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儿歌”,到底去哪儿了?_风闻
哎呀音乐-哎呀音乐官方账号-一直想学习一门乐器,却不知从何开始?来!我教你呀2021-12-22 15:12
最近,已经当妈妈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让她大受震撼的画面:
一群十岁不到的小朋友,在商场里的儿童点歌机上齐声合唱蔡徐坤的《情人》,作为路人,她的观后感是“用脚趾抠出了一座魔法城堡”。
不仅如此,她还分享了一首她自己刚上小学的孩子前段时间随口唱出的一首歌,同样大为震撼,歌词画风大概是这样:
朋友已经算是一个对孩子与电子产品、网络的接触非常注重尺度的家长,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听到还不怎么识字的孩子唱出了这种歌词。
虽然再三确认之后,了解到孩子确实不懂歌词大意,但这也不禁让她感叹,我们小时候听的歌曲和现在差距实在太大了。
孩子们的曲库怎么了?
在《脱口秀大会》之“人生没有撤回键”一期节目中,思文对中国儿歌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吐槽:
“小孩在出生前后听的音乐差距很大,在妈妈肚子里听的音乐是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特别高端,但一出生,只能听‘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前几天,在《华语乐坛这回真完犊子了?》的那篇文章下面,也有一位钢琴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而我的朋友也告诉我,她孩子之前所在的幼儿园一周根本就没有几节音乐课,相对于我们看的那些在电视上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才会播出来的节目,现在的孩子们看短视频的时间更多一些。
不管是什么内容,往平台上儿童分类一发,基本上就算完事,而这些视频的BGM用的基本上都是当下最红的抖音神曲。
也有很多小学老师们表示:“现在的儿童节目越来越难编排了,每年除了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数鸭子》《外婆的澎湖湾》等老歌之外,真不知该给孩子们选什么歌?”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每年都有儿歌产出。
从事少儿声乐教育18年的原总政歌舞团歌唱演员孙姝君在接受《金陵晚报》采访时曾说:“人民音乐出版社每年都会出一本《快乐阳光》少儿歌曲集,每年都会有150多首的新歌与孩子们见面。”
但百度上搜索出来儿歌大全,里面90%以上的歌曲还是十年前,甚至更早的产出,如果按十年来算,《快乐阳光》怎么也输出1500首新儿歌了,为什么孩子们的曲库都偏移到了成人网络歌曲上?
除了以上说的短视频引导,还有一点很关键的原因**:**创作环境的改变。
“如今的音乐教材除了那些朗朗上口的经典歌曲,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编写者们要兼顾培育孩子爱国、民族融合、开拓国际化视野等多方面。”南京三牌楼小学音乐教师刘荔对《金陵晚报》的记者说道:“像教材里的民歌《采莲谣》《唱得幸福落满坡》非常好听,旋律也朗朗上口,但这些作品离孩子的生活有些远。”
如果你在短视频软件上试用过儿童模式,就会发现现在小朋友们看到的内容形式几乎和成人差不了多少了。不仅有吃播、美妆、销售类,还有讲解悬疑、谋杀故事的视频,只不过其中大多数的呈现形式把真人换成了动画。
诚然,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童年是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游戏、捉迷藏,而现在孩子们的童年是网上打游戏、开黑,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实很难再让孩子们感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分钱》似的童年了。
儿歌也曾与时俱进
开播于1956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小喇叭》,陪伴了三代人,至今仍在播出,1963年全国“学雷锋”初期,《小喇叭》节目组拨出专门经费邀请作曲家潘振声创作的《一分钱》,也一直传唱到了今天。
随后,进入九十年代,《大风车》来了。放学路上的歌声也开始从“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变成了“大风车吱呀吱呦呦地转”,甚至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儿歌立意正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宏观地走向微观,将80年代的大爱主题转换成更贴近生活的小爱。
再后来,电视上有了专门的儿童频道,其中还有一档名为《音乐快递》的少儿音综。随时点开,都能被小朋友的可爱舞台萌到。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还举办了首届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随后还出版了一本叫做《2010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获奖歌曲50首》的书,那年春晚上唯一一首儿童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就来自于此。
到这一阶段,无论是电视上的少儿音综,还是《爱我你就抱抱我》,都开始完全将小朋友们自己作为了音乐输出的主语。也是在那个阶段,儿歌市场迎来了一次久违的回暖,但却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其实多年以前,国内的儿歌一直都紧跟国际水准。
意大利创办于1959年的国际儿童歌曲比赛金币儿歌赛(Zecchino d’oro),从1977年开始接受外国参赛歌曲,从那时起到2002年,都时不时地就能看到我们参赛的身影。
然后网络时代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小苹果》。
一时间,网上到处都是小朋友唱跳《小苹果》的视频,但《小苹果》是儿歌吗?当然不是!单说歌曲MV的画风,这就明显不是一个儿歌该有的故事线吧:
从那个时候起,孩子们的曲库就开始走偏了。
甚至有孩子天天跟着老人去跳广场舞,最熟悉的歌曲就是《爱情买卖》《老婆最大》这类网络音乐,张口就是《小三续集》,这是优质儿歌缺位和网络歌曲下沉共同导致的结果。
2017年,以古诗和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为内容核心的《古诗童韵》项目也启动了。
《古诗童韵》从中小学课本中遴选出了32首适合谱曲的古诗词,编曲在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又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其中,歌曲旋律轻快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学习传唱。
但显然,传唱度远远不及那些传统儿歌和网络歌曲。
不过说到这里,就有必要提一下今年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播出的《田野里的歌声》。
这档节目邀请了数位文艺工作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1个孩子汇聚美丽乡村,开展一场拥抱悦耳童声、采风乡村新貌的合唱夏令营。
节目的主题曲《田野里的歌声》也非常好听。
其实,就“与时俱进”的内核来说,不管是儿歌还是成人歌曲,说白了都是最新生活形态下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一分钱》的雷锋精神,《大风车》的伙伴意识,还是《爱我你就抱抱我》的家庭生活,或者去年发行的《你笑起来真好看》,这些儿歌抓住的是小朋友们当下生活中的情感表达。
好比2019年发行的《听我说谢谢你》,这首歌在疫情爆发后,更几乎成为了一半以上医患相关视频的BGM。
这些歌要么在歌曲中能让小朋友找到自己,要么能让他们在歌曲中找到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如果做好了,是完全可以实现反向输出的。
在歌曲评论区,我就看到这样许多条这样很感动的评论。
儿歌存在的意义
可惜,儿歌市场的下沉,新老创作者的更替,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受众广、传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上,对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缺乏热情。
《华语乐坛这回真完犊子了?》下的评论
儿童的音乐环境尚且如此,我们又拿什么来期待华语乐坛的下个十年?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音乐,儿歌可以说是少数具有实实在在功能性的音乐种类之一。应景应时的儿歌对孩子有多珍贵,唱着正经儿歌长大的我们应该比谁都懂。
儿歌除了歌曲立意上的教育意义和让孩子多认得几个字,还担负着培养孩子的音乐和文字审美的作用,它应该是成年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而非粗制滥造、金玉其外的商品。
这几年真正出圈或者说担负起了儿歌这一职责的几首歌曲,都是因为做到了与时俱进这一点,即便是音乐行业的人,也该记住这句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