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衰弱?王文:为什么中国崛起将持续,中美两国到底该竞争什么_风闻
芙宁娜-2021-12-23 08:49
【本文来自《美国学者:中国正在衰落,美国需要准备对手衰落而引发的大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美国学者迈克尔•伯克利和霍•布兰德斯在《外交》《外交政策》连续刊文揣测“中国崛起已终结”、“中国正在衰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近日连续在英国网媒《All China Review》头条也刊发两篇长文《为什么中国崛起将持续》、《中美两国到底该竞争什么》:
当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崛起已终结”、“中国正在衰弱”时,中国学者会心一笑,把这种观点视为不了解中国的美国式嫉妒,不值得一驳。这正是为什么迈克尔•伯克利(Michael Beckley)和霍•布兰德斯(Hal Brands)两位教授连续在《外交》《外交政策》发表了这个主题的长文,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位学者驳斥的重要原因。过去20多年,美国学术界对中国的一些歪曲言论,比如章家敦与沈大伟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学者会奋而反击。这一次,中国思想界显然淡定、自信很多。
不过,我不希望美国知识精英持有这种看法。预估中国衰弱,与预测中国崩溃,都有相似的风险:背离中国常识,进而战略性地误判中国。任何学理分析,都不应违背常识。中国崛起已不可逆。中国崛起并非无助于美国利益,也并不可怕。相反,忽视这一点,妖魔化中国崛起,才是令人担心的。
中国持续崛起的基本常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形成的中国发展惯性,使预测中国变得不再那么困难。许多懂得投资中国的战略家们,通常会在五年规划、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里寻觅中国下一步的演变轨迹。
第一个的基本常识是,所有中国人都想谋求更好的生活。这是推动中国持续崛起的原动力。
比起1978年时中国仍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现在的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要忘了,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39平方米,虽是1978年8.1平方米的5倍,但仍不足美国人(约65平米)的2/3。中国人均拥有小汽车仅有0.21辆,仅为美国人的1/5。中国城镇化率仅仅57%,比起美国82%城镇化率相差甚远。中国人均年社会消费品金额约4600美元,仅是美国人的1/4。
有些数据更令人惊讶。截至2020年,中国约600个机场,美国却拥有13500多个。在中国,仍有10亿中国人没有坐过飞机。2亿中国人家庭里还没有马桶,只能用蹲式的厕所。中国人获得大学教育的比例仅有4%,而美国却有25%左右。
21世纪前20年,中国新产生了2亿中产阶级。世界透过深圳、上海浦东的高楼大厦看到中国繁荣,但不要忘记深圳与浦东20年前还是贫困之地,而现在中国许多地方正如20年前的深圳、浦东那样。
常识告诉我们,只要勤奋的中国人想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穿得更好,并确保这些个人梦想逐渐实现,中国在2035年就会再出现2亿中产阶级。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不可能是中国发展的上限。
有人会质疑中国是否能够推出持续确保增长的政策。这正是第二个美国人很难理解的基本常识:中国政策的延续性。
外部力量是否能阻止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中断中国政策的延续性?没有任何外部力量敢入侵中国,这是第三个基本常识。
1979年霍梅尼革命后的伊朗崛起,被两伊战争中断。1979年入侵阿富汗,是苏联衰弱的开始。2002年阿富汗战争,是美国霸权坠落的节点。
中国是过去40年唯一没有卷入或发动战争的主要经济体,正如同20世纪上半叶美国远离一战、二战那样获得了增长的和平红利。
中国大力发展航母、核潜艇、洲际导弹,却又不像美国那样在海外设立数百个军事基地,精准地保持不对外发动战争与防止外敌入侵之间的平衡点。
目前看来,若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大陆将动用武力,并不惜与任何协防台湾的外部力量为敌,是当下最大的战争风险点。这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同样考验着全世界尤其是美国人防范风险的智慧与理性。
基于这些基本常识,中国崛起终结的概率是相当低的。预设中国衰弱,为时过早。
中美竞争,应该为了什么
人类文明进入到21世纪。中美两国到底需要怎样的竞争,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国竞争的文明性、进步性?
在我看来,中美首先应为解决全球发展困境的竞争。美国曾被视为“灯塔之国”,为二战以后各国的经济复苏、金融稳定、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做出不可灭的贡献。但正如罗斯福当年所担心的,21世纪以来的美国并没有带动全世界的国民健康、创建新企业、就业机会持续提升。
在许多中国人眼里,美国神话的坠落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特朗普执政四年尤其是新冠疫情防控失败更是全面冲击了美国长期以来营造的“国设”。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9月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美国政府疫情应对的不力表现,美国国家形象和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个人形象从差劲跌至糟糕透顶。只有16%的人相信特朗普会“在世界事务中做正确的事”。
相比之下,2008年北京奥运圆满举办,令中国国家声望呈加速度崛起之势。此后,高铁建设、电子商务、无现实支付、消除贫困、打击腐败、污染防治等极大推动了中国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也使中国道路成为摆脱全球发展困境的另一个解决方案选项。
正如1970年代民主化第三波浪潮中,数十个国家以美国为榜样、推动本国的政治转型那样,2020年代的非洲、亚洲亦出现了学习中国经验的萌芽。在许多国家看来,过去半个世纪的民主化转型,彻底改变命运的国家仍是少数,多数穷国仍是穷国的客观现实,而中国却从穷转富的逆袭之路,使得中国显现足以与美国模式吸引力相匹配的竞争力。
2021年美国领衔G7推出B3W(Build Back Better World)战略,试图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暴露了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性的首次承认,也体现了美国被迫对中国模式竞争力的理性回应。中美两国为解决全球发展困境的竞争,本质在于哪个国家更能为世界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更在于哪个国家能治理好本国生活便利、民众福祉、社会稳定与经济复苏。
第二、中美应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竞争。气候变化已经到了紧急的危机时刻。越来越多的气候科学家认为,如果任由地球气候继续升高而不采取实质且有效的措施,不排除21世纪是最后一个人类文明的完整世纪。气候危机还会伴随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甚至数倍于新冠疫情危机的社会危机。
2020年底,已有约130个国家宣示未来20-40年实现碳中和,包括美国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然而,全世界明显低估了两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顺畅度。中美两国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5%左右,能为世界提供约60%以上的资金,一旦两国在地缘政治、经贸摩擦、区域安全等领域继续保持紧张的状态,势必会导致两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受到重创。这充分考验拜登试图将合作、竞争、对抗分类管理的对华政策,也考验两国为人类未来而合作的大局意识。
中美两国应当在气候变化领域赋能世界展开竞争,这包括但不限于为非洲提供气候遥感卫星,为东南亚建低碳示范区,为南太平洋小岛国提供节能灯,为世界提供更多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技术而提供信贷与资金。让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更实、更久而展开的中美竞赛,就像富豪公益排行榜,是世界所期待的。
还有,中美应为推动全球技术革新的竞争。智能科技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人类在人工智能技术面前是变得更强,还是变得更弱?是走向新的繁荣,还是走向灭亡?这些都将是一个终极的思考。
1944年11月17日,罗斯福总统向范内瓦•布什博士问询了未来和平时期科学的作用。其中有一句话非常感人:“我们的面前是各类思想的新前沿,如果我们以应对这场战争所用的同样眼光、勇气和干劲去开拓,我们就能创造更为充分更加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生活。”8个月后,范内瓦用一份题为《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回复总统问询。该报告后来成为推动二战后美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文件。75年后,这份报告中文版问世,数百位中国科学家、IT业企业家对之赞誉,并讨论中国该从中借鉴什么。这场关于“无尽前沿”的竞争已在中美两国拉开。
不过,对于像我这样的中国社会科学学者而言,中美两国对“无尽前沿的竞争”的范畴恐怕要比范内瓦时代更宽泛、更复杂。这场竞争美国不一定输,中国也没有注定赢。更确切地讲,只要一国输,另一方也不会赢,正如这场新冠疫情一样,只要病毒还没有得到控制,就不能说谁赢得了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
2021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美国结束了21世纪以来对中国战略定位的摇摆状态,正式将中国视为“首要竞争对手”,希望继续保持美国霸权。“竞争”的这个词,中国决策者并不排斥,但与美国决策者理解得不一样。
如果两国必须竞争的话,我希望不是拳击赛,而是打高尔夫。谁赢,都意味着世界更高的文明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真正考验两国竞争文明的时刻刚刚开始。在这个新起点,认为中国崛起终结的说法,显然是太短视了。
上文转自公众号“人大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