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枪榴弹筒诞生记_风闻
浙江温州瓯江明月夜-2021-01-16 11:01
纪江明作者简介:纪江明,原名纪光明,因五行缺水,改今名。1969年6月生。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青年文学》《萌芽》《文学港》《野草》发表中短篇小说。
七七枪榴弹筒诞生记
“胡总工,胡总工。”
胡四兴刚在饭桌边坐下来,端起碗准备吃晚饭,厂办的小李就闯了进来。他似乎跑了一路,气喘吁吁地。胡四兴瞥了一眼,见他语气很急,但脸上却洋溢着的欣喜的神色。
“小李,出啥事了?” 胡四兴不慌不忙,边上的妻子却急了。
“黄董事长回来了,召集技术员开会。”小李解释说。
“黄董事长回来了?” 胡四兴闻言激动地站起来,朝嘴里猛地扒拉了几口饭就扔下碗筷。
黄董事长就是黄绍竑,也是浙江省政府主席。此前一个月,也就是民国27年(1938)5月,去了广西柳州。黄绍竑此行是去四十兵工厂参观学习的,今年初,浙江省建设厅铁工厂虽然已开始生产,但百废待兴,颇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次他一回来就召开技术会,肯定有新的想法和举措,作为铁工厂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制造股股长,胡四兴心中充满了期待。
胡四兴赶到会议室时,厂里的王、陈、谢三位技术员已经先到了,他们正围着桌上的一件武器在讨论。黄绍竑正坐在桌子另一头,呼噜呼噜地吃面。
“这是四十兵工厂造的枪榴弹筒。” 黄绍竑放下碗说,“他们是从意大利人手里得到的技术。”
四年前,一位意大利军火商到广西兜售生意,四十兵工厂厂长赖瑞麟看到他带来的样品及实弹演示后,在厂里的食堂请军火商吃饭,把他灌醉了。赖瑞麟连夜让技术员拆开研究,并且把图样画了下来。次日意大利军火商酒醒,赖瑞麟嫌弃价格太贵,不愿承购。黄绍竑出身桂系军阀,与赖瑞麟为老相识,就向他要了一件样品。
“大家研究一下,能不能仿制出来?”黄绍竑问。
胡四兴和三位技术员一起动手,将样品大卸八块,仔细琢磨后,对黄绍竑说:“只要能采购到材料,制造没问题。”
“那行,原料我带回来了。”黄绍竑说,“其他的你们尽管依葫芦画瓢去仿,有一点要按照我的思路去做,那就是将弹管套在枪口上,管内装一个与意大利样式同样重的弹,将步枪子弹头去了,加以封闭。”
“这样能行吗?” 胡四兴问。
“这不是仿制,而是改造了。”王技术员说。
“对啊。”谢技术员也说,“能说说理由吗?”
“你们先按照我说的去做。” 黄绍竑买个关子说,“到时你们就知道了。”
胡四兴虽不大明白黄绍竑的意图,但他们很快投入了工作。黄绍竑在桂系时,曾领导过兵工制造,有丰富的造枪造炸弹的经验。此前大港头兵工厂已经研造出了步枪和机关枪,就是在他的亲自敦促下成功的。
一个月后,胡四兴他们做出了枪榴弹筒,但只能射出一百多公尺。
“黄董事长,你的主意不行啊。” 胡四兴皱着眉头说。
“是啊,意大利的能射一百五十多公尺。” 谢技术员笑着说,“还不如直接仿。”
“四十兵工厂仿制,那是他们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他们只管造和卖。” 黄绍竑笑着说,“我们不行,我们还要武装自己的省抗敌自卫团。知道我想把枪榴弹筒射程改造成多少公尺?”
“多少?”胡四兴他们异口同声地问。
“四百公尺。” 黄绍竑大声地说,目光注向溪对岸的保定村,“我决不会让日寇越过瓯江。”
黄绍竑的话感染了胡四兴四人,他们暗下决心,虽然四百公尺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在人为。
“我的初步设想已经成功了。”一行人回到会议室,黄绍竑鼓励大家说,“你们想,以这样粗糙的筒,这样笨的弹子,弹的封闭又不严密,尚且得到这样的成绩。若将这些因素再加研究改良,步枪子弹能射400公尺,我们也一定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对啊。”胡四兴说,“原先意大利的枪榴弹筒,仅利用步枪射击时二分之一不到的瓦斯,若是全部瓦斯都用上,就可能达到四百公尺了。”
“弹筒长度也要改良。”王技术员说,“我们要借鉴长炮炮筒原理。”
“是不是跟吃火锅一样?” 胡四兴的妻子刚好给他送饭,闻言接嘴说,“烟筒越长,火就越旺?”
众人一听,忍俊不禁,都笑了。
“榴弹的外形也要改进。”陈技术员说,“现在太圆,阻力太大。”
“还有就是准确率的问题。” 胡四兴说,“光打远没用,指东打西,浪费弹药。考虑加一条弹带,确定飞行方向,还要在尾部加四片翼子。”
“都说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 黄绍竑兴奋地说,“我们五个臭皮匠,加上一个皮匠婆娘,胜过两个诸葛亮。胡总工你牵头,把刚才的孔明妙计一项一项落实。”
虽然大家信心十足,但知易行难,光弹体的形状,就整整改了十三次。当瓦斯用量、弹筒长度、弹体外形、弹带及尾翼等等,全部试验完成时,近八个月时间过去了。
这一天,一行人将枪榴弹筒抬到溪滩上试射。虽然春寒料峭,瓯江两岸一片枯索,但胡四兴的心里却有如春风骀荡,他头脑里又把一年来研制的每一个细节过了一遍,确定没瑕疵后,对黄绍竑点了点。
“目标前方溪对岸那棵柳树。”黄绍竑命令,“放。”
榴弹呼啸着,在绿水蓝天的背景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准确击中目标,那棵水柳随着一声炮响,飞向了半空。
“成功了。成功了。成功了。”胡四兴和三个技术员兴奋地抱在一起,四个大男人的脸上,满是激动的泪水。
黄绍竑将这一炮打出400米的武器命名为“七七枪榴弹筒”。三年后,“七七枪榴弹筒”在大港头阻击日寇战斗中,大显神威。
(根据《黄绍竑回忆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