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岳振华,击落U-2侦察机的英雄还有懂电子对抗的他_风闻
新时代军事-新时代军事官方账号-同名微信公众号《电磁者说》2021-01-17 07:04
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位营长,却被授予大校军衔,他就是岳振华,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岳振华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名的英雄人物,他原本是高射炮团的团长,后来担任新成立的地空导弹部队第二营营长。
上世纪50年代,台湾和美国的侦察机仗着飞行高度和不易被打下来的优势,经常到大陆上空侦查,窃取中国情报。人民解放军对其恨之入骨,后来促成地空导弹部队的成立。1959年,一架国民党空军RB-57D型飞机窜入北京地区上空,岳振华的第二营经过精心准备后,三枚导弹齐发,一举将其击落。此后到1964年7月,岳振华率领地空导弹第2营转战南北,机动设伏,先后三次击落国民党军U-2型高空战略侦察机。1963年12月26日国防部授予他“空军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64年6月6日,国防部又授予地空导弹第2营“英雄营”荣誉称号。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接见了二营全体官兵,这是毛泽东主席建国后惟一接见过的一支整建制部队。
岳振华击落U-2侦察机用的是萨姆-2导弹。萨姆-2导弹是苏联的第一代地对空导弹,雷达看到飞机后,通过无线电传达导弹飞机的位置,引导导弹攻击目标。所以,雷达对于导弹命中目标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说到萨姆-2导弹的雷达,就得谈到本文的主人公——张履谦。他当时参与了萨姆-2导弹的仿制工作,负责制导雷达站收发系统的仿制工作。萨姆-2导弹的仿制与改进型号后来被命名为“红旗1号”与“红旗2号”,下图就是张履谦他们设计的“红旗2号”制导雷达。
有了张履谦等科技人员对雷达的改造,才促成了后来著名的“近快战法”,先使用其他雷达照射跟踪U-2,不会触发其雷达侦察报警系统,一旦U-2进入萨姆-2导弹射程,8秒内完成导弹发射准备,20秒内导弹就能击中目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U-2根本没有躲避的机会。依靠这个办法,相继于1963年11月和1964年7月击落了第二架和第三架U-2。
1964年11月26日,U-2飞机再次入侵时“近快战法”突然不灵光了。张履谦经过详尽的分析,断定U-2飞机装载了一种新的电子干扰系统。导弹制导雷达采用边扫描、边跟踪的雷达体制,利用最大回波法来定位,而新的电子干扰系统能够接收导弹制导雷达的发射信号,并附加上引偏的干扰信号调制,然后用雷达相同的频率转发回来,对导弹制导雷达进行干扰欺骗。张履谦详细向大家阐述了这种干扰的原理和自己的抗干扰对策,提出只要将导弹制导雷达的发射信号改为连续照射信号,这个电子干扰系统就会失灵。
这一改进措施很快收到了效果,1965年1月10日,第四架U-2飞机在内蒙古被击落,并且从这架U-2飞机的残骸里面找到了之前猜测的那种电子干扰系统。张履谦将前线反馈回来的抗干扰措施,应用到红旗2号地对空导弹制导雷达站的设计中,大幅度提升了抗干扰性能。1967年7月,红旗2号设计定型。9月8日,红旗2号导弹在浙江嘉兴一举击落第五架U-2飞机。
1967年9月8日上午,我军雷达侦测到敌U-2高空侦察机从江苏启东入陆,经金山飞往杭州湾方向。地空导弹14营的6发导弹接电同步做好发射准备后,带有干扰机的U-2高空侦察机却避开导弹火力范围,擦边飞向杭州湾。但就在解除接电指令下达仅半分钟后,敌机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再次直飞嘉兴。当敌机距地导14营阵地35公里时,指挥员立刻下令打开制导雷达。敌机见势不妙,立即施放干扰,向左侧大坡度逃跑。我雷达操纵员打开反干扰雷达,保证了正常跟踪,同时连续发射3发导弹。一分钟后,第二发导弹一举命中目标。
此后,张履谦接替了全军的雷达工作。为了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他找来英文原版的《雷达丛书》,用了整整12年,熟读28本《雷达丛书》。从一个未曾见过雷达的“菜鸟”到精通雷达的专家,他成为我国雷达领域领军人物。
他主持了反导系统雷达的总体设计,突破相控阵雷达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和卫星超远程引导雷达。他担任总设计师研制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攻克多副载波、多种调制、精密测角测速测距和遥控遥测技术,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
他还参加了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和探月工程的论证和顶层谋划,提出采用陆地建站、海洋出船、节点监控、中继卫星和国际兼容的测控网方案建议,参加测控设备的技术攻关;参加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月地信息传输,对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参加中国国防专项工程的方案设计和评审,进行信息传输的抗黑障研究。2010年,84岁的张履谦被聘为“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测量与控制专题组首席专家。
1995年,张履谦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几十年峥嵘岁月,他为我国电子对抗装备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雷达技术与航天事业之中。如今,这位中国雷达技术、电子对抗和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仍然积极关注学术动态,着实让人佩服。让我们一起祝福老院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