图”的思考。
这是心理学家J.贾斯特罗在他的《心理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中画出的一个模糊的图形,它既可以看作是一只鸭子的头,也可以看作是一只兔子的头。
在心理学上,“鸭兔图”是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典型例证,它表明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只有依存于整体才有意义。而在哲学上,哲学家会以此来思考感觉与认知的关系,强调知觉并不是纯粹的感觉。
鸭兔图
冯峰称:“我是在90年代初期,刚刚毕业的时候,就根据鸭兔图形创作了最早的作品,这个就变成了我后来一直去创作的一个课题,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
冯峰透露,现在“鸭兔”已经有了不同角色,有家庭,有爸爸、妈妈、奶奶,有全班同学,“看起来就像《樱桃小丸子》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他决定趁着元旦让这个完整的系列面世。
《鸭兔元旦》的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也在现场高兴地对记者说:“你看,小朋友多开心!其实按冯老师作品的概念来讲,我觉得这样的场景,很贴合我所点出来的‘他只是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但他最终实现了一个社会学的讨论’。”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也现身力挺,称喜欢其中的作品。
然而,两周后,策展人樊林当天提到的“社会学讨论”开始延伸了,网友和部分艺术爱好者就此次展览到底是“抄袭”还是“解构”展开了论战。
1月15日晚,一网友在微博率先发文质问:“这真的是广美教授做的事情?这可是米菲兔啊!家喻户晓甚至好长一段时间印在晨光文具上的米菲兔?这位教授就堂而皇之加个鸭嘴巴就当做自己的作品展出?”
此文随后引发关注,大量网友质疑冯峰作品在“抄袭”米菲兔。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16日下午,@王思聪 也抵达战场。
然而,另一派艺术爱好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思路:
他们认为,冯峰教授这组作品,更像是后现代艺术家喜欢使用的“解构”,此举是在“故意引起争议,用鸭兔来引发社会探讨艺术原创性的元议题”。
漫画博主@口舍先生 称, 鸭兔和解构商业是冯峰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构思20年不止“米菲+可达鸭(多数网友认为是小黄鸭)”这个系列,“而是一整套逻辑”,网友指责其“抄袭”反而显露出“对当代艺术理解的匮乏”。
冯峰的解构作品《W》,被称为“撒尿的麦当劳”:
本次《鸭兔元旦》系列的其他展品:
但@口舍先生 也承认,在当代艺术中,解构对象应该明确、清晰、严谨。而冯峰这几幅作品对解构对象认识不够清晰,采访视频中没有做确切表达。
“这套作品做得相当偷懒,非但不是鸭兔的延伸,相反,做得非常表面功夫。”
什么是解构?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简单来说,可以被视为对构造结构的分解或拆除,即将一个事物或者符号拆解,再重新建构,是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和反对。
在艺术领域,“解构”的先驱是以法国艺术家杜尚为代表的达达主义,那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就是在争议中诞生,又引领了新的潮流。
2017年,这幅被杜尚加了两撇翘胡子和一小撮山羊胡的《蒙娜丽莎》在巴黎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63.25万欧元的高价。
这种艺术概念,伴随有“新达达主义”之称的波普艺术掀起了更大的风潮,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也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解构。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代表作《玛丽莲梦露》
在当代艺术中,解构对象应该明确、清晰。此外,对于米菲兔这样的非“公版作品”(即公有领域作品,指存在时间已经超过著作权中财产权的保护期限),若要使用也应获得授权,同时标明非原创。
然而冯峰的这组作品,除了一幅《有人说我像米菲》,其他“鸭嘴兔耳”作品中均未提到米菲兔,冯峰本人在采访中也没有表明这是对前人的艺术“解构”。
观察者网发现,该展览的前言介绍中,也只字未提“解构”和“米菲兔”。
1月16日,面对“抄袭”的质疑,当事人@冯峰FF 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决定从16日开始陆续分享自己关于《鸭兔》二十多年的创作。
随后,他连续分享了多张早前的艺术作品,但依旧未正面回应争议。
1993-1995年期间,冯峰读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创作了第一件《鸭兔》作品
2010年新物种阶段的鸭兔:
所以,冯峰的《鸭兔元旦》到底是“抄袭”还是“解构”,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