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传说与长汀文化遗产(上)_风闻
中国国家历史-《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2021-01-18 10:36
全文共3925字 | 阅读需7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长汀村虽然消失了,但并不代表布袋和尚的家乡就没有了。考古勘探让我们了解了长汀村的地下文化遗产,而地面之上,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保护与弘扬。
布袋和尚,名契此,是晚唐五代时期浙江奉化长汀村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因圆寂以后被认为是弥勒化身而家喻户晓。五代以后弥勒的造像,也从法相庄严变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的形象,让人看了由原先的敬畏变成欢喜。布袋和尚的笑容感染了万千众生,让人们在会心一笑中抛弃烦恼,净化心灵。
松树下的布袋和尚,王震绘
浙江奉化作为布袋和尚的故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天下正宗的弥勒道场,布袋弘法的雪窦山也位列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然而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布袋和尚的家乡奉化长汀村却面临着拆迁的命运。为了保护长汀村的文化遗产,拆迁工作结束后立即进行了地下考古勘探。作为考古勘探的亲历者,笔者在本文中一方面讲述了布袋和尚的传奇,另一方面从考古的角度解读了长汀村地下和地上的文化遗产,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布袋和尚及其家乡的文化遗产。
一
长汀水滨,布袋和尚入世
长汀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是布袋和尚的故里。当年,布袋和尚就是在这里入世,成就了后来的传奇。
奉化自古以来规模不大,县城的占地也不大。长汀村位于奉化城区东北,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的北面是奉中山,村东则有奉化江支流蜿蜒而过。这条河流历史上又名龙溪,因流经奉化县城,故称县江。县江穿过城区到长汀村刚好有一个大转弯,形成了一个有名的大潭,名为洪郎潭,亦名洪浪潭,而布袋和尚入世之处便在此水滨。县江穿过城区来到长汀村时,已是一片田园风光:稻花飘香,渔舟唱晚,炊烟袅袅。
据长汀《张氏宗谱》记载,长汀村在唐朝时期四周居住着十八个自然村,十八个姓氏,当时称为“妙林十八村”。长汀村主要为张氏所居地,张重天是“妙林十八村”中最具威望的贤达。“妙林十八村”有一风俗,大年初一,村民纷纷往村东的“松鸣寺”烧香拜佛。这一天张太公正好从松鸣寺烧香拜佛回家,碰上奉化江上游发大水,一个孩童坐在河中一堆柴草上,漂流到长汀村边。说也奇怪,平时江水顺流而下,可今天孩童漂到长汀时恰好潮水上涨把孩子推进了洪郎潭。张太公看他大冷天还在河水里戏耍,觉得奇怪,便问道:“孩子,你从哪来?”
孩童答:“我从来的地方来。”张太公又问:“你要到哪里去?”孩童又答:“我到想去的地方去。”于是张太公就将这个孩童收养下来,认为义子。从此以后,长汀村便成了布袋和尚的故里。布袋和尚号“长汀子”,便得名于此。
长汀村东的张氏宗祠,陈声波摄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历经一千多年,古老的长汀村已走到了尽头,但长汀张氏宗祠依然屹立在村东头,前后两进,白墙黑瓦,古朴大气。前堂红底牌匾上书“张氏宗祠”四个金色楷书大字,笔力苍劲。屋顶正脊正中绘双龙戏珠图案,两侧书写“风调雨顺”四个白底黑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布袋和尚入世的洪郎潭至今犹存,只是与县江已经隔开,成为一个独立的水潭。后世为了纪念布袋和尚的入世,就在他当年上岸的洪郎潭边建立了一座弥勒殿,殿虽不大,却意义非凡。建殿以来,几遭毁损,但每逢盛世必复建如新。20世纪80年代初,弥勒殿就初步修复,香火渐盛。2001年,又重建了大殿、山门、配殿、厢房等,弥勒殿就此焕然一新。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古出布袋地,今为龙华鼎。
洪郎潭边的弥勒殿,陈声波摄
洪郎潭边的弥勒殿前,现在还立了一块石牌,以醒目的红色文字标题“布袋弥勒入世处”,向世人昭示了当年布袋和尚入世的确切地点。石牌旁有石筑的弥勒亭,亭内有布袋和尚的石雕。亭边有简朴的供案,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布袋弥勒入世处”石牌,陈声波摄
布袋和尚在长汀入世以后,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放牛种田,深得乡里村民喜爱。关于布袋和尚的身世,虽有《张氏宗谱》记载,但更像是民间传说。从严谨的角度而言,历代传承下来的文献更有说服力。布袋和尚的传记,始见于北宋初年赞宁所著《宋高僧传》卷21中的《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这也是现存最简明的布袋和尚传。其后又有《景德传灯录》,在《宋高僧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若干典故。此后的传记多半是循着《景德传灯录》的记载再有所增删。不论细节的繁简,有关布袋和尚生平梗概,各传记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二
人间弥勒,布袋和尚生平与传说
契此在长汀村长大后,一心向佛,最终在岳林寺出家,成为沙门,从此开启了人间弥勒的传奇历程。
关于布袋和尚的生平事迹,《宋高僧传》中的传记并不长,全文如下: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脮,蹙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廛肆,见物则乞,至于醢酱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乞啜,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这段文字简短地记述了布袋和尚的大致生平,尤其是卧雪不沾衣、能示人吉凶、善测天气、暗示弥勒化身等种种神奇,是现存最简明的关于布袋和尚的记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放浪形骸、举止率真的云游僧人形象,当为后世了解布袋和尚生平最为重要的资料。
其后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中又加入了若干典故。补充了一歌二偈,四次问答,特别是写下了布袋和尚示灭的时间、地点和临终前说偈的情况和内容,说明“竞图其像”缘起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其肉身那时则安置在岳林寺东堂。二偈之中,前一偈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可能是他云游四方的写照。而后一偈语至关重要,道出了弥勒转世的关键所在。其文曰:
“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正是因为这一偈语,后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
布袋和尚圆寂以后,关于他的传说,不仅没有湮灭,反而越传越广。2011年,由浙江省奉化市申报的“布袋和尚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类入选了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袋和尚传说,除了文献记载之外,千百年来形成的口头传说,在他生活过的长汀村、锦屏街道、溪口镇、裘村镇等地广泛存在,代代不息。布袋和尚传说具有民间性、故事性、神话性等特点,主要内容有身世来历、童年趣事、抑恶扬善、解危济困、出家圆寂等。以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说略加介绍。
布袋和尚写过一首《插秧歌》,如禅宗偈语,富含哲理,据说缘于一次为长汀村民插秧。布袋和尚出身农家,插秧自是本行。据说有一次长汀村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都答应。到了晚上,各家的秧田均已插好,而各家来请他吃饭,他亦分身赴席。众人这才意识到他身具神通,法力无边。有人问他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这首诗看似浅显易懂,却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布袋和尚的典型特征除了他笑口常开、袒胸露腹外,还在于他云游四方时手持的神奇布袋。无论行于何处,都随身携一布袋。每有好奇者问:“和尚有法号乎?”他以偈语作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于是,世人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袒胸的布袋和尚
传说契此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时,岳林寺已破败不堪,布袋和尚想重修庙宇,但没有那么大的木头做柱子,于是背着布袋到福建去化缘,找到陈居士家。陈居士见这个和尚有点来头,便请进屋里,献茶供斋,十分殷勤。布袋和尚就提出了要化一布袋木头的要求。陈居士想,一个布袋能装多少木头呢?就爽快地答应了。谁知三五十个木工砍伐两天还没装满布袋。布袋和尚见好就收,谢过陈居士,把木头都装在布袋里背回奉化,造起了岳林寺。关于布袋的神奇,南宋僧人志磬所撰《佛祖统记》中还说:
“师昔游闽中,有陈居士者供奉甚勤,问师年几,曰:‘我此布袋与虚空齐年’。”
《佛祖统记》中还专门提到十六群儿哗逐布袋并争掣其袋的典故。或许是布袋和尚的布袋太令人好奇,于是有十六个孩童把他的布袋抢夺过来,并打开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东西。结果从布袋中翻出钵盂、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布袋和尚也不生气,任由他们把东西抛撒一地,还一一捡起来问:“这个是什么?”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布袋和尚还常常用布袋示人禅机。有一次,一位僧人在他前面走,
他便拍了拍僧人的背,向僧人乞讨一文钱。僧人说:“你若说出要钱的道理来,我就给你。”布袋和尚一言不发,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僧人不解其意,问他为什么放下布袋,结果布袋和尚也不解释,拿起布袋就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曾有诗云:“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