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要怎样才能对得起自己?_风闻
蹦迪班长-蹦迪班长官方账号-2021-01-17 09:23
去年年底盛行的“打工人”文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届年轻人的卑微社畜心态。
“在难以改变的现实情况下,打工人通过重新定义工作这个概念,完成了一次看似积极实则心酸的抵抗”。
看了今晚播出的《奇葩说7》的新辩题“下班后的工作信息该不该回”之后,更是突然间有种过于扎心的感觉——
一上来薛兆丰教授与刘擎教授就
互扔大砍刀
这期辩手们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踩在打工人的痛点上集火输出。
1.成人世界的残酷二选一
下班后的工作信息该不该回?
这个问题大概是所有进入职场后的年轻人都发出过的灵魂拷问。
此前自封“嘴力劳动者”的宋丹丹说自己肯定会回的,因为干她们这行没有什么泾渭分明的上下班。
薛教授特别有意思,开始他短暂站了一下反方(不该回),因为“这样会讨好一点”,可是马上又恢复了经济学家的实然理性。
有一个新奇葩的回答站队站的非常彻底,她叫李佳洁,是一名女团成员。
她是这样说自己的:
我只是一个在娱乐圈底层徘徊的小艺人,
比下班后的信息该不该回更恐怖的是,
从早到晚都下班,
我们这行呀二十四小时待命,
下班后的工作信息要是不回,
你就可以现在收拾铺盖从娱乐圈下岗了。
然后她讲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有一回她半夜三点多收到一条工作人员发来的信息,内容大概是剧组有一个演员闹事了,临时要找个演员来顶替,并且需要拍摄一段试戏视频。
她的其中一句心理活动残酷且残忍地照出了成人世界去除滤镜后真实的样子。
“他绝对把这个信息发给了像我这样的娱乐圈小艺人一百个以上,现在这个时候,拼的就是眼疾手快”。
这样的信息要不要回呢?
当然要。
于是第二天,她就被发往了剧组。
到底是因为她的试戏视频拍的真不错呢?还是因为只有她回的最早最快?
这个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却又不言而喻。
事后李佳洁总结说,身为一个十八线开外的小艺人,我没能力截胡,但有能力捡漏。
而这个漏怎么捡来的呢?
答案是不错过每一条收到的下班信息。
看完之后我查了一下。
李佳洁是1998年的,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毕业,是蜜蜂少女队的训练生,参加过创造营2020(显然名次并不是很理想),但却意外杀进了《奇葩说》第七季的24强。
以上的每一条看起来似乎都在跨界,感觉毫不相干的同时又千丝万缕。
如果她是19岁上的大学,那么以上就是一个毕业不到2年的23岁年轻人展现出来的社会履历。
在更早几集的节目里,她有提到过,参加《奇葩说》是她自己争取来的机会。
在此之前,她的经纪人曾经笑她“你选秀都选不明白还去辩论”,但在她一路通关并且站到24强的时候,已经收获了经纪人“需不需要我陪你对辩题”这样的“宠爱”。
李佳洁用亲身经历告诉每一个年轻人:
当你在不具备不可替代性的时候,不要任性。
这个答案看起来似乎有一些不那么年轻人,不那么反叛,不那么乌托邦。
因为在所有劝说年轻人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的观点输出里,从来没有人会告诉你,不回信息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运气好的,碰上不计较的同事和老板,没准一起午饭的时候一句说笑就带过了。
运气不好的,那就会是像欧阳超说的那样,如果你一下班就不回工作消息,那老板也不会让你上班回生活消息。
薛教授在节目里做了一个实验,他把Norah(反方:不应该回)和李佳洁(正方:应该回)的观点具化成人:
一个是对工作不怎么感兴趣的员工,所以下班后的工作消息回不回都无所谓。
而另一个是愿意24小时standby争取比别人多一个工作机会的员工。
长此以往,老板会选择留下哪一位?
支持反方的李诞毫不犹豫地报出了李佳洁的名字。
年轻人不会拒绝回复下班后的工作信息,就像饿了么、美团的外卖小哥永远不会拒绝下一个系统派单一样。
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现代媒介的囚徒。但却无法也不能挣脱。
也就是如晶在辩题中强调的,其实“不是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工作”。
2.我们真的可以
拒绝回复工作信息吗?
如晶就曾经因为没有及时回复一条工作人员的服装确认信息,结果第二天她要穿一条连衣裙参加活动。
现实很崩溃,但这就是不回信息的代价。
在职场的潜规则话术里,不回信息不等于任何形式的自我对抗和反叛行为艺术。
它等于默认同意,等于让步自我观点,等于交付仅剩不多的工作主导权,等于被老鸟们留下工作失误的信息来往证据。
所以如晶在吃了一回大亏之后深刻反省,不回信息,吃亏的是自己啊。
而且,在移动信号和WiFi铺设这么密集的现代化社会,你想要找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拒绝回信息理由,还真的是,太,难,了。
穿着超人紧身衣的欧阳超用一种夸张的形式演绎了这种难,“你怎么会看不见消息,难道是上帝在你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吗?”
这道辩题实在太刁钻了,就像席瑞说的,它没有给打工人留下最后一丝体面。
回与不回,简直是进退维谷。
因为回工作信息,永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然而不回工作信息,就意味着真的要彻底结束了。
前不久,有毕业生因为拒绝申通996而被开除,也有拼多多员工在回母校招新的时候劝学弟学妹不要来,也被公司开除了。
评论区里,大部分人都在为他叫好,但叫好过后,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继续忍受996。
我观察过身边从事广告行业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她们总是在凌晨三点写完案子,虽然公司规定十点以后自由打卡,但她们一般会在八点的时候起来在群里回复客户的各种奇葩要求,因为那是客户开始上班的时间,而她们不能留给客户超过半小时的冷场时间。
每当她们想要反驳这种无理的工作状态时,总会先一步用结果导向来说服自己,为了大局着想,为了“我们没有裸辞的资本”。
席瑞在这一集里有一个观点颇具煽动力:
996是怎么被写进企业文化的,正是因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一万个我们选择了回复这条信息。
如果现实让我们匍匐前进,
是因为我们的双脚压满了石头,
而不是我们已经忘了,
如何站立。
确实如此。
逃不过干脆不逃了,于是,一代代年轻人开始被迫主动内卷。
卷到实在卷不动了,当无法做一个“本分”打工人的时候,有人被迫选择了做一个自由的打工魂。
这是生活被工作侵蚀到毫无边界可言的年轻人,向世界发出的最后一句呐喊。
3.理想和现实的battle
其实这期“下班后的工作信息该不该回”辩题,就是一场理想“应然”与现实“实然”之间的争夺战,也是一道每一个人都避无可避的人生辩题。
感性告诉你,不要回;但理性告诉你,必须回。
薛教授在节目里引用了哲学的“应然”和“实然”概念去陈述,应然是这个世界应该的样子,实然是这个世界实际的样子,有些人光靠喊空话就能够有收益,但那些大道理不会给你发工资。
对那些本身还不具备替代性、没有能力去换取这种“下班后不回工作信息”的权利的人而言,跟这样的人去谈“做自己,你要泾渭分明”,实质上是一种双重打击。
因为人生本来就不能既要、又要。
其实现代科技发展到现在,工作和生活早就没办法用清晰的边界去分开了。
过去的码头工人、工厂工人工时只有那么多,是因为剥削工人产生的价值无法覆盖维持剥削的经济成本。
而脑力劳动本身就具有流动性,现代化的科技可以让大多数人实现随时随地的办公化状态。
不是工作和生活没有边界感,而是工作早就和生活密不可分了。
但,这难道会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吗?
这一集的最后,马东问李诞现在还是理想主义者吗?
李诞洋溢着一脸资本主义的羞涩表示,我叛逃了,我叛逃了。
这个问题可能是这么多季奇葩说里难得几道无法给出答案的辩题。
但这也是我最喜欢《奇葩说》的一个地方:
它无法给每个问题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努力地去呈现答案的丰富性和无边界性。
可能在这里能够见到慷慨激昂的诗和远方,但节目结束之后,仍旧要回归生活的苟且。
正如这道辩题,所有人其实都知道它的答案应该是A,但又不仅仅应该是A。
就像刘擎教授提到的那样:
“如果我们一直接受实际的样子,
那我们的世界就会永远是这个样子。
我们对实际有所不满,
我们有应该如何的样子,
这是人类的实在的精神结构,
我们知道我们是谁,
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还有我们想成为谁,
这是人类现实的一部分。"
简而言之,人类内心对改变现实的渴望,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同样也组成了“世界的样子”。
废除童工制度、确立8小时工作制与一周双休,这些在特定年代里都曾是“口号”“空喊”的目标,如今都已成为劳动者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尽管薛兆丰教授说,童工的废除、8小时工作制,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但,如果不是大多数人心里存在一个相对更加理想的状态,继而提出了改变诉求并进行抗争,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就永远不会改变。
这里依然想引用刘擎教授的一番话:
人不只是有效率,
不只是能够当作成本收益的计算的符码。
忘记这一条,
我们就会变成现实的奴隶,
现实再怎么糟糕,
我们服从它才是对的。
如果人生走得更长一些,我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做着不同的当下最合适的选择。
讨论这道辩题的意义,就像2020年末盛行的“打工人”文化一样,在难以改变的现实情况下,打工人通过重新定义工作这个概念,完成了一次看似积极实则心酸的抵抗。
我们身处残酷的现实,但仍然拥有发出质疑和提出改变的勇气和权力。
在所有人都逼迫年轻人榨干自己,尽力“本分”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成为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
推动这个世界从实然向应然一点点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