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优秀文艺作品还是前端基础科研成果短期内都很难有市场结果_风闻
舜耕山-唯愿祖国更强壮!居安思危,总比忘乎所以更保险……2021-12-22 19:00
现代人生活节拍非常快,在比较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更是。职场竞争压力已经让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中年人工作之余失去了还能安安静静地去用心欣赏一部好的文艺作品的时间、耐心、心情。他们往往最先需要的是原始的吃、喝,然后是短时间的放松,或者宣泄一下紧张的神经(或身体)。
如此一来,且不要说优质的文艺作品本来从来属于稀缺。所以说,所有文艺经典,不管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其他技术形式的作品,基本无不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寻找它无比虔诚的受众,来沉淀顾客、来显现社会价值的。不能说市场在这上面很无力,只能说资本确实在这方面很无能。
所以呢,一些文艺、文化圈里的从业者无论嘲笑、抱怨,还是批评、抨击这上面一些资本“无序”“无良”“失德”,很大程度是意气,是在闹情绪。
真正的艺术家,在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是没有办法发大财的,更不要说发横财了。相反,我们很可能要警觉的是,如果一个文艺工作者真的发了横财,发了大财,那他(她)在文艺创作、文艺创新的道路上走得很可能已经很远,很远了。纵使有流量,不过是还能博洒家人困马乏时,一笑而已。我们要容得下天空中有流星。
大量流星的存在与昙花一现,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种生活繁荣的景象。
一些赤子之心的科技工作者,在这样一个很容易充满铜臭气的时代里,很大程度上命运也如此,不是不可求,而是很容易变味。尤其对于大多数偏重于基础科研领域的专家型人才而言。
除非,你同时具有某种对于大众市场走势足够的敏锐,甚至直觉,天分,不要总想着往商业实现、物质变现的路子上走。毕竟,乔布斯一样执著的商业天才实在是太少了,韦尔奇、任正非一样视野格局的企业领袖也是太少了。
总之,一些人(不少人)非常擅长、适合搞科研,或从事某一现代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中,却未必真正适合于嵌入到某一商业性质长期充满了激烈竞争的事业中。生死之间,有些事,市场绝对地等不及。
商业和教育,和医疗,和文艺,和科研,和人伦……天然具有某种排他性。
—— 古今中外,差不多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