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任背书到带销量,代言人的作用跑偏了?_风闻
Jessie没有卡-娱乐圈观察者2021-01-22 18:02
在代言人郑爽一系列的闹剧之后,尝过股价下跌之苦的Prada集团,在19号宣布结束与郑爽的合作关系。
Prada的眼泪终于可以不再Prada Prada地掉了。
之前Prada靠着与顶流爱豆蔡徐坤的合作,挽回了一些销量,这次却又陷入了泥潭。
在这次事件中,Prada到底是不是躺枪?
品牌与代言人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代言人翻车,品牌是否真的无辜?
首先,和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品牌代言人。
市场营销学中讲的品牌代言人,分为高可信度性代言人和低可信度性代言人。高可信度性代言人指的是具有一定公信力、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们能够以极强的说服力与号召力来传播品牌的价值内涵,为自己代言的品牌做信任背书。我们常说的明星代言就属于这个类型。
对品牌来说,选择代言人时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符合品牌定位的代言人,可能出现的风险,风险出现后的挽救措施。
因此,为了提升知名度,品牌通常会选择知名度高且不容易翻车的艺人。
唐国强和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强强联合”,留下来“挖掘机学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的广告金句。
利郎男装与陈道明合作,打出“简约·而不简单”的标语,让利郎快速提高知名度。
这些代言人往往是业务水平较好的演员。他们知名度高,演技好,观众自然愿意相信ta所代言的品牌。
于是,蓝翔、利郎这样名字几乎和代言人们绑在了一起。
但是,近几年来,品牌和代言人似乎正在逐渐解绑。
“流量”当前,品牌考虑的不再是明星与品牌在定位上是否一致,而是明星的粉丝能否心甘情愿上交智商税。
商家挑选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红人,拍几组拿着产品的照片,然后快速变现,粉丝也乐意买账。
于是,越来越多的快消品牌开始年抛甚至季抛代言人,粉丝的韭菜也割了一茬又一茬。
以肯德基为例,20年5月宣布王一博成为品牌代言人,但之前的三年,肯德基就换过包括鹿晗、黄子韬、王源、薛之谦在内的7位代言人,个个都是当时的顶流。在《镇魂》爆红的时候,肯德基还加入了推广大使朱一龙和甜品站站长白宇。简而言之,就是谁红请谁。品牌价值什么的都不重要,有销量就行。
化妆品行业换代言人的频率,可以说是全行业第一名。
因为面向的消费群体和男明星的粉丝群体高度契合,加上大部分化妆品价格低回购率高,男明星代言化妆品似乎成了趋势。
赵薇就曾在《演员请就位》中发出质疑:“我那天看到那些广告,所有女性的化妆品,护肤品,睫毛膏,粉底,全是小男生在代言,我说,姑娘们都去哪儿了?”
一旦某家品牌官宣一位艺人作为代言人,粉丝会立刻以“为哥哥冲销量”的口号开始购买某个产品,向品牌印证自家的购买力。品牌也会设置门槛,要求粉丝购买达到一定数额,再解锁福利。
然而,这些代言对品牌形象并没有有任何提升,甚至男性代言人都不用亲自使用产品。将产品拿在手边拍拍照,参加一些简单的站台活动,粉丝就能快速下单并晒出截图力挺偶像。
男明星仿佛一个华丽而简单的展示架,“带销量"成了唯一目的。
短期来看,“哥哥们”获得品牌认可,品牌得到直接的销量利润,看起来是件双赢的事。
可这样的代言,对品牌和明星而言,有长期的好处吗?恐怕没有。
或许在粉丝眼中,这是对爱豆商业价值的证明,但这样的肤浅的合作,对品牌自身价值而言,毫无意义。毕竟没有一位明星爱豆的业务能力,能给品牌带来价值增长。
除了代言人的质量下降,数量似乎也是批销的。
海外品牌的中国区市场部,想出了新的割韭菜方式。由于选择品牌代言人的成本较高,他们发明了“大使”这个title。除了高级一点的“品牌大使”,各个产品支线还有各种名字复杂的“大使”。
根据网友统计,Dior迪奥就曾在同一时间内拥有16位品牌大使。从男演员到女爱豆,迪奥似乎想要触及整个消费群体。但作为全球六大蓝血品牌之一的迪奥,批发“大使”这种行为无疑是在自降身价。
也许是现在代言人翻车的概率越来越高,品牌需要寻找方式来降低风险。可能只要代言人换得快,损失就追不上他们。
但从长远来看,代言人的作用,真的不应该只是“带销量”这么简单。
就在我一边写稿一边冲浪的时候,刷到了一个关于蒙牛和肖战的新闻。
不知道肖战粉丝为自家哥哥冲销量而购买的牛奶,能不能弥补这消失的1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