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国鳗崛起”背后,日本食材如何割你韭菜?_风闻
real谷智轩-观察者网原创视频栏目-2021-12-22 18:01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谷智轩。上周末,日本的一家水产批发商,上了各大日媒的新闻。原来是这家厂商,把从中国进口的鳗鱼,伪造成日本爱知县生产的鳗鱼,在日本出售,并且这造假行为至少持续了五年。事情败露后,该企业负责人不得不发挥日本传统艺能——躬匠精神。此事也在中文互联网上大热,不少网友玩起了谐音梗——“国鳗,行;日鳗,不行”,直呼“国鳗崛起”。鳗鱼是日本料理中的常见食材——一碗酱汁浓郁的鳗鱼饭,绝对称得上是一道硬菜。事实上,日本人消费的多数鳗鱼,本来就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鳗鱼养殖、生产和出口国。而市场上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都是鳗鱼,“日鳗”的价格却远远高于“国鳗”。不仅鳗鱼,很多其他的食材,贴一个“日本产”的标签,身价立马就高了一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期《消化一下》就从鳗鱼身上来扒一扒,“日料仙人”是如何割韭菜的。
鳗鱼是洄游性生物,一生非常复杂,东亚最常吃的鳗鱼品种叫“日本鳗”。但“日本鳗”这个说法很有误导性,因为它压根就不产自日本,而是生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海沟中,只不过日本人起名早,所以才这么约定俗成地叫了下去。“日本鳗”在海里生活差不多一年之后,会沿着黑潮一路向北,到中国、日本、和韩国河口附近的淡水中生活,逐步适应淡水的环境,再在河川中活个三五年、甚至十来年时间。最后,在某一年的九到十二月里,鳗鱼会回到海洋,一路南下两千多公里,到最初的地方产卵繁殖,结束自己的一生。
野生鳗鱼通常有冬眠的习性,会提前储备大量的脂肪;加之鳗鱼的繁殖期也在冬天,最后繁殖的时候,消化器官会逐渐褪去,全部变成生殖器官,一产完卵就嗝屁了,所以无论公母,都会提前储备好大量的脂肪。两种因素一叠加,使得秋冬季节的鳗鱼,口味往往是最好的!
不过放眼全球,鳗鱼在日本,却是不折不扣的“夏日美食”。全世界只有日本人,喜欢在夏天吃鳗鱼。至于原因,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的:江户时期,过去一直欠发达的江户一带,也就是现在的东京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为了开发关东平原,德川幕府征用了很多底层劳动力。当时的关东平原还是一大片湿地,很适合鳗鱼生长,河道中到处都是。于是,鳗鱼就成了江户时期底层人的美食,人们常常在高强度体力劳动之余吃鳗鱼充饥。但问题来了:当时的人们都喜欢在冬天吃鳗鱼,一到夏天,店家的销量就很惨淡。而夏天又因为天气炎热,鳗鱼一旦滞销,就很容易腐烂坏掉。于是就有个店家,找到当时有名的博物学者平源贺内,让他帮忙解决鳗鱼滞销的问题。平源贺内帮他在店里写下了一句广告语,说:“土用丑日是鳗鱼之日,这一天吃了鳗鱼就可以平安度过夏天”。“土用丑日”是个日本自创的节气,大致说的就是盛夏。于是每逢盛夏,店家就把这条广告语摆出来。
顾客起初都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什么盛夏就是鳗鱼之日,也不明白为什么吃鳗鱼就能平安度过夏天。但这条广告语年复一年地出现,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都接受了这种说法。后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翻译到了日本。《本草纲目》中,讲到过鳗鱼“去劳损、甚补益”的作用,可以缓解疲劳,又和平源贺内的说法不谋而合。有了中医背书,本来只是为了解决鳗鱼滞销的营销手段,就这样意外地成了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夏天去过日本的小伙伴,有没有在超市里看见铺天盖地的鳗鱼广告呢?
江户时期,幕府为了控制全日本的大名,要求各藩的大名,每年到江户住上一段时间,说白了就是“当人质”。大名肯定不会一个人去,还要带上仆从、家属、土特产,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在江户居住的这段期间,大名肯定不会啥也不干,所以就有消费的需求,一来二去,就催生了发达的市民经济。一开始,鳗鱼被看作是“人下人的食物”,调理方法很简单,插根签子,烤就完事。后来,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鳗鱼被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吃法:先是引入了“蒸制”的流程,再是随着酱油的普及,又有了“蒲烧”的吃法,后来又出现了鳗鱼盖饭、鳗鱼骨、鳗鱼烧酒等吃法。
料理鳗鱼需要特殊的刀具,调理方法分为关东和关西两派。在关东,鳗鱼一般从背上被切开;而在关西,则通常是从腹部开腔。有说法是这样解释的:江户曾经是幕府所在,所以也是武士的城市,武士忌讳“切腹”的说法,所以即使是切鱼,也不能随随便便“开肚子”;而大阪商业繁荣,是商人的城市,商人对“切腹”就没那么多忌讳,反而还有一句俗语叫“剖开肚子好好谈”,所以切鳗鱼也是从腹部切开。
关东和关西,对鳗鱼的调理方法也不一样。关东地区烤鳗鱼,以“蒲烧”为主流,增加了蒸的环节,一般是先烤、再蒸、再烤。蒸,可以去除鳗鱼的肥腻感,使肉质更加蓬松丰满。而在最后一次烤的过程中,店家会加上特制的酱汁。“酱汁”被视作店家的商业机密,酱汁不同,蒲烧的味道也不一样。而关西地区除了“蒲烧”以外,还有“白烧”的手法。没有蒸制的过程,而是反复烤制一整条鱼。这种手法,能让鳗鱼表皮更加紧致,贴近鳗鱼本身的味道。两种手法,各有千秋。
讲到这里我要插几句:上海,可以说是各种名贵日料最“内卷”的中国城市,而观网所在的长宁区,又是上海日本人最密集的区,日料店云集。这两天,我顺便研究了一下附近的日料店,发现即使在上海,日料店里的烤鳗鱼,调理方法也普遍偏关东,蒲烧的占绝大多数。论工艺,蒲烧比白烧复杂得多。蒲烧的酱汁淋得多了,鳗鱼原来的味道就容易被盖住。白烧工序简单,如果料理不好的话,鳗鱼的臭味就容易留在上面,店家的食材要是不新鲜,就很容易暴露。越是简单的工艺,就越能暴露食材的新鲜程度,各位下次去吃鳗鱼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
言归正传,随着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鳗鱼也逐渐从底层劳动者的食物,变成了全日本社会喜爱的一道美食。鳗鱼消费量越来越高,捕捞的野生鳗鱼不够吃了,人们开始尝试人工养殖。
但是鳗鱼养殖,有个天然的障碍。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搞清楚鳗鱼是怎么繁殖的,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过去人们总是在各种水塘、河湖中看到鳗鱼,但从来没看到它们交配。搞不清繁殖机制,就没办法人工养殖。现在咱们都知道,鳗鱼是从深海里出生的,但过去没那个技术实力,到不了深海。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上千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非常敢猜,提出了个大胆的假设,说鳗鱼不需要交配,都是从泥巴地里自己冒出来的,为什么呢?你看一个干涸的池塘,本来啥也没有,但是一下雨,鳗鱼就一下子全冒出来了。所以是雨水赋予了鳗鱼生命,所有的鳗鱼都是自我繁殖的,不需要交配。
1879年,日本开始尝试人工养殖鳗鱼。所谓“人工养殖”,其实还是到河口捕捞鳗鱼苗,再把鱼苗放到鱼池里喂养大。这种方法,好处是方便控制水温和营养供给。野生鳗鱼冬眠时不进食,生长周期长,三五年才能长大。但人工养殖营养充足,水温可控,鳗鱼一两年就可以成熟。但是说白了,由于没有办法控制鳗鱼的繁殖过程,所谓“人工养殖”,其实还是“半野生养殖”。鳗鱼的全过程人工养殖,到现在为止,都是世界性难题。我们现在吃到的 ,严格上来讲,都是野生鳗鱼。
到了大正年间,养殖鳗鱼的产量,开始逐渐超过野生鳗鱼。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的消费能力日渐提高,对鳗鱼的需求更上一层楼。但是由于工业的发展,河川环境退化,加上大量捕捞,导致本土的鳗鱼捕获量不断减少。鳗鱼的生活环境,对水质要求很高,当时日本的河道水太脏,鳗鱼一来都被臭死了。于是在1964年,日本开始尝试从中国、韩国以及法国等国家进口鳗鱼。日本超过85%的鳗鱼,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最大的来源地,就是中国。
早在70年代,中国就开始产业化养殖鳗鱼。如今在福建、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都建成了大规模鳗鱼养殖基地,鳗鱼产量占整个亚洲的一半,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广东的顺德,堪称“中国鳗鱼之乡”,鳗鱼出口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日本互联网上就有这么一个段子:有人说自己爸爸特别“爱国”,每天张口闭口就要抵制中国货,但是一谈到自己最爱吃的鳗鱼,“爱国”俩字儿就不知道怎么写了。
2002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日本为了保护本国鳗鱼产业,维持“日鳗”的高价格,开始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2006年,日本出台了世界上最严格的食品药残限量制度,对进口鳗鱼进行的检测项目,从25项突然增加到119项。活鳗抵达日本后,要暂养几天,等待检查合格后才能通关,导致中国出口的鳗鱼损耗率和出口成本都大幅提升,企业蒙受大量损失。同时,因为中国出口的鳗鱼,触及到了日本国内的某些利益集团,日本的一些鳗鱼行业组织开始大肆炒作,声称中国鳗鱼药残超标。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水产企业,也不断加强鳗鱼安全管理,推广养殖标准化,强化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做到了鳗苗培育、鳗苗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加工和成品出口全产业链质量把关。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鳗鱼,并不逊色于日本本土产品。
2018年,日本对中国输入的食品检查7.8万件,其中违规179件,很多媒体一听这个数,就蜂拥而上,暗示中国食材隐含大量食品安全问题,鳗鱼只是冰山一角。但事实却是,中国产品的违规率只有0.23%,是非常低的水平。相比之下,美国食品的违规率为0.7%,是中国的三倍。但是,由于日本媒体经年累月的抹黑和负面宣传,导致在日本,中国鳗鱼的价格,只有日本鳗鱼的一半。中国鳗鱼品质好、产量高,但就是赚钱难。
其实,鳗鱼的养殖过程就决定了,“国鳗”和“日鳗”,并不会有什么口味上的区别。我刚才说了,鳗鱼的人工繁育,始终是世界性难题,养殖完全依靠野生苗种。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是从河川口捕捞野生鱼苗,再放到人工养殖池里培育。大家都这么干,难不成日本的水就比中国的甜?你一定要这么认为,我也没有办法。说白了,鳗鱼就不分什么“国鳗”和“日鳗”,压根就是一样的东西。
但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连焖米饭,都能焖出“仙人”的国度。一碗再普通的大米饭,在日本人手里,都能给你营销出“匠人精神”。我举个直观的例子:我在上海买大米,一袋十斤也就二三十块。但日本人买福岛大米,同样重量,换成人民币最便宜也要一百五。大米谁没吃过?但日本的农协照样能编出一堆花样,说什么福岛土壤好、气候适宜、地底营养物质多、大米中凝聚着生产者的匠心…觉得有道理的请扣1,没有的扣2。就这,日本国内还有一批“大米警察”,整天盯着有没有“不良厂商”往高贵的日本大米里面掺中国大米。日本农林水产省,为了割全世界小布尔乔亚的韭菜,在你的大脑里植入“思想钢印”,让你相信所谓的“日本食材”就是比“中国食材”高一等,每年向全世界推销所谓“高端农产品”的预算将近一百亿日元,养活了一大批营销号。
为了抵御国外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冲击国内扭曲的市场价格体系,日本相关的利益集团死死地盯着进口农产品,抓住一切“蛛丝马迹”,渲染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夸大外国产品的“农药残留”。但媒体和营销号从来不会告诉你的是:多亏了日本农协孜孜不倦的努力,日本农药使用率常年蝉联世界第一,所谓的“日本高端食材”,压根就没有什么“绿色天然”之说。价格之争,本质上还是营销之争。好的食材不分产地,只有品种、环境和时令的不同。我们国内有不少消费者,就深陷“进口食材”这套话术。有些定位高端的日料店,最喜欢宣传的,就是食材是从哪哪进口的“高端货”,客单价轻松上四位数,你还不敢说不好吃,人食材都这么“高端”了,不好吃?那当然是顾客自己的问题啦。这都2021年了,我们有理由更自信一点。“实事求是”,才是对抗“消费主义镰刀”最好的法宝。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分享知识不易,还请给个三连。想要获取节目文字版的小伙伴,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real谷智轩,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