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集团招聘的三大顽疾_风闻
创新经济随笔-多元微观,创新思考。2021-01-22 15:37
(嘉品智库原创)
(本文为西南某市重点投资集团核心竞争力创新课题的内容节选)
大型企业在招聘工作中出现问题顽疾的关键原因,在于企业的主力管理者心态变化:认为自己企业大了、实力强了,不会再面临很大的震荡和波动了,于是事业进取心弱化,逐步放弃了以前那种求贤若渴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且一度还认为自己的管理进入全面的科学化、规制化,什么事情都讲究大而全、稳而妥,所以,在人事管理上也不太重视,自认为有一层一层的科陈式管理部门,来代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足够了,殊不知企业在人才引进和管理上的很多问题,就发生在这个人力资源招聘上。
1、人力资源管理往往盲目照搬行业工资惯例,忽视“人才市场非对称竞争、企业平台与价值实力需对等、建立突出人才吸引力”等动态化管理因素。
一些大型集团喜欢拿着一套固化的工资标准出牌,导致招聘岗位的标示工资偏低,让企业在人力资源供给市场上,其品牌看点和吸引力弱化。
这里的“人才市场非对称竞争”,主要是指参与竞争的企业基于人才的重要性、技术的必要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以高出市场平均工资的价格,对人才资源的强烈争夺手段,也就是说在岗位薪酬的设定上,以超出行业的中上水平,作为标杆,来吸引全社会的人才。这一观点很注重人力资源梯队的储备和建设,认为大型集团类企业,对那种“见棋打棋”式的所谓“因岗聘人”的原则(“因岗聘人”原则更适用于经济高增长时代),应谨慎采用。
“企业平台与价值实力需对等”,说直接一点也就是什么样级别的企业、设置了什么样级别的岗位,就应该给出相应的工作适应性和权限,而不是说起来高大上,招聘进去之后,做的工作,处处受限,处处设置障碍。
“建立突出人才吸引力”,主要是指应打破相关的岗位标准自我设限(学历、资历、年龄等等),对实有才干之人才,不拘一格,破格录取。(如果按照相关企业的标准,当年解决计算机对中国汉字问题的那位知名的创新者,那在很多现在看起来高大上单位,永远都不会找到工作,其成功,还是在于少数领导的慧眼识珠。)
2、人力资源部门在面试侯选人的选择这一关上,标准含混、能力亟待提升。
当代的企业面试,一般是先从相关招聘网络上,选择个人简历,以决定是否面试的机会。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再进行简历选择时,去一种开放、包容和学习的心态,而且要求相关拥有选择权的人员,必须要拥有比较宽泛的、能充分认知各种专业水平的辨识能力基础。
可惜,不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都做不到这一点,生搬硬套专业化的词汇概念,忽视“美地奇效应”所形成综合型人才的发现规则,导致与企业本该拥有的复合型人才失之交臂。(例如重庆某个研究区块链的企业,最先且最应该招聘的人,是那些研究区块链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场景的市场研究、企划者,但却顽固的只招了一大帮高精尖理工男。理工男不是不该招,而是要看企业发展战略、发展阶段对招聘的具体要求,结果到了现在,企业相关产品的工作和生活应用场景一直都没研发出来,且理工男们研发的一些新技术,也成了摆设。)
从事人才初选的部门(人),除了应掌握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外,从更广的格局来看,更应具有三个特质:
(一)应该是一个在专业知识上多元化的组合型人才或部门,除了本专业,还应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信息、范例等,见多识广,所以,将招聘的简历选择工作,视为前台小女生的工作,是最不可取的,应慎之又慎;
(二)应将招聘信息筛选的过程,看作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人,在一起互相进行交流,更有益于经验的拓宽,特别是自身知识和专业视域的拓宽,特别对一些具有交叉专业信息特征的简历,更要深入交流,方能了解对方的水平,不可一叶障目;
(三)对应聘侯选人信息的认知,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在流行所谓背景调查,但大数据表明,原来过往职场的历程,并不能作为人才是否符合当下企业的岗位胜任力、是否尊崇职业道德的背书。多数时侯,企业选人、择人、管人,还需关注当下的现实,将“翻旧帐、念老经”来作为选人、择人、管人的参考,往往会形成误导作用。
3、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聚集上,很多地方受到西方管理理念的影响(包括前苏联的管理理念),缺乏管理的中国化传承和创新(中庸、平衡)。
首先,就是所谓的学历的“985、211大学”化,也就是企业引进人才时,非知名的全国一线大学、名校毕业的学生不招,非一线大学名校的毕业生不要。不是说985、211大学出来的人才不易应用,但作为一个正常运营的企业、作为一个有正常管理思维和管理能力的企业,非985、211不待见,就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学历崇拜。
中国古代至今的用人至理名言,叫做“人尽其才,因才配位”,实现科举制度之前的各朝各代,凡有远见的统治者、士族、门阀,并不排斥身份不高,没有所谓符号化身份,但有才识、有能力的庶族、庶者人才,同样,实现科举制度之后的历朝历代,除了重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制身份的举人系之外,仍旧注重采用有才识、有能力的非举人系,所以,才能成就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
而西方学历崇拜是在民国时代突出的一种负面文化传播现象,不看重能力,只看重学历。那好,有的人会说那学历应该是能力的一种表现吧,但以学历考试作为能力主要的验证手段,主要应针对学校学习时期,在社会上工作后,学校阶段的能力测试手段,若再用于个人能力的有效测试,则显得过于狭促。若非要名校毕业生才行,那当年在延安带领中国革命的领袖们,又有多少是高大上的学历呢?
其次,在招聘时,非要讲求一个统招,非统招的也不受待见,这个就是前苏联式的人力管理——所谓体制内的更受重视,但从客观大数据来看,无论是高级别的专技人才(职称者),还是有突出技能的企业人才,是否统招,是其是否拥有才能,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无非就是前苏联的僵化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仍在影响着企业,一些成功的企业,在其中小发展阶段时,不重视这一套,用人不拘一格,企业吸引了各类人才,发展得生龙活虎,反倒是企业做大做强了,成了大型企业后,偏要向学这一套“崇拜体制”的东西,让原来充满活力、百花齐放的人才梯队,变得思维、思想划一、固定,日趋僵化(除了部分高精尖、具有引领性的理工科专业,很多大学教出来的那一套,各个学校基本都差不多的一套的东西)。
依名校学历来取才,是西方资本为了自身的垄断化管理延续,来培养垄断化管理接班人的一套,欧美名校出来的,一般是大资本培训的接班人,而依统招取才,则是迷信原苏联高度的统制化计划经济,通过迷信体制权威管理,带来安全感的那一套。
回过头来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才是最大的现实,资本造成的社会固化虽然存在,但是,社会经济的活力,仍是处于经济最大公益性(社会主义)在主导,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培养以资本垄断延续为目的的接班人,更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综合化的、融入各种创新激活因素的人力资源组合,推动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民族复兴。
同时,当代中国发展所积累的社会管理经验(包括企业管理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让更多的中国人越来越自信,也不需要依赖和迷信那一套“体制内”给人带来的安全感,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经济自信,必然推动企业全面的管理自信。
“唯才是举”、“用人之要,在于统理之机”——中国古代英雄曹操,总结出来的两条经验值得人们学习:“唯才是举”,即用人要不拘一格,破除因各种因素附于人才身上的一切标签、符号、身份、条件等,有才就要用;“用人之要,在于统理之机”,用人,就不要担心人才之前的存在各种情况(包括负面的情况),用人的关键,在于管得了、管得住、管得好、管得力、管得勤、管得准,在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有一整套从灵活化战术管理手段,到体系化战略顶层设计化的体系、方法、理念,否则,在排除极端因素的条件下,品德再好的人才,到了一个劣环境中,也会出现褪变,品德有问题的人才,到了一个优环境中,也会出现积极向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