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部分民营培训机构互联网业务市场发展问题调研(文字版节选)_风闻
创新经济随笔-多元微观,创新思考。2021-01-22 14:35
(嘉品智库原创)
前段时间,对成渝两地部分民营教育培训机构,所开展的互联网培训业务,于市场发展方面的课题调研的节选(文字版),调研结合了之前本智库的相关研究内容,并隐去大部分的商业隐私内容和工具分析过程,仅供参考。
一、基本市场分野
(一)大型培训企业的内部运营格局已逐步生成或走向固化
1、市场上的大型培训机构,在内部需要形成互联网新产品、新业务或新运营项目时,主要会寻找市场上的大型品牌服务提供商,以形成很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之后,再向全国各区域市场进行推广应用。
2、市场上已具备区域或跨区域品牌效应的大型培训教育机构,在现阶段的互联网教育业务,进行重点攻关的主要内容在于要形成绵密型、系统化的核心竞争力壁垒,如师资力量在受教者年龄层级上的全面化、教师专业类型的广谱化、针对不同生源学习水平的差异化教学体系、线上线下相关公开课(含私授课)等教材的序列专利化、互联网半封闭圈教学方法的保密化、师生教学在随时实时互动化等。特别是这个教学互动化,着重强调人工智能算法的先进性,形成一教师“1V多”状态下,最大化的针对学生,形成实时型一对一的“知短处,获专补”人力资源投入最大化的管控效果。
3、从浅层次上,体现出的涉及需用互联网相关专业技术解决的问题,其范畴主要集中于:借助互联网互动或推广渠道,所形成创新的客源拓展方式;借互联网或人工智慧技术,加强对核心教师团队、核心教学产品的持续性质量监管和控制;互联网在线教师、家长、学生常态型互动趣味学习园地等内容上。其主要着眼点,在于运营形式、模式或方法的创新,非以互联网技术类功能延展为依靠的重点。
(二)小中型培训机构的教学互联网化或互联网深化走向不明朗
1、部分小中型培训机构虽然对互联网业务,如在线学习、智能教育等情况有所识知,但缺乏深入认知,认为无非就是搭个平台、多个渠道、多个教学载体,觉得可有可无,所以抱着一种不愿进行产品服务互联网化或“差不多了,就到此为止”的心态,不愿深入进行发展,缺乏与互联网或在线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合作的意愿。
2、部分小中型培训机构因其企业管理成本费用、经营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结构等问题,基本没有针对教育互联网化的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人员支持,纵有关于互联网教育的各种创意、创想,也无法成为现实。
3、部分小中型培训机构的运营管理理念上,显得比较传统或保守,其认为人工智能也好、互联在线也罢,未来几十年内,都不可能取代相关师资和室内封闭化教学形式,所以愿意更相信自身师资力量和室内场景化教育的作用,不愿进行互联网化的尝试。
二、具体相关问题或痛点
1、中小型教育机构较多,小型品牌、初创品牌为主,市场公信力和形象力不足
现阶段市场上的各类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太多,如过江之鲫,且其教学收费水平不低,大有搭行业价格便车之势,导致消费者们更情愿选择更有实力、有品牌美誉的培训机构合作,形成培训机构愈大、市场收益愈强的马太效应。但众多小中型教育培训机构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开发运营资金缺乏等原因,一时间之时,其品牌优势难以形成,所以感觉市场拓展压力较大。
2、受制于是经营面积,无法放大体验周知性
虽培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元化,虽在市场准入方面门槛较低,但多数新创建机构,受制于经营面积的有限性和时间管理问题,无法让更多的消费者(家长和学生),参与其产品、服务展示和授课质量的深入体验。
3、缺乏在线教育或智慧教育的基础性质量判断标准
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的较低,所以大量的机构如雨后春笋涌现,所以导致整个培训教育市场上的企业,基本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特别是在线教育、智慧教育等方面,缺乏一个具有较高公信力、较高普适性的基础性质量判断标准,消费者无法比较谁好谁差。导致优秀机构与劣质机构共存,甚至劣质培训机构,通过急功近利化的价格战营销手段,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逆向选择效应。
4、缺乏对节假日市场运营的经验
市场上多数培训机构,对于寒暑假市场的市场经营规律,缺乏科学、系统的的认识,在具体的经营中,对于气侯条件、假日氛围、环境变化、交通态势等因素,影响其节假期业务发展的问题和应对手段,认知不足,且又在如何借助互联网解决这些问题上,显得过于裹足不前。
5、对学生和老师的教学考勤管理不力,学生收费上管理无序
很多培训机构对于学生是否亲自到现场上课,或在线上课的考勤不力,对于“找替身上课”等问题的发现滞后化,容易引发家长的反感;对老师除公开课之外的私课(面授或在线私授)的考勤不力,从考勤时间管理到老师课中品德管理,皆无法全面掌握。同时,对于学生收费,多数机构还是采用传统会计现场收付形式,只要教学规模发展略大时,面对学生迟到、请假、转班、退课、续课等情况(特别是在线教学,很多是上一次课,收一回费),无法做到实时掌握,经常也现失误。
6、进行跨区域的分校式实体拓展时,本部资源难以分身支持
一些处于中等状态的培训机构,在进行跨区域拓展时,往往采用开办分校式的实体拓展方式,在对外进行拓展时,为了保证新校区或业务区的业务增长有力、服务发展稳定,必须从其本部,分派出相关的专业资源或精兵强将的主导力量,到新区域开展工作。但是,这种对本部资源的分身,对于很多培训机构来说,一但分派出去发展,必影响其本部业务的稳定性,于是很相对本部的相关核心竞争资源,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复制,如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知识体系管理等系统的复制。但其又担心复制后,被其单位内部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抄袭,离开后成为竞争对手。
7、在教学中对“名师”资源依靠过度,但又无法放大名师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对名师辅导作用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为市场上的很多家长和学生,看中的就是所谓的名师,且名师到底是不是真正名师,很容易被家长和学生感知到,同时,随着市场对名师需求量的逐步增大,培训机构却无法放大名师的作用。因为名师的公开课可以复制,可以反复授课、传播,但是,涉及具体针对每个学生的私课,这些名师只能给少部分的学生讲课,其价值功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展现。
8、对于开展在线培训的机构,如何保证授课流畅
一些培训机构在具体的教学中,不管采取哪类运营商的网络,经常都会遇到网络慢等问题,导致实时授课或录像授课的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得不到彻底解决,于是很多培训机构想拥有类似像土豆、优酷或QQ那样,在通信质量不太好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相对通畅的教学条件。
9、对教学互联网化的基础建设情况不了解
一些培训机构有将业务互联网化、在线化的想法,但是基于思想认知、专业方向的问题,对于如何发展互联网教学,特别是在企业的互联网支持基础设备建设,或对外部租用相关基础设备等方面的情况,不能全面了解,加之在这方面相关专业人才的工资成本较高,所以不可能自养团队。
10、对师资来源的质量无法控制
很多培训机构在引入教学师资的时侯,既不能按照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制定的教师从业标准和资格,以及教学课程标准规范,来评价和认定师资人才(按传统学校标准来寻找师资,会发现不但工资太高,且人不容易招),同时,整个行业也缺乏这一类标准。于是,对师资来源的寻找、质量评估,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大企业的标准学不到,自身的标准又搞不清。
11、想追随参与线上培训等业务互联网的大佬
现在的西南地区教育培训市场,特别是在互联网教学市场上,参与业务合作的头部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本着“谨慎进入,稳定发展”的战略,在成渝两地开展业务,希望多借势于本地化的培训机构和企业,以控制风险和成本。同时,一些培训机构也想抓住这种机会,追随这此参与业务互联网化的大佬类企业,形成矩阵化共同发展,但苦于信息不对称和无人脉资源,无法入局。
12、不知如何把控“线上和线下”培训结合的结合度
很多培训机构在参与市场实践当中,发现光是采用线上培训,而不采用接地气的线下培训,以形成有力的样板示范和品牌张力,也会制约市场的影响力延伸,所以,多数均采取了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的合结,以发挥出其教学质量和体验展现的最大优势。但对于这个线上和线下的比例该如何,这些培训机构有所把控不住。在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线上规模做多大,线下规模做多大,其权重比例如何,如何结合形成合力,很多机构没有一个整体思考,半懂半不懂,没有谱。
13、有的培训机构略有实力,想把市场一网打尽,但专业水平不足
面向不同的市场消费群体(幼、少、青、中)进行培训的类型比较多,从幼儿教育、小班教学、K12等1v1或1v多、职业教育、升学或考试等场景,一些想尽量的做大市场,抓住其中的多个主流客群,形成核心利润组合,但又心有余而管理不足,希望在市场的稳定性上得到提升。
14、想形成一个集营销、宣传、客户管理一体的管理平台
部分培训机构因企业管理人员太少,所以想形成集一个营销、宣传、客户管理一体的管理平台,比如,如何快速的通过输入图片文字,迅速生成一个H5宣传微信;如何让一个H5迅速的在不同的微信圈、QQ圈、BBS、B2C平台、SNS空间等社交化互联空间进行频传;如何更快的形成一个官方网站和公众号,以及相关CRM客管系统等,需要一个一体化的运营管理平台。
15、如何抓好对学生学习的监督
很多培训机构反映,除职业培训外,参与在线教育的学生,其在线学习情况,多数都是家长未陪伴在身边的状态,学生耍耍玩玩,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影响学习效率,家长因此会将不满发泄到培训机构身上,并影响客户群稳定。所以,如何通过业务的互联网化,让教授评课、家长同步跟进、学员听课效率数据、学习实时测评、智能老师24小时全天侯在线快答、学生在线集中或分组考试、学生错题库和错题纠正引导功能、学生老师私课状态、学习模块制定等功能,成为培训机构、家长、老师,实时可监督的全系统集成(或部分系统集成),成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和家长间的良性互动连接,也是多数培训机构机构关注的要点。
16、传统地推销售效果差,客户转化率不高
多数培训机构在面对其市场营销时,喜欢采用大规模地推或局部地推手段,但其市场精准性差,客户接触面、点皆不足,导致有效的客户转化率不高,但又不知如何通过互联网化的作用聚集潜在的客户群。
17、即使有客户的聚集,也不懂如何进行客户生态圈的建设
多数培训机构,对于其已经聚拢的准客户群,多数采用销售人员一对一推销的方式,进行销售,不懂得将客户群拉进具有互动交流、消除警惕、达成共识等作用的客户交流生态圈,更不懂得这类互动生态圈的管理和运营,则无法稳定潜在客户,潜在客户转瞬即开溜。
18、不懂用互联网进行客户感知工作
既使聚集了客户,或建立了生态圈,如何借助互联网手段,形成深度的精神和理念的互动活动,缺乏利用互联网相关感知创意活动的经验,更无这种主动意识。
19、无法建立合理的客户接触体系,让客户觉得不安全
很多培训机构不懂得建立一套客户接触体系,特别是借助互联网的形象展示、诚信借鉴、背景公开化等功能,搭建客户接触后信任功能,特别是在客户交费等关键问题上,因为交费时的交费金额较大(动则几千元),同时,需要提供身份证照片或银行卡等,且是培训机构销售人员远程电话交流、办理,经常会出现因为家长不信任,而出现业务失败或跑单现象。
20、缺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功能预警系统
有些培训机构有实力,具备一定人工的大数据收集功能,但是缺乏对这种大数据利用的认知力,特别是对业务的风险变化,缺乏建立一套应对型预警系统的观念。例如,通过大数据预警业务流失率、预警学习质量变化、预警考试变动、预警学习作弊等,及时的对工作进行警示和引导,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21、希望建立知识展示的分享型在线合作联盟
一些中小培训机构,缺乏全面展示课程的能力,想进行业内合作,大家共同将自己拍摄或录制的教学课程,送到一个分享型在线合作联盟上,让潜在消费者能集中、精准的进行选课试听体验。并一起力推该联盟平台的品牌,避免上传到优酷、B站等大型合作网络上,被知名品牌淹没的情况发生。
22、对于在线教学视频、音频等大量数据的存储问题
多数培训机构,对企业存储器、共享云数据存储器的认知不清晰,同时,在教学中也缺乏将实时教学数据、教案信息保存起来的意识,使相关教学资源无法复制、积淀、分享和创新,需要了解什么是云存储、云盘、数据库、资料库、协同信息调取体系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
23、希望有第三方加强对培训机构、老师和家长方的监管
很多培训机构表示,自己是企业,且品牌不大,所以在进行在线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私课讲授中),因信息不太对称,所以家长不满意机构服务质量;同时,因为一些老师全天侯的采用一对一教学方式,所以加强了老师个人与家长的私人关系,于是客户资源也成为了老师的个人资源,无法进行有力管理;同时,少数家长个人素质低下,骚扰老师和培训机构,影响其正常工作。所以,以第三方的力量介入,形成一个即有监督,又在管理,又相对安全的交流渠道和平台,是比较合适的。
24、进行在线培训的老师的课程展现能力,参差不齐
一些培训机构,因企业实力不足,无法对所有老师进行专业化、专一化录像和录音,所以,这些机构的在线授课老师,所拍摄或录制的视频、音频,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教育质量,所以,希望让多数老师掌握自录制课程的技术与能力。
25、K12、幼儿教育中,家长对培训机构有意见
对于很多培训机构展开的在线教育,主要是通过电子视频或音频进行,在K12、幼儿教育阶段的家长,对于这类电子视频对眼睛视力的影响,是有意见的,所以,希望找到一种结合互联网提示与自提示、视力影响最小化的方式,来打消家长的想法。
26、教材体系的编制和教学娱乐化的希望
很多培训机构,由于自身的IP研发水平能力有限,教学科研人力资源不足,所以这类培训企业群体,多数都不具备教材体系的自我编制和创新能力,很多都是在别人教材的基础上再改再编,以至于画虎不成,所以,希望获得具备持续研发教学IP的相关研究机构的系统全面支持(性价比、持续、创新性支持)。
同时,如何加强学习的娱乐化、趣味化,特别针对小学和低幼阶段,让在线学习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体验过程,形成潜移默化的培训效果,并让优秀的老师,展现出更加精彩的授课水平,这个也是培训机构很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