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实力最悬殊的攻城战,结局为何却是这样?_风闻
历史教师王汉周-历史教师王汉周官方账号-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都关注了2021-12-23 13:24
作者| 汉周团队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文/张嵚
公元451年春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号称百万的南侵大军,将刘宋王朝的边境小城,仅有千余士兵驻守的盱眙围得水泄不通。
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史上“实力对比最悬殊”的攻城战,就此战幕拉开。
之所以说这一仗“实力悬殊”,不止因为攻守双方理论上高达“1000:1”的兵力对比,而且是因为在所有的作战条件上,作为防守一方的盱眙守军,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在这场被称为“魏太武帝南侵”的战争里,刘宋王朝一方处于严重被动,短时间里根本无力救援盱眙。
位于淮河南岸的盱眙城,当时不但面积狭小,且坐落在淮南平原上,几乎无险可守,反而正有利于北魏大军展开兵力……
而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马上皇帝”,一生身经百战的拓跋焘,不但击败过同时代所有的名将,也有着丰富的攻城战经验。
他麾下这支先前在北方百战百胜,却在长江边渡江受挫的北魏大军,也正憋着一肚子火,正想打一场胜仗找回面子。
攻打盱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场既不用动员,更看似难度不大,有着多种“完美预案”的仗。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支北魏大军强悍的攻坚装备。
拓跋焘的北魏大军,之所以能够一统中国北方且雄视天下,一大“法宝”就是其堪称“冷兵器时代科技巅峰”的攻城武器。
比如当时北魏军队用的床弩,每一架都需要六头牛拉动绞盘发射,专用摧毁敌方坚城。
另外还有新型的攻城车“搭车”。
这种战车是南北朝传统攻城冲车的“升级版”,它外面有铁皮包裹,可以顶着地方箭矢冲到城墙下,其四轮车架的横梁上装有带着大铁钩的长木杆,能够钩住城墙后,利用杠杆原理把夯土结构的城墙直接拉毁,在之前的二十年里,大江南北不知有多少号称坚不可摧的城池,在北魏拓跋焘大军的“搭车”面前轰然坍塌。
绝对的优势兵力、丰富的作战经验、爆棚的作战士气、武装到牙齿的弓箭武器、一马平川般的地理优势……
几乎占据一切有利条件的北魏大军,就像一只强硬的铁拳呼啸而出,眼看就能把盱眙小城砸得粉碎。
但接下来,却好似砸在了铁疙瘩上。
从公元451年春季开始,这场看似毫无悬念,最多一两天就可“破城”的攻坚战,却打了足足三十天。
这三十天里,北魏大军不惜一切代价轮番冲锋,从白天的强攻到夜晚的偷袭,各种战术谋略全部用尽,每一件先进攻城武器都轮番投入,攻击却毫无进展。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凶悍的北魏大军就在盱眙城外尸积成山,特别是在盱眙城下,北魏士兵的尸体堆得几乎接近城墙一样高,却依然攻不上盱眙的城头……
以纯军事角度说,小小的盱眙城,可以说已经创造了奇迹。
但为什么又有如此奇景象呢?
首先,就要说说看似强大的北魏大军,自身一个无法回避的困难:粮食。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先谈谈拓跋焘的北魏大军,强攻盱眙的直接原因——抢粮。
坐落在南北朝时期经济发达地区的盱眙,城池虽然小,却储备着足够的粮食,素来被看做刘宋王朝的“粮仓”。
而号称“百万大军”的北魏军队呢?
北魏的农业原本就落后,深入江淮流域作战的他们,后勤供应也早出了问题,主要靠一路烧杀抢掠补充粮食。
但即使这样,在他们渡江遇挫后撤到盱眙一带时,其粮食短缺的状况已经非常严重,所以才要猛攻盱眙抢夺粮食,所以这一仗,他们必须速战速决,根本拖不起。
二要看盱眙的地理位置,就可知北魏大军更大的隐忧
表面上看,被动挨打的刘宋王朝,暂时无力支援盱眙,平坦的淮南平原,也能给北魏大军提供优良的用兵条件。
但北魏大军的身后正是淮河,缺少水师的北魏军队,无法在水面上形成防御,反而是拥有精良舰队的刘宋军队,可以取道淮河袭击北魏军队后方。
而淮河北面的坚城彭城,此时也掌握在刘宋王朝手中。
虽然彭城守军暂时无力出击,可一旦北魏军队兵力折损严重,彭城守军趁机截断其退路,整个战局就很可能大反转。
如果真到了这一步,拓跋焘的北魏大军,极有可能会全线崩溃。
冷兵器战争史上,这样的战例也不止一两桩。
比如东汉中期的“抗击大月氏之战”。
孤守西域盘橐城的一千多汉军,面对七万规模的大月氏军队,采取稳守坚城断其补给的正确策略,只用数十天时间,就令气势汹汹的大月氏军队濒临崩溃,不得不投降谢罪。
参考这一仗就知道,做出攻打盱眙决定的拓跋焘,其实也把北魏大军置于一个压力山大的“死地”上。
但虽然如此,哪怕比起当年抗击大月氏时人数虽然劣势,但在单兵素质、装备、地理位置等方面处于绝对优势的汉军来,面对拓跋焘的盱眙军民,在这些方面同样处于劣势,他们又是怎样创造奇迹,顶住北魏大军近一个月的疯狂攻势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大战爆发前,盱眙军民的战略准备。
当刘宋与北魏的这场大战刚爆发时,盱眙正处于战线的后方,很少有人想到战火会蔓延到这里,但盱眙太守沈璞却想到了,他早早加固了城墙,储备了足够食用多年的充足军粮和武器。
名将臧质率军从前线败退下来时,也得到了沈璞的收留。
而臧质率领的这支七百多人规模的精兵,也成了接下来盱眙之战里的重要力量。
(三合土城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盱眙守军针对性的战术布置
盱眙之战爆发后,双方也在盱眙城下,进行了一系列精彩的战术碰撞:
沈璞加固后的盱眙城墙,虽然也是夯土结构建筑,却采用了三合土做凝胶材料,因此坚固异常,北魏大军摆开强弩猛轰,用冲车多次撞击,盱眙城却纹丝不动。
打红了眼的拓跋焘,又派出了“搭车”做“法宝”,像北魏大军以往的攻城操作一样,一辆辆铁皮包裹的“搭车”冒着箭雨冲到盱眙城下,然后甩出大铁钩“抓”住盱眙城墙,“搭车”上的大杠杆用力撬动起来,打算把盱眙城墙直接拉毁。
谁知这次竟出现了奇景象:
熟知北魏军队这一战术的臧质针锋相对,命令士兵们用铁链拴住墙上的大铁钩,拼命往自己这边拉,双方在盱眙城头上展开一场“拔河比赛”,硬“拔”了一白天后,盱眙城墙完好无损。
更让北魏大军想不到的是,趁着夜幕降临,兵力稀少的盱眙守军竟敢发起夜袭,一批士兵们从城墙上偷偷摸下来,把“抓”在城墙上的大铁钩一一砍毁。
号称无坚不摧的“搭车”,这下全数报废。
如果说北魏大军的攻势像铁拳,那么这下就好比被折断了一根中指,攻势大大减弱,双方陷入了拉锯战里……
而最终决定了战事结局的,却还是双方的心理战。
盱眙城久攻不下,北魏大军的处境日益危险,粮食在一天天减少,军中瘟疫又蔓延起来。
急红了眼的魏太武帝拓跋焘,转而发起心理战,他故意给盱眙军民写了一封信,信中得意洋洋夸耀说:
攻打盱眙的部队,好些都不是我的嫡系,反而是我北魏的叛军乱军,你们可以尽可能去杀,杀得越多,我北魏境内造反的就越少,等于是给我消除麻烦……
另外他还打造了一张“铁床”,上面是无数尖刀,扬言抓住盱眙守将后,就让他们躺在上面。
拓跋焘满以为,看了这封信的盱眙守军,会深深怀疑这场战斗的意义,战斗意志将遭到巨大打击,他万没想到,接下来盱眙守将臧质,会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回应的:
臧质故意把这封信抄送了无数份,朝着攻城的北魏军队分发出去,信的内容很快在军中流传,好些兵将看过后都哗然。
臧质又趁热打铁发布悬赏令:
北魏士兵们如果有谁愿意反水,我盱眙城热烈欢迎,谁能砍下拓跋焘的人头,我们这里封万户侯,给予布、绢各上万匹的重奖。
如此一来,一场原本要打击敌人的“心理战”,反而啪啪打了自己的脸,而刘宋王朝的水师,也正沿着淮河向盱眙进发。
伤亡惨重外加粮食告急的北魏军队,不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局,而且经过这次闹剧后,军队更有哗变的危险。
仗是无论如何不能打了。
无奈的拓跋焘,只能下令撤退。
经过了这三十天的战斗减员、缺粮、瘟疫等折腾后,最后回到北魏境内的士兵,竟然不足一半。
缔造奇迹的盱眙之战,也从此载入史册,成为冷兵器战争史上守城战的经典案例,备受后世军事家推崇。
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历代军事家也在思考,为什么盱眙军民能缔造这样的奇迹呢?
在这近一个月的艰苦鏖战里,绝对劣势的盱眙军民,既没有出现“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神奇谋略,也没有涌现出“勇冠三军”的超级武力强人,就靠着一天天的“死守”“硬杠”,最终把看似强大的北魏大军给“杠”走,其实,这就涉及到了一个现代战争名词:总体战。
所谓“总体战”理论,诞生在20世纪的欧洲,其主要内容是:
战争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而是综合一切战争因素,调动各种资源投入战争,更涉及到地理、经济、文化、心理、生产等各方面的因素。
虽然这个理论的诞生,距今不到一百年时间。
但近一千六百年的盱眙之战,就为“总体战”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板:
面对占尽优势的敌人,盱眙军民乃至刘宋王朝除了战场上的死战不退外,更充分利用了一切胜利条件:
比如提前做好的粮食与物资储备,面对北魏“高科技装备”的针对性布置,以及双方在“心理战”领域的斗智斗勇,甚至利用淮河水运,做出的袭击北魏后方的战略部署。
所有这些博弈,都属于“总体战”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