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生猛了!21分钟一镜到底的表演,活该她拿影后!_风闻
影探-影探官方账号-美日韩剧资深鉴赏员,电影专业老司机2021-01-19 15:33
作者| 钱老板
来源| 影探
终于等到了。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之后,我就一直关注着两部电影。
一部是《无依之地》,斩获了最高大奖金狮奖。
一部是《女人的碎片》,拿下了最佳女主。
今天咱们只聊聊后者。
《女人的碎片》
Pieces of a woman
2021.1.7.美国网络
影片上线后评价其实褒贬不一,有的很喜欢,有的觉得不太行。
但对于女主的演技爆棚,绝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异议。
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知道, 这部电影是凡妮莎·柯比的主角首秀 。
在此之前,她最出名的角色应该是玛格丽特公主 (《王冠》) 和白寡妇 (《碟中谍6》)。
没成想,初次作为女主,她就直接拿下了威尼斯影后,提早实现了商业艺术两开花。
年仅32岁的她,前途不可限量。
上:《王冠》S2,下:《碟中谍6》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波士顿。
9月17日,正值入冬的季节。
但对于玛莎(凡妮莎·柯比饰) 一家来说,这个冬天不太冷。
怀胎十月,玛莎终于临近产期,一家人都非常期待。
就连平时一直不怎么待见女婿的丈母娘,也给小两口添了一台新车。
临盆当晚。
玛莎的医生因为正在医院接生而抽不开身。
于是医生派出了一名助产士过来帮忙。
一番有惊无险的分娩后,宝宝呱呱坠地。
小两口和助产士都如释重负,玛莎更是抱着刚出生的宝宝开心到流泪。
然而这喜悦仅仅只维持了不到一分钟——
宝宝不知因为何故,出生后便进入了缺氧状态,很快就变得全身铁青,死掉了。
电影开场30分钟,就讲了这么个故事。
其中,从羊水破了到宝宝出生的分娩戏份, 是长达21分钟的一镜到底。
这也是这部电影被夸奖最多的一处。
这场21分钟的长镜头之旅,让人从生理上感受到了生孩子的痛苦与不易。
也让人从生理上感受到了看见孩子出生时的那种喜悦。
记住,这两点都很重要。
接下来的主要剧情,其实也很好猜了——
玛莎如何应对失去孩子这一伤痛。
重点当然是在玛莎,但,玛莎却并非遗世独立之人。
她还有家庭,有亲人,有朋友,这些人同样会因为此事而悲伤。
而这部影片试图去呈现和探讨的问题便是:
如果玛莎和其他人处理悲伤的方式存在矛盾,那么会发生什么事?
片中主要涉及到的,是玛莎和丈夫,玛莎和母亲这两方面的矛盾。
丈夫和母亲的目的其实是相同的,都是要向前看,要继续生活。
但两人处理悲痛的方式却很不一样。
艾伦·伯斯汀饰母亲
丈夫想着的,是要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
所以他才想要和玛莎一起去远行散心。
希亚·拉博夫饰丈夫肖恩
母亲想着的,则是要迎难而上。
所以她极力撺掇玛莎去起诉那个助产士。
为的是要让玛莎在律师细究当时各种细节的情况下,还原和直面惨案。
这两人的想法和做法并没有错。
只是,玛莎处理悲伤的方式偏偏与他们大相庭径。
自从孩子夭折后,她始终处于一种被抽空的孤立状态之中。
她无法向其它人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悲伤,只能试图自己慢慢去消解。
所以你常常能看到玛莎和其他人仿佛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丈夫在一旁对着尸检医生大发雷霆, 玛莎却一脸木然,甚至是有些困惑的样子。
就像是在纳闷:怎么搞得好像是从他们肚子里生下来的孩子死了一样?
导演用了一些拍摄上的技巧来帮助描绘玛莎的这种自闭状态。
比如在角色生活的环境上下功夫——
脱落的指甲油、枯萎的植物、堆积成山的脏盘子……
比如在别人说话时,玛莎却总是盯着一些奇怪的细节看,以此表现她的心不在焉。
比如经常会用到一些隔着玻璃或者窗户的镜头,表现出一种疏离感。
这种两人拥抱时左边留白的怪异构图也很多或许也是担心观众无法与玛莎这种状态共情,片中用了不少相当直白的象征和隐喻。
比如从片头开始就在建的那种桥,到结尾终于合龙。
比如玛莎给苹果籽催芽,到结尾终于成功等等。
当然了,最值得夸的还是凡妮莎·柯比的演技。
她其实并没有过生孩子的经验。
所有的表演,都是来自于学习和琢磨。
为了开头的分娩戏,她在伦敦一家医院看了大量相关纪录片和资料。
还在取得了同意的情况下,旁观了别人生孩子的整个过程。
这才有了开场那段感染力十足的演绎。
那种既期待又害怕,心力交瘁的产妇状态,凡妮莎·柯比抓得实在是太准了。
在实际拍摄中,这场戏她演了6遍,佩服再至于后续失去孩子后的茫然以及最后的爆发和转变。
玛莎这个角色从头至尾的情绪和状态,凡妮莎·柯比几乎是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只能说,这影后,她拿得实至名归。
说回电影。
如果只是一个人,那么玛莎的自闭和逃避倒没什么。
时间会抚平一切,哪怕那不算是真正的痊愈。
但一方面,在超市,在商场,在地铁,玛莎总能见到可爱的孩子们。
甚至是她自己偶尔会漏奶的生理现象。
这些都在强迫她去想起,去面对孩子夭折这个事实。
另一方面,玛莎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以某种方式告诉她该如何去悲伤。
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却也是我们常常能见到的一件事情。
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也没有人去真正关心受伤害最严重的那个女人是怎么想的。
而反过来,玛莎处理悲伤的方式也同样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首先便是同她一处生活的丈夫。
所以他才会对玛莎说出:你好像对我变得很冷淡了。
他想回归到以前的快乐幸福生活,但玛莎对此并没有任何回应。
于是矛盾产生, 于是他又捡起戒了5年的酗酒恶习,也开始从婚外情里找寻刺激。
用保温杯藏酒是真的秀
关于两人的矛盾,影片中有两场戏可以很好地说明。
一场是半途而废的床戏——
丈夫想做,玛莎不想。
但在丈夫强烈的要求下,玛莎还是半推半就地同意了。
丈夫恨不能直接把玛莎的衣服给撕了,而玛莎想要自己先把裤子脱下来。
结果最后不了了之。
一场是吵架戏——
两人都对对方说在工作,结果后来发现对方都是在说谎。
丈夫的反应是拿起健身球砸向玛莎。
玛莎的反应则是用烟头烫坏了球,看着它慢慢泄气。
要先说明的是,影片其实无意贬低丈夫。
实际上,在开头的分娩中,丈夫的表现简直堪称好男人的模范。
后面导演也单独拍摄丈夫夜晚独自在海边哭泣的情节。
他和玛莎是相爱的,也因为孩子的夭折而深深痛苦着。
但他不能理解玛莎,玛莎也同样不能理解他。
只不过,一个是愤怒式的悲伤,一个是逃避式的悲伤。
这种矛盾反应在作为弱势的女性身上,就仿佛自然带上了一种侵犯性和暴力性。
前面的强行上床以及对待谎言的不同方式,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玛莎和母亲的矛盾同样也存在着这种侵犯性和暴力性。
甚至可以说比玛莎和丈夫来得更猛更强烈。
夫妻过不下去了,可以离婚。
但母女是自生到死都躲不掉的血缘关系。
而母亲往往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便是干预孩子的人生,并冠以爱之名——
我这都是为你好!
自从孩子夭折后,母亲一直在试图干预玛莎自我消解悲伤的方式。
不赞成玛莎把孩子遗体送到医学研究部、让玛莎去告那个助产士、给了一笔钱让玛莎丈夫离开……
片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其实从母女俩的相处方式中也不难想象到——
母亲或许从小到大都在干扰规范着玛莎的人生。
而玛莎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做抗争。
比如悲剧的起因之一,选择在家待产。
在后面我们才知道,这是因为玛莎想**“让宝宝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上”。**
这起悲剧当然是偶然。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必就没有一定的必然。
在后面的一场家庭聚会中,母女俩的矛盾达到顶峰。
两人大吵一番,母亲则说出了让玛莎当场石化的话:
如果你当初听我的话(在医院待产),你现在已经抱上女儿了!
这句话几乎完美地体现了母亲作为关系中权力上级的理所当然和盛气凌人。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叫《女人的碎片》而不是叫《母亲的碎片》的原因。
孩子的夭折,让这个处境原本还算稳定的女人被卷入了各种关系的漩涡中心。
她错愕,也惊觉,自己在处理悲伤的方式上竟然都无法做到自主。
而当她在法庭上选择相信助产士,放弃诉讼时。
实际上也是她真正拼凑起这堆女人碎片的时候。
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更是她自己。
是的,最后玛莎还是去了法庭。
在与母亲发生了这么一场不亚于精神强奸的对话之后,她知道自己避无可避。
我不太懂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应该做到什么样。
但从影片传达的信息来看,助产士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
只是如果非要抠各种细节的话,怎么样也是可以找出些过失来的。
但站在庭上为孩子的死找锅甩锅,让玛莎感觉到很不舒服。
休庭的时候,玛莎抽空去打印了分娩时丈夫拍下的照片。
照片上,她抱着婴儿,满脸幸福。
还记得前文说过的,要记住的那两点吗?
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编剧为什么要做到这么残忍,让孩子出生后马上死掉。
到这里我才发现,导演或许是无心或许是有意。
但我们跟玛莎一样,几乎忘却了前面经历了极为漫长痛苦的分娩后,见到孩子的那份喜悦与感动。
而在看到照片的时候,玛莎才意识到, 孩子的出生不是为了让她去伤痛。
更不是为了让她像现在这样,在法庭上去将自己的痛苦强加在无罪之人身上。
而是为了让她学会如何去爱人。
孩子在电影开头便夭折,但她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玛莎。
不仅仅是悲伤和痛苦,也是爱与希望。
玛莎只是忘了。
影片结尾,数年已过。
玛莎已经开始新生活,有了新的女儿。
她的房子前面,有一棵结满果实的苹果树亭亭而立。
当初孩子夭折后,她爱上了吃苹果。
因为觉得苹果的香味很像当时她抱着孩子闻到的味道。
后来,玛莎学着给苹果籽催芽。
结尾的这棵树,大概就是玛莎当年催芽成功的其中一棵。
它当然不止是一棵苹果树而已。
在玛莎心中,它或许就是那个夭折的孩子。
它会陪伴玛莎继续度过余下的每一个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