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特别遵从管清友博士建议的,但年轻人的通勤更大决定因素在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建设_风闻
卷阿-中国科学院大学 物理化学博士-除了“物理化学”,什么都懂一点点2021-12-23 10:46
【本文来自《管清友回应建议“别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真没有“何不食肉糜”的意思》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事实上,我是特别遵从管清友博士的建议的人。
从高中入学到博士毕业,一直在住校,通勤时间可以忽略。念博士时去德国交换了半年,人生地不熟的,租了二十公里外的房子,每天得坐单程四五十分钟的S-Bahn,应该是我人生通勤巅峰,不过那半年也没想干什么事,基本就是瞎玩,所以浪费点时间也无所谓。
博士毕业后也没跳过槽,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刚入职的半年,在中国区总部的办公室待了半年,房子租得不远,每天单程骑二十分钟自行车。后来就一直在家办公,通勤时间回到了零。
可惜,我没有管博士那么有自制力,没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提升和完善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投资自己”。节省下来的时间,基本用来在床上躺着,在网上瞎逛,看各种各样的闲书,去公园遛弯,以及做饭了。自己没什么提升和完善,反倒是变懒了。有时候猎头打电话过来,觉得机会还不错,但一想到每天得挤地铁去上班,还是畏缩地觉得算了吧,薪水也没涨那么多。
回到问题本身,“年轻人在通勤路上花多少时间”不是年轻人自己可以决定的。
城市是有功能分区的,发达商业区里就算有几处住宅,它们的租金也相当昂贵。年轻人的收入甚至不能覆盖房租。那为了生存下去,年轻人只能选择在通勤上花费更多时间。
已经买房的小夫妻就更难照顾通勤时间了。如今的一二线城市,规模都不小,小夫妻两人要在城市的同一区域工作,是有难度的,买房时还要考虑到价格、限购等限制性因素,两人的通勤时间就更难兼顾了。就算买房时都做了最妥帖的安排,谁也没法保证,两个人都不换工作。换工作后,总不能为了节省通勤时间,夫妻分居,再去租房吧。
所以,年轻人的通勤时间,更大的决定因素在于,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建设。
知乎有很多劝退“生化环材”的人,但很少有人提到“未来换工作对通勤的影响”。我在这个回答中提到,买房后,换工作很难顾及通勤时间。而基础科学研究,对研究组的科研条件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除了少数一线城市,年轻人很难在同一座城市找到多个符合自己科研方向的工作,换工作(找下一个博后位置),基本等同于换城市。这对个人生活影响其实是挺大的。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需要考虑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