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陆疫苗紧缺厦门都不忘台胞优先接种岛内为何还有人恩将仇报_风闻
郭茂辰海峡传真-公众号:郭茂辰海峡传真,会讲故事的两岸记录者!2021-01-18 14:08
作者:郭茂辰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已在中国各省市陆续展开,自2020年12月30日,大陆国台办宣布,疫苗上市后,在大陆台胞的预防接种工作会给予妥善安排以来,台湾内部的质疑声却一直不断。
先有台陆委会发言人邱垂正指责大陆方面将台人当作疫苗试验的试验品,后有亲绿媒体“抹黑”大陆“半强迫”台胞接种,当北京基于“两岸一家亲”的示惠成了动辄得咎,无疑为两岸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多数大陆民众而言,台湾政治人物和部分媒体膝射式的“反中”操作见怪不怪。而在此过程中,大陆涉台系统的因应方式以及享受示惠又极力否定“台湾优先”部分民众的表现,则能成为观察当下两岸关系的又一个重要参照。
是一视同仁还是“台湾优先”
自去年年底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应询时回答有关疫苗接种的问题后,大陆方面已经多次表示,大陆安排在陆台胞进行疫苗接种是出于同胞关爱,体现对台胞一视同仁,回应广大台湾同胞的愿望,而且台人接种同大陆民众享受一样的免费政策。
事实上,在大陆启动的疫苗接种工作中,按照相关政策第一阶段是要对进口冷链、物流、口岸、国际和国内交通运输等九大类感染风险比较高的人群进行优先接种。
而如果出于防疫考量,那针对涉及这几类优先接种人群且持中国以外护照者,又是否有专门的组织或团体为这些人作出妥善安排呢?显然,对在大陆台胞的妥善安排,在防疫之外,大陆涉台单位是将此作为“惠台”工作的一部分来处理的。
而根据早前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在大陆国产疫苗才刚上市,台商厦门协会就拔得头筹,1月4日,通知在厦门的18岁至59岁的台胞向协会登记,本周就可以施打第一试剂,预计6万到8万人示惠。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呼吁,希望蔡政府尽快承认大陆疫苗的效力,减少台商返台的隔离时间。
而在大陆《华夏经纬网》的2021年1月7日的相关报道中,这位会长也承认,目前大陆疫苗仍然紧缺,但厦门市政府尽量优先满足台胞需求。无独有偶,针对《自由时报》所谓大陆“半强迫”台人接种的不实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21年1月18日的评论文章《又黑大陆疫苗 绿营沦为“谣言制造机”》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大陆正在抓紧生产疫苗,产量目标仍供不应求。
可见,在疫苗刚上市,产能有限且中国各地并未完成优先人群接种的背景下,就厦门一地而言,从两岸媒体证实的消息看,台人却已经被单独纳入优先接种、优先满足人群的一类,并非只有涉及感染风险较高行业才享此政策。
极力否认“台人优先”的心理动因
有一个颇为值得观察的现象是,连台湾媒体都不否认的“拔得头筹”、“台湾优先”何以又遭到岛内舆论或有部分人士的极力否认,这背后的心理动因值得探究。
持此观点者,起初根据国台办发布的信息,认为台胞只是被包括在优先接种人群之内,并未被特殊安排。如果就此回应大陆舆论对“台人优先”的质疑,勉强可算是理解的不同。但面对台媒对厦门当地疫苗接种情况的披露,仍要以“防疫考量”来解释“台人优先”恐怕与实际情况是天渊之别。
坦诚以对,倘是防疫考量,为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众没有在考量范围之内,难道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在厦华人没有春节返乡的需要?而如果其他地方没有如厦门执行“台人优先”的政策,难道是就此造成防疫漏洞?这样的说法,显然并不成立。
事实上,所谓的“台湾优先”不仅是实务层面的优先,更是一种台人在大陆享有的某种潜在优先权利。以厦门一地为例,当地台商协会可以在大陆现行政策之外,安排不涉及相关危险行业的台湾人优先接种,而这样的权利,即便在中国内地其他省市未见得推行,但并不代表台湾人在大陆不可以比照“厦门模式”,得到优先的照顾与安排。
况且,即便没有疫苗接种的优先,台湾人在大陆,就学、就业、创业、投资、旅行、换照相对多数大陆人而言,基于“两岸一家亲”的示惠,享受各种优先的权利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厦门一地可以让6万到8万人优先接种疫苗,试问,台湾岛内,可有一项政策让60个到80个大陆人享受优先台湾民众的对待呢?当然,若论“大陆优先”,在面对各种抹黑攻击时, 14亿大陆民众往往首当其冲。抛开两岸的政治立场的殊异,回归人性关怀的普世价值,到底哪一方在破坏两岸关系,哪一方又在维护两岸关系,也就不难得出结论了。
然而,面对大陆方面的给惠善意,这些年却出现了“拿没少拿、骂没少骂”的两岸奇景,部分人士明明是惠台政策的受益者,却并不领情且认为是理所应当,甚至在此过程中,这些人未见得完全是“逢中必反”者。
究其原因,在两岸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作为先发地区的台湾,因为先累积到第一桶金,从此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富庶的台湾对应贫穷的大陆。如今面对双方实力的转变,大多数台湾人对大陆的认识,由最初的轻视,发展到后来的羡慕加嫉妒。
当大陆成为台湾经济的唯一活水,当个人的生存发展也要仰赖这唯一的市场,对于早已形成思维定式且根本无法调试的一批人而言,面对这样的心理落差,只能以一种更为排斥、更为强势的姿态对自身的无力与自卑感作出外显的回应。这是在大陆为人诟病的“吃饭砸锅”心理的真实动因,而把这样的心理状态推向极致,也就有了2014年在台湾岛内爆发的“太阳花学运”。
简而言之,当心中已经不认同“两岸一家”,任何大陆的善意与示惠,对于精致利己主义而言,与这种获得感相伴的是与日俱增的屈辱感。而屈辱感能够释怀的方式,就是动辄以“自由民主”指摘大陆,殊不知,当民主保不住手中的饭碗时,如太阳花的参与者,还要隐姓埋名到大陆工作,所谓的“岛屿天光”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话说回头,这次部分台人面对“台人优先”时的极力否认,出于何种心理无从评断,但上文提及的“近则不逊远则怨”心理状态,却着实是相当一部分在陆台人的内心写照。
大陆民众对“台人优先”的不同看法背后
其实,这次大陆民众对疫苗接种“台人优先”的质疑只是表征,拘泥于这个层面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背后的反映的是大陆社会对现行对台政策的不同看法。即越来越多的人深切地意识到,单向让利所带来的反而是岛内分离意识的加剧。
最典型的示例,是马英九时代两岸经贸往来日益活络,而这一时期也成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日益分化的阶段。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2008年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占比不断增加,至2014年6月,已占样本总数的60.4%,而认为是“中国人”的比重则不断下降至3.5%,这样的结果令人深思。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尤其当“民主化”与“本土化”齐步走,随着族群式的政治动员,“台独”势力的相对壮大,进而有计划、系统性地修改民众的社会记忆,并且借助民主化、本土化的浪潮,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国家认同。两岸经济密切不必然导致经济认同的产生,也不必然增加台湾民众对于“中国人”的认同。
而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正如长期研究中国海权战略的学者倪乐雄所言,纵观三百多年来,发生在台海的几次战争,台湾的政治归属取决于台海制海权归属的澄清。在制海权归属问题得不到澄清之前,台湾的政治归属亦无法得到澄清。制海权归属的澄清,除了军事途径之外,历史没有提供第二条途径。
几百年来,割据者和介入者的行为解释所依据的并不是当代的事件,而在于历史深处的“心理结构”。显然,这都不是靠让利或是单纯的两岸交流可以扭转的。
对中国社会而言,如果说过往的惠台政策是服膺在“和平统一”的目标之下,多数大陆民众自愿作出的牺牲,现今当“和统”的希望连大陆的温和派学者也承认可能性正在减小,当达成的手段与目的发生偏离之时,这次大陆内部对于“疫苗接种台人优先”的不同声音,或也为有关方面因应未来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