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六)论复杂→美:诗 (代 艺术哲学)3_风闻
王母娘娘-2021-01-20 08:32
文字为基础:向形象、情感发展→诗、词……向理性、抽象发展→理、论
琴↗棋:感性↗理性……画↗书:形象↗抽象……
书↘诗↘词:抽象↘感性形象(情感表述)
书→理→论:抽象↗具体形象(思想表述)→具象(点~线~面~体)
棋:仅指围棋(黑白子)。围棋比文字抽象度更高,艺术实践形式:单人研究(类书画琴),两人博弈(标准围棋艺术实践形式),还有群体研究。下围棋既有战略(布局),亦有精妙得失计算(中盘),还有精确计量(收官),文明社会各类典型事项,个人心理、人际关系,围棋艺术实践都有真实模拟。书画琴,都是具体某方面、不同层次,只有围棋艺术实践&修炼,真实模拟自然&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再+人群先天禀赋适合围棋者,四大经典艺术最低(2.5%∕中国人)→人类最高经典艺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围棋艺术修养入上乘境界(≈教授级专家),碰到抽象文字:先理后论,达对复杂事物有效抽象认知后,典型与众不同智慧能力表现:图表化!
实际上,这篇(代 艺术哲学)→智力类型关系列表&内演关系图,就是创新哲学理论认识积累够多后,以表述形式嬗变方式,实现认识质变飞跃实例!
著者自己,无论关系列表&内演关系图,都是先连日停滞、晚上睡不好,“难为”到足够程度后,某日早醒、躺床上顿悟后写出。原因:创新理论认识积累到对客观问题,现象全覆盖后,相关认知在右脑潜意识中相互作用,貌似连日停滞没得写,实质正相反:太多复杂相互作用关系此起彼伏、纷至沓来,且不同认识各有一定道理。不得不“时不时发呆”,直到酝酿出:新大道理,将多个小道理按合乎内在逻辑↓罩住。
当一堆抽象认识,“搭积木”式组成具有优美、良好、有序统一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抽象认识,作为组成部分相互关系明晰:文字从属图表解读、阐述……
著者个人艺术实践经验,人类经典艺术中只有围棋:布局、中盘,复杂(很多棋子)棋局→一眼把握盘面明快程度,当前最佳(结果唯一)招法为何?生活中似乎很神秘、难得:直觉……还有所谓“棋形”,通过对高度抽象多见围棋现象,具体形态及相互关系认知优劣得失……围棋艺术修养入上乘境界,常人看神奇、神秘,直觉顿悟能力:围棋艺术实践中相对常见!网络直播围棋大赛中曾多次遭遇,如:绝顶职业高手对弈,下到复杂中盘局面,某某人脱口而出(对弈软件打字到观战大厅)→XX,时不时被群嘲(从不回应:不懂就是不懂),随后实战的确这招,原因:直觉顿悟。有此类能力者,围棋艺术修养入上乘境界!
就著者个人研究:复杂围棋对弈过程中局面敏锐直觉能力,主要靠积累大量围棋局面&计算,再通过左右脑协同,主要是右脑并行处理,使复杂局面难以计数可能性,最终被多约束条件,筛选到只剩唯一:围棋艺术实践,顿悟直觉招法由此产生……还有围棋中常见:各种棋形(典型好、典型差),本质都是对经验主导艺术实践,各种得失:可视(肉眼直观)高效Or低效现象,经验规律总结。
从上面四大经典艺术内演关系图可知,文字(形式美→书法):纵向感性、形象&情感表述发展→诗∕词而趋向绘画;横向理性、思想化发展→理∕论。汉字艺术因能有机关联人类经典艺术75%,个人更愿称:
书法(单字高效表现形式)→经典艺术基石
围棋(理性思维高效形式)→人类最高艺术
抽象认识,只发展到点、线→理(高效文字表述),貌似能搞定诗。当抽象思维、理性认识发展到面、体,只有图表及文字从属解读→有效表述复杂理性认知!
个人学术经验:很多理论之所以水平差,发展到一定后停滞,直接原因:缺乏匹配高效认识表述形式。似乎只有围棋艺术达上乘境界,才能靠经典艺术修养做基础、方法,形成有效持续深化复杂理性认识能力(仅供参考)。
现实生活中,围棋艺术实践入上乘境界者(≈教授级专家),大都把这本事当谋生手艺(教人下棋Or博彩)。某某人较另类,只对围棋艺术及其历史文化发展(古今中外)兴趣浓厚,从未想过以此获利……原因很简单:
对某些先天智力禀赋非常好之人而言,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不为考试读书、不为资格学习,学得多种技艺、学识,原因只一个:有趣、好玩儿!
个人经验,对自行将人类最高艺术学到上乘境界者,还能有巨大吸引力研究事项:
一、高难度前沿、热点、难点问题(现实复杂文明现象);
二、全面发展(智力类型)→补短板,锻造无结构缺陷智慧能力!
其中:迎难上、越有挑战越向前→个人自觉。但智慧能力全面发展是不知不觉,某些能力“无心插柳”,莫名其妙自行来。到一定水平后反省、回顾,发现此类事源于经典艺术修养入上乘境界后,因个人努力研究,自发关联延展,且上乘最高艺术审美修养,似有某种“万能钥匙”作用,到那儿都好使(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个人感悟
所谓“最高经典艺术上乘境界”→第10名现象。进入前十→上乘境界(高手),第10名=高手内垫底=不极端,留有触类旁通余力。一旦机缘巧合,“万能钥匙作用”起效,不知不觉→本事上身!(个人理解:第10名现象,另类中庸之道)
从个人学术研究进程看:很早触及形象,但和主观情感相反→基于逻辑思维、客观理性高度发展,继发出可直观形象性:理性具象!
理性,面对现实(感性)→抽象!对复杂(丰富内涵)现象问题,抽象认识达现象全覆盖后,将相互离散(认知过程散发)点、线抽象认识,简单↗复杂、抽象↗具体,搭积木式拼装(抽象认识)具体化过程,发展到有直观形象性,艺术分类层次:客观理性棋&主观形象画之间,产生出现象表面貌似类同认知形式。虽然实际上,形象思维只有表象、整体直观&情感感受,理性具体认识从形式&内涵(要素及相互作用),统统明白通透,具(体形)象思维本质→理性思维(简单↗复杂)具体化。
正常逻辑状态下,从现实生活&既有学识学习出发,经独立自主研究,达时代理性逻辑思维能力顶尖者,写理成论→水到渠成,但确不会写诗!!!
因为修炼成哲学家,客观理性抽象思维能力反复淬炼过程,学识&艺术修养,全靠祛形象而更彻底抽象化(甚至分层抽象)。即便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强,能将点、线抽象认识,装配成有形象性复杂具体认识,有形象性≠感性(曾见有哲学论述,误将辩证思维具体化→形象性=形象思维)!当然也就不可能将超高文字表述能力→诗词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先贤依靠文言,先发展形上(易经∕方法论),再发展形中(论语、中庸、道德经等)具体化应用,再由不同时代性解读,使文言∕汉字抽象思维,对人生、社会认知具体性持续+高+厚(传承&发展)……
古代教育,完成识字后,从文言(书面语)经典背诵始,慢慢+各种(时代性)解读。大多数受教育者平庸(正态分布);少数人头脑复杂、抽象思维发达→学者,传承发展形上&本时代形中;另类少数人,智力类型偏感性形象,学经典文言,形成很高文字表述能力后,发展出情感感受艺术审美表现形式→诗词(四言~四六~五言~七言~长短句)。
当工业文明:外→内,将中华农耕文明核心载体→文言,从正规普及教育中事实驱逐,现代汉字不仅形式简化(繁体字→中华文字上一版简体字),现代中文教育丧失文言∕汉字高效抽象表述能力。科学思维(数理化∕精确定量)独大,使现代中国人高端理论思维能力整体严重削弱(中医医学理论衰落内因),同步丧失经典诗词能力!
著者智力禀赋,对感性&形象很不擅长。小学上绘画课就烦!这些年下来,只知中西绘画:散点透视&焦点透视。音乐?真心就好听一种体验,还听过一耳朵:中国音乐是很多种旋律,西方音乐是某一种旋律(得到充分挖掘)……
有一点很明确:琴棋书画,1949年以来,围棋发展巨大!不是学西方科学,是学倭国(废座子),进入2010年代,中国围棋实战水平,高度&厚度(人才品质、数量)已全面占优。关键:四大经典艺术中,围棋代表思维理性∕抽象度最高水平!
现代中国人,汉字抽象高效表述能力严重衰退,隐性在理∕论,显性在诗∕词。
唯独汉字艺术审美形式→书法,没有消极影响!因为书法,到唐代已炉火纯青。宋代定型现代印刷(宋)体,是对成熟书法艺术,↓优化定型(归纳个性化书法艺术审美共性)后标准化字体。说白了,汉字书法艺术,宋以后虽有多样化个性表现,但绝对艺术水平并无更高表现!较低生产力水平,就能发展到成熟、完善水平,因而能连续传承书法艺术→中华经典文化艺术基础(入门),而非最高!
中国现代化生产力大发展,因而获得巨大发展经典艺术,围棋是典型。这一现象印证:围棋艺术内涵丰富、复杂度高,因而经济、技术大发展,能促进围棋获得巨大艺术实践水平提升!即便近年AI技术,靠创新模式,成功模拟围棋艺术达所谓15段(最高理论行棋效率)水平,实则仅限于:围棋无限可能变化中,可穷举(繁琐)部分。对围棋艺术实践,自古就以奇特形式出现、积累,众多高复杂度“珍珑”(经典复杂死活)现象,AI围棋由于实在搞不拢,干脆回避。极力误导公众→AI“已战胜围棋”(哄抬股价)……但恰恰此类自古存在,随围棋艺术实践,持续积累发展特殊围棋现象,当一般围棋现象技术解决(理论缺位),已能大力推动现实顶尖技术进步……复杂度显著高(不见顶),特殊围棋现象持续深入研究,其潜在技术进步价值潜力→难以估量!
围棋→人类最高经典艺术……
无论艺术修养&个人学识偏好,白话语文培养不出高效汉字抽象表述能力,但也不会绝对木。且不说水平是否比唐诗宋词大家高,关键:学哲学一类有成者,不会有书画∕诗词所需:必要弥散式情感感受,可能是主要问题!
说白了,白话文这样不利语文环境下,还能用不同方式(非典型),修炼出足够高效率汉字表述能力者,比之古代最大不同:抽象思维更发达,更彻底祛形象。个人实践经验,无论歌曲、诗词,最高水平、最有艺术感染力,恰恰是汇聚各种外部客观现象情感感受,脱离直接引发感受外部环境,从汇聚不同主观感受出发,“拼配”感受出诗词(歌词),引发情感感受外部客观因素,只有某种间接存在,诗词现象由纯主观感受个性化“自由”拼配。此类主观性诗词情感表述,典型上乘境界诗词艺术现象,产生前提(必要条件):足够多、积累性背景化弥散情感感受……经典老歌《一程山水一程歌》(199X)
所谓弥散背景,指直接触动情感感受因素,被抽象化表述而终成诗词高效情感感受,靠拼接不同场景高效文字表述整体成形。既要求足够高效文字表述感性,还要求持续、坚韧(弥散性)情感积累。从个体人思想发展,抽象Or感性,具有鲜明矛盾对立性。一般而言,达上述上乘效果,经验艺术领域需长期积累,再由偶发因素激活而类乐之华彩……更难得:
哲学理性思维主导者也有类似场景化体验,且绝对水平更高文字表述能力,竟能用到情感感受主观化拼配合成诗词?!可能更多是特殊机缘偶发……
对著者本人,具体源出:父丧&母丧……
个人学术研究,不惑后入上乘境界(哲学形上方法论),但既往多年性情毫无改观(至今仍如此),即便父母一再闹别扭,懒散依旧:埋头大自在(研究),万事少挂怀……但父亲去世后,趋向、节奏&行为模式迅速转变:
首先,一改此前居家“宅男”模式,逐步养成定期外出集中活动,几年间,大量游历本地诸多名胜、博物馆,实际为重回社会积累现象多样性。
第二、为纪录外出活动过程买平板(生平第一次用安卓),走到那、拍到那(纯纪录外出过程),几年下来,无任何预设目的,不知不觉“入画”……
回看电脑中外出过程纪录照片写游记,开始感想、后分析、再点评、论述……一直在“理”→“论”这一层次。回看历年累积数万照片,不知不觉:大量输入、自然习得,高效抽象思维做底,为客观反映、能容纳更多拍照内容,+更迭安卓设备使拍照性能持续提高,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向艺术摄影演进。类似2013年春分,多年仅见绝世美景,极高强度客观环境刺激信息量,个人努努力才有《春分·晨雪》→实证当时个人文字高效表述能力足以成诗。但情感“刺激源”罕见,只得偶发,证明哲学理性写诗可行+特例(门坎高)。高度抽象导致缺乏可持续情感感受,直到:
母亲突发脑卒中去世,原计划“报废”、节奏重组再造(文集I),守孝期勉力推进(无把握),“多愁善感”(相对)持续酝酿……学术研究进退,重大理论突破↗升华!祖屋老房,生活场景、细节,随孝期递延,弥散式隐性逐步积累……2018年早春~清明,时令、节气&祭扫外出活动,使早已潜在高度抽象高效表述能力,经此前“摄影”如画积累,开始升华化诗(影画↗诗书:情感抽象):
明前·春梅20180330
北国春回花开早,
晨光依稀古城辉。
老墙新芽绽春蕊,
溢远清香朵朵梅。
清明·花溪(2018~2019)
春风抚柳落英纷,
绿水清漾花满春。
海棠花艳春三月,
花溪粉黛满季春。
颐园·知春2020春
燕山何处寄畅情,
无边风月入昆明。
春华轻抚风平暖,
西山叠翠媚丹青。
三年三诗,其中:前一首半2018年(清明前后)……1.5~2首2019年开春……第3首2020年春季赏花将结束时。
从哲学理性出发,日常写作有很多似诗实理,持续深化(内涵)发展:理↗论!包括这篇为“诗”所写专论→理论“(代 艺术哲学)”
相比本文其他部分,守孝三年春季所写三首诗→真实反映情感感受。但哲学家即便写诗,事后回看(形式∕内涵)演变→理∕论!这说明哲学家写词太难,以致公认古代名词,直接给抽象成诗(提升文字表述)→现代哲学真面目(效率无极限):
别废话、少啰嗦,无损压缩现真知(形诗词、实理论)
哲学理性追求→效率、真知灼见,不经意艺术审美显现→妙手偶得、文章天成
诗作·解读
《明前·春梅》
北国春回花开早,晨光依稀古城辉。
老墙新芽绽春蕊,溢远清香朵朵梅。
明前:时间→明前茶采摘……空间→遗址公园(明代城墙前)→春梅
最后一句:溢远清香朵朵梅……写诗过程第一句!当时场景:西→东,走过一个城墙马面,清香扑面,再见木道穿行(其他都环绕)入一片盛开梅花树林,促然遭遇明前繁茂春梅盛景,由此顿悟诗作最后一句……
哲学家文字表述能力更强≠能写诗。直到游览结束,并无更多诗作感想。但有感觉,知道能成诗(实质是当时情感状态需抒发)。因而已走到东南角楼后,破例东→西,快速反向回穿一遍赏梅景区,正是回溯过程中补拍,事后整理记录游览过程照片(写游记),反复品味才写成第三句,再由回顾赏花全过程,补齐、完成诗作。
有文学作品:将多少万人打仗,表述为统帅个人间擂台争强赌斗定胜负?
写诗,反复推敲虽广为人知,但文学媚俗,永远只会表述为:瞬间=永恒。以此赞颂诗篇特别优美+不用费脑子、轻松搞定!
无论打仗、作诗,媚俗表述→看人挑担笑弯腰,自己挑担(你懂的)……
分析、解读诗作,即便作者本人,比之写诗→别有难为!因为,解读要求将↑发散性直觉思维认识成果,先↓拆解、再重组(结果产生过程拆白)!这对传统经验(感性形象)主导写诗,基本没可能。但对哲学理性主导写作→必然、必须!能否拆白(程度勿论),现代哲学理性主导诗理&传统诗词根本区别:清楚是什么,明白为什么?!
《明前·春梅》,全诗严格遵循中华传统(绘画)散点透视布局,是对某时间、某地点、某过程事件~艺术华彩:全过程审美重述。
一、客观反应∕被动响应,外→内,主观情感感受;
二、诗作发生、发展过程:4→3 + 1→2。前两句序时叙事,后两句情景(艺术审美感受)
三、全诗遵循赏梅过程时序:先感受北国春回……摸黑赶早去明城墙遗址公园赏梅,西北→东南:过程中感受当天古都晨光……赏梅过程中,老墙新芽在前(拍照、写诗较晚),最后一句是赏梅过程中,空间位置&行走过程最后出现(艺术华彩)
《明前·春梅》,先从宏大时空背景~自身(当日),最后写眼前(艺术审美华彩)。个人感受,偏客观表述,对于写诗比较Low→有物无人(都是被动反应)!难免意犹未尽(艺术审美主体未出场)……
清明祭扫父母后几天,去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棠花溪。徜徉于花海(5000多株多品种海棠)间,不经意转身:春风拂面、绿柳轻扬,花瓣纷纷坠落→过街桥洞小月河,海棠铺就片片春(写作回想),生发繁茂飞舞,凋零成片荡漾(同框),悸动清明思绪:
春风抚柳落英纷 绿水清漾花满春
随即“卡壳”……现在写作回看,旁观、时点静态、被动反应,不可持续!
此后~2019年,几次再去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城墙仅1公里多,元城墙夯土遗址≈10公里且多相伴河道),走遍全程找感觉。拼凑成诗没意义!最终从多次游历过程客观记录照片回看对比,慢慢找到感觉(分散迭代),最终成诗~2019年初春。
吸取2018年教训(花期略晚),2019年特意赶大早祭扫父母,回程途中转弯儿,正午时分再到海棠花溪,繁花炽盛……一路走、一路拍(人太多)!
最终确定诗作配图照片,纯粹是看有人取景,感觉不错,跟风拍了几张,回来检视、回看过程记录照片,对该场景感觉特好,诗情画意两相和,遂成诗画……
《清明·花溪》
春风抚柳落英纷,绿水清漾花满春。(2018年4月)
海棠花艳春三月,花溪粉黛满季春。(2019年清明)
前两句写实(静态空间)场景,后两句写时间&空间→动静合一
季春是全诗关键!伯、仲、季(三),季春→三春,具体指(匹配照片):海棠花→含苞、盛开、凋零,三时态同框。时间(动态)过程浓缩于:静态场景。
用静态成功表现动态,使内涵更丰富动态演变过程,浓缩入静态时点场景,无论摄影&诗作表述,因内涵丰富而表述效率极高,艺术审美品质↗
2018年,从静态场景出,前推时空场景匹配表现,动态↘静态(最∕绝)
2019年,从静态场景始,延展动态场景貌入静态,静态↗动态(余韵)……
整体偏感性、被动客观反应艺术审美场景模式诗作,大体已完备表现。尤其诗画相合这种新能力,使2020年春季赏花,摄影、构图能力飞↗,此前偏客观、被动反应模式,无论摄影&诗作,不知不觉被超越……赏花季结束,过程诗句众多,上心者寥寥(见附录)……
此类现象典型反应:
一、哲学理性思维,不会对已达诗作模式有任何流连(尤其静态被动反应);
二、无论摄影&诗作,大量输入、自然习得→唯一实践模式
虽然拍出满意(PC背景)照片越来越多,但可预估未来,个人摄影首要目标:客观纪录行程场景,类影像日记。艺术审美照片模式始终唯一:直觉(类围棋一瞥千步),即便拍摄效果很好照片,从未花费时间琢磨。作诗也一样,赏花场景过程中,偶有所感诗句多了,但最终能写下来,筛选标准唯一:想完忘后→再想起!
所有只想到过一次诗句,统统遗忘≈没想过!结果如此前所述,当2018~2019,静态、被动反应诗作,动态→静态(封闭)&静态→动态(开放)……此后“能再想起”诗句,往往都是满意摄影画面配诗(诗画合)!再从此类诗句,提炼某些艺术审美心得,等相关素材“抽象↗具象”→因缘聚会赋新诗:
《颐园·知春》
燕山何处寄畅情,无边风月入昆明。
春华轻抚风平暖,西山叠翠媚丹青。
知春亭,颐和园东堤,经典园林著名赏景地。
2020年春,两次去颐和园西堤赏桃花(知春亭在东堤),颐园春景很美,但找不到华彩诗韵,后两句是从其他公园赏春感受提炼而出。
《知春》和18年、19年春景诗根本区别:2020年春季赏花过程,综合性场景,抽取(按自身艺术审美偏好)若干审美片段,再想象(写诗前未到实地)复合相关诗句场景→成诗。说白了,静态客观被动反应↗主观拼配再造……
只有对静态场景理解、认知更深刻,能将不同场景艺术审美感受,予以分解、要素化,再按自身艺术审美偏好,对不同审美要素自主场景拼配,现实不同程度、非写实艺术审美主观场景,主动性、内→外,艺术审美重塑、再造表述。
前两句:从乾隆清漪园赏景诗(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改写。
乾隆原诗:最…无双、属→静态、断语。改“寄”…无边、入,静↗动,燕山何处寄畅情,无边风月入昆明。匹配宏大背景↘入眼前近景,诗句表述方式符合表述内容演进。
春华轻抚风平暖→从前两句外在,转回自身赏景综合感受→春风暖、春花(香)等等,实为借景拼配,诗句源出:玉渊潭春赏早樱。
西山叠翠:上一句横向(南~北),西山叠翠(西~东),知春亭远望:静宜园(香山∕远景)~静明园(玉泉山∕中景)~颐和园(万寿山∕近景)同框共现
媚 丹 青:审美拼配,更早有照片→虚(春花)前景、实后景(绿地、绿树环绕+中间突出大远景),午后侧照光影,穿配景绿树衍生变幻(照片感受尤甚)→媚丹青
《知春》全诗:前两句布局客观、外在宏大远景(燕山山脉)~近景(昆明湖)……后两句主观,从自身场景(南~北)+(西~东)远中近三山经典园林同框,抒发主观审美感受。类似经典唐诗空间布局:云想衣裳花想容(纵向),春风抚栏露华浓(横向)
夸张&创造
当艺术审美,出自主体主观感受拼配→(为结果更美∕有序化程度更高)艺术夸张在所难免!
由此形成:客观对象&艺术审美形式间落差。当落差过大,艺术想象(内↗外)夸张会继发:弥合主客观落差需要→艺术审美创作,由此跨越想象,落入人间!迄今诸多传世经典园林景观构思、创作,源出此类艺术夸张审美,被动感受→主动拼配(艺术夸张)→自然不美人自为(人造自然→使夸张美好臆想梦化现实)……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生产力(物质文明)大发展、技术大进步现代,搞不出传世经典新园林。因为基础(艺术审美入门)→汉字高效表述能力,全垮了!
外在客观、被动艺术审美感受,诗词层次有效表述都木,艺术夸张无源,何来超越既有经典,更美好、更丰富内涵、更高有序化艺术夸张?!
诸多大手笔建设投入,堆出成片肤浅、平庸现代园林!
现代中国人,全盘西化+白话语文 →思维浅薄成相片!
解读总结
个人经验:艺术创造,是从被动客观反应,积累艺术审美素材后,再达个性化理解,随后主动塑造不同艺术审美素材(排列组合)→实现艺术再创造……
踏入主动性创造境界后,客观反应水平会个性化、倾向性,水涨船高。但往往只在体现主观能动性(创新性)艺术审美,才会真产生创作动力。
个人感悟:解读,比写诗麻烦太多!
写诗→解决有无问题(是什么)→绝对高度
解读→拆白结构(静态)关系。若内涵丰富,还要解析节奏、韵律等形上(非直观)无形关系。主观感受主导→诠释拼配源流,乃至发生、发展(动态演变)……
个人经验:写诗没解读这么“累”,因为行Or不行,主要靠潜意识思考!说白了,能写出诗、解读所诠释内容,肯定是先想到过。注意:创作性“想到”,往往是“悟”、“感到”、“觉得”→右脑潜意识(水面下)思考主导。左脑显意识,蹲在复杂庞大右脑思考内容出口,以单向、线性方式:得到大规模并行思考具体结论!
由此明确:先右脑潜意识并行思考(参见:论复杂→美),再左脑意识到具体结果→艺术审美表述物化(无形↗有形)。解读实质→拆白潜意识主导思维过程复杂内涵。
需要明确:一种常见误会,以为优秀(尤其创意)艺术审美创造,是解读(拆白)内容先置、再决定出艺术创造→典型误会&真实假象!
解读∕为什么?显意识、线性思维。解读麻烦源于艺术审美发生场景←→结果(两相对照),剥丝抽茧、慢慢将笼统右脑并行(多因素相互作用)思考过程具体内容→逐步拆白!
不是谁都能解读?从迄今艺术创作史看,作者大都不灵!解读艺术创作,更多是旁观、他人专业活计。虽然众所周知→创作者自己能解读最好!
艺术创作模式:顿悟(智慧高)&苦吟(勤勉)两大类。能实现卓越艺术创作者,本质都是潜意识思考高手,顿悟Or苦吟?性格、气质不同所决定思维方式差异。
只会苦吟、没有潜意识并行思考能力?只会杯具……无论围棋Or诗词,高端艺术创作顿悟,都是靠外在感悟&内在积累,形成个性化协同共振,很短时间、右脑潜意识大规模并行思考复杂庞大内容,经碰撞后得出唯一性认识。单纯后天左脑显意识思考,因为线性单通道,同时信息处理量比右脑少太多!且思考更多内容,拉长思维时间过程,无法避免前言不搭后语,无法实现够多丰富内涵相互作用决定,高复杂度认知!
解读为什么?极为重要、必要!后来者超越前贤,主要靠时代性解读既有、曾经,使诸多丰富内涵,通过左脑显意识、为什么(有限描述),进入右脑沉淀下来,转为个人文化素养底蕴。当此类积累达一定规模,经个体人反复思考、优化,达较高有序化程度。一旦碰到外来影响因素,和个体人右脑中持续优化知识结构形成共振,很短时间(有时需间隔思考),右脑并行思维使丰富内涵艺术创造,得以线性化具体结果,唯一性反应到左脑显意识,艺术创造力由此落停(多外↘ 内 ↗ 一外)!
不仅艺术,具有丰富内涵人脑智慧能力养成、具体应用,越高级(内涵更丰富、有序化程度更高)→认知结果表述效率要求更高,实现过程非线性→益甚!
面对丰富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对象,以恰当创新形式,将更丰富内涵融入艺术审美创作,决定艺术创作品质、艺术审美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