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时代 新精神 之-战斗在“外宣”第一线的日常_风闻
明月天涯-2021-12-22 17:21
没有人比北(美)漂更明白什么叫“外宣”,因为我们每天(没错,是每天)都战斗在对外交流的第一线。可以说,和老外解(交)释(锋),是每个在美华人的第二职业,这点你随便和一个华人聊聊天就知道此言不虚。只不过这里的华人患上了一种“群体失语症”,在面对老外的问题,指责和嘲笑的时候,通常会有三个反应:首先是愕然、不知所措;然后是不知从何说起、如何反驳;最后是愤然无语,心里骂娘了事。我也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我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个心理过程。
我们可以先大概分析一下这三个阶段背后的小心思,然后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聊聊“外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也许能给不光是海外华人,也包括国内从事外宣的朋友一些启示吧。
先说“愕然”。其实大多数人日常的生活状态都是比较平和的,你也许不一定每天都开心,但是很少会有人身上跟豪猪一样长满了刺,随时做好反击的准备,这一点世界各地我想应该都一样。再加上美国社会在表面上的确比较友善(来短暂旅游过的人应该都有体会),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语言上也比较礼貌(学过英语的应该都知道),所以我们平时就都放下防备,和老外正常相处。但是一旦你深刻地嵌入到美国的生活中去,比如在这里工作,就会发现与老外的思想交锋完全是家常便饭。以至于除非你愿意把自己变成一只豪猪,随时保持警惕,蓄势待发,否则那些冷箭就只能是令你猝不及防,愕然、不知所措也就不稀奇了。只能说华人还是比较友好的,不会给别人出难题,否则老外一样会有类似的感觉,人之常情嘛。
一秒钟反应过来以后,赶紧回头拿刀拿盾,结果发现没盾没刀,或者没有趁手的家伙,于是就赤手空拳了。这个事儿也不能完全怪华人菜,我看也有几个主要原因吧。英语,肯定是第一关。但能够表达清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抓住重点、一剑封喉,也很重要。毕竟人家只是随意提及,闲聊天嘛,你要是认真了,来个长篇大论,争吵一番,也不合适。而且这边说话爱开玩笑,可是如果你想段子的速度慢了,又犹豫了几秒钟,那边也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事儿可能就过去了。但是结果却是单方面碾压,我们就吃了哑巴亏了。第二关就更重要一些,就是有没有一个合理的、能自圆其说的、或者至少能说服自己的解释。这就涉及到中国话语权的问题了。由于我们多年来在思想领域的懒惰,缺乏原创,所以我们能够使用的有力量的话语其实非常有限。更不要说是不用附加背景信息,就能让老外理解的话语了。我们总是批评西方普世价值,那是因为普世价值被别人注册、玩坏了,并不是普世价值本身不好。我们其实也有能够激起人类心底共通情感的普世价值的,应该发展出相应的话语来支撑,不能当哑巴。
当然了,即使你思维敏捷,平时积累也够多,思维深入浅出,有足够的话可说,也能说得得体;“是否说出来”又犯了华人的心病了。毕竟从好的方面讲,中华文化讲究谦逊、内敛、忍让;而坏的方面,又有好多吓唬你的传统生存智慧,比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等,毕竟在美国说中国好话,或者为中国辩护,都是政治不正确。很多人都认为华人在美国能够闷声发财(其实都谈不上“大”财),就是因为华人的“隐忍”和“哑巴”传统,毕竟那些“面子上”虚无缥缈的东西要不要都无所谓,有钱赚才是关键。可见华人还是没有经历过犹太人的惨痛教训(事实上犹太人几千年颠沛流离,也只是在经历了近乎灭种的体验之后,才意识到了某些东西的。这句也许不够严谨,我是这么认为的吧)。
结合以上各种原因,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阿Q一把,心里骂娘了事,到其他地方找平衡去了。
这么说的确比较抽象,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体会一下。
例一:有一次从国内探亲归来,一位同事来看望顺带聊工作,直接调侃道:“我相信你回国度假没有把我们公司的机密泄露给中国吧?”这位真的是一个关系还算过得去的同事,在他看来人家也真的就是在开玩笑。但是可以看出来在这边舆论的引导下,中国窃取美国商业机密已经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了,让人联想到Trish和刘欣的交锋。遇到类似这种情况,你就首先不能急,其次就是要反应快,得用幽默反驳。我当时说得是“开玩笑吧,在咱们领域,中国可比美国领先多了”(这个真的是实话,所以也很有底气)。小伙伴们如果有更好的回答,欢迎分享啊。
例二:有一次和同事出差,旅途中聊到历史,同事问道:“中国为什么要修长城?我听说动用了好多民工,死了好多人啊。值得吗?为什么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听到这个问题我当时真的是懵了,这个在我们看来不需要回答的问题,竟然在老外那里还真是个问题。你要把这事儿三言两语给他解释清楚了,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当时把脑海里仅有的关于胡人入侵的历史翻了一遍,也没想到如何能够找到一个伟光正的答案。我只能相信高手在民间了,还望不吝赐教。不过千万不要小瞧这种看似客观的历史问题,有对外交流经验的人都明白,这里头道儿可深着呢,人家陷阱早已挖好,就等你跳呢。
例三:最近和大家聊天,有中国同事说到现在回国探亲困难,因为需要隔离三周,假期不够用,一位同事接道:“这个是不是做得有点儿过了?为什么要那么长的隔离期?”中国同事回道:“不知道啊,很奇怪的政策。”这个问题放到现在高度分裂的西方社会,的确是个大问题;再加上国际层面的舆论争夺,更是复杂。中国同事也许真的是典型的躺平式回应,但是我当时也没能给出一个很合适的解答。倒不是因为对国内的抗疫成效有怀疑,而是西方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挖了好多陷阱,埋了好多雷,稍有不慎就会越抹越黑。我的迟疑,和中国抗疫如此成功却在国际舆论上得不到承认是一样的原因,搞外宣的都明白,我就不多说了,意会即可。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成功经验没有得到有效总结和升华的例子。我们喜欢讲一些冷冰冰的、客观的数据,科学的结论,但是缺少了人文的关怀和价值的提升,就好比《奇葩说》来了一个只会干巴巴讲大道理,既不讲段子也不上价值的辩手,那肯定输。
和老外进行思想交流的话题说也说不完,就先举这三个例子吧。怎么说呢,很多时候就希望自己当时要么是傅首尔,要么是黄执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这么想来,《奇葩说》真的是一个如何搞好外宣的典范,也许那里的辩手可以帮我们支个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