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类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_风闻
创新经济随笔-多元微观,创新思考。2021-01-22 12:01
(嘉品智库)
前段时间,看到某省的一家号称文旅专家的装修公司,说湘鄂城市群某几个知名的文化场景式街区,就是其集多年专业之大成,而于国内中部地区推出知名文旅商业作品。
后来因受邀参与某甲方企业文化商业街区的主题设计评标,因为该企业较喜欢那种文化场景类的文旅项目,所以,找来投标的单位皆有相应的场景设计成功案例,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前来投标的企业,皆说自己参与过前述中那几个文化情景街区的设计工作。后来才了解,不过是那些企业,仿照着那几个文化场景街区,在别的地方,做了类似项目而已。
湘鄂城市群的那几个文化场景街区,无非就是传统的商业街或商业综合体,结合街区的商业业态及商家品牌,在其内部的店面装修上,按照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或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年代的时代建筑特色、风貌,而形成内街外立面装修包装罢了,无非是再融入了主题化的文化运营策划和经营,让人在逛商业街的同时,感觉好像回到了那些年代,以丰富的时代定位和历史气息,满足了文化、文旅心理,成为近年来非常火爆的文旅商一体化优质项目,形成了很不错的示范效应。
所以,一些装修、设计单位,则一哄而上,个个都想在这些项目上沾沾光、借借势,或扬言自己是参与其中的设计大牛,或抄袭、仿照人家的风格,在其他地方“另起炉灶”。
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这一类场景设计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的问题。成功的作品设计出来之后,成为别人竟相抄袭、仿照的对像,不过别人的借口无非是,你的设计风格是六十年代,而我的设计风格是五十年代,他的设计风格是八十年代,而我的设计风格是七十年代……,但细细一看,色彩、形式、主题、空间结构等,包括一些街区的店招、门楣,都是很为相似。
这一类涉及外立面、外装修、主题性的设计类产品,其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整个房地产及装修行业中,较少有设计出一个产品后,进行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登记、注册保护的先例,既然大家都很少关注这一方面,就颇为放任市场上的各种行为;
二、一些这一类参与设计大中型项目文化资源的企业,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些企业管理者也误认为自己的企业是参与这类文化资源设计首家企业,或先头企业,只要做在市场前面,市场信誉和品牌,就肯定是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
三、场景类设计的知识产权,不像一些简单的设计外观、实用新型,甚至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构成要素过于复杂,所以在其知识产权构成要素的识别性上,很难做到形成明显的差异化标准,也很难做到基于唯一性的设计形式、色彩、结构等特征的独占化。
所以,由此看来,很难对场景类设计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而未来有希望的保护方式,则是基于复杂算力和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对各个场景类设计作品和成品进行高清扫描后,所建立的场景类设计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由人工智能对各场景设计的主题、色彩、形式、空间结构等内容,进行相似性、排他性对比,借助算力的均衡化分析,从中即可发现哪些场景比较类似,或哪些不同场景中某些部分的类似性,从而形成对场景类设计,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前的数据采集支持,而这一保护方式,皆取决于社会管理者的坚持和投资力量的参与,其任重而道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