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妙喻台湾,外交部和外媒的翻译哪个好?_风闻
外宣微记-外宣微记官方账号-2021-12-21 22:1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12月2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发表《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的演讲。
王国委谈到台湾时讲了一句隐喻表达:
台湾是终将回家的游子,而不应是被人利用的棋子。
这句话受到外媒广泛报道,外媒普遍将其译为:
Taiwan is a wandererwho will eventually come home, not a chess piece to be used by others.
外交部的译法略有不同:
Taiwan is a long lost son who will eventually return home. It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pawnto serve others’ agenda.
以上两个译法在句意上并无差别,但文刀君认为,外交部的译法更胜一筹。
英译这句隐喻表达的关键,是处理好“游子”与“棋子”这两个词,更为关键的是,英文选词用词要充分照顾到中文所流露出来的“隐喻暗示(metaphorical connotations)”。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把一种语言下的隐喻表达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常常在“隐喻暗示”的传递上出现偏差。有时候,翻译在这种“偏差”面前亦无能为力。
美国汉学家Perry Link曾借中英文里的“狗/dog”一字来说明这个问题:
中文“狗”字的隐喻暗示要比英文“dog”的隐喻暗示更为负面。比如,把“走狗”二字按字面直译为“running dog”,英文伤人的威力便少了几分(lose some of its sting)。同理,把英文“watchdog”直译为中文(比如,看门狗),也可能无意中增添英文本身并不具备的负面暗示。
再来对比一下外交部与外媒翻译这句隐喻表达的用词差异。
对中国人而言,“(终将回家的)游子”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那首家喻户晓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
换言之,“游子”二字隐含着“母子”的话语暗示,即,台湾是脱离祖国母亲怀抱的孩子。外交部将其译为“a long lost son”要比中性平淡的“wanderer”一词更好地传递出“游子”二字的隐喻暗示。
中国人说“被利用当棋子”也是饱含负面色彩的隐喻表达。同样是表达“棋子”,英文“chess piece”是中性(neutral)表述,而“pawn”一词负面色彩更明显。换言之,虽然在具体语境下,“chess piece”与“pawn”在意思上并无二致,但“pawn”更直观地传递了中文的隐喻暗示。
翻译与文化勾连极深,绝非字对字的简单转换。英译时政话语里的隐喻表达,要时刻注意,原文中的“概念”投射到另一种语言下是否会产生隐喻暗示的偏差。偏差太大,很可能引起隐喻误解(metaphorical misunderstanding),造成翻译事故。偏差越小,译文质量越高。外交部译法比外媒译法更胜一筹,道理就在这里。
隐喻翻译常常很微妙,译者的功夫便体现在微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