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轻芒和内容社区_风闻
航通社-航通社官方账号-微信公号:航通社2021-12-24 10:03
审核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调性”,成为事关社区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
航通社首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博:@航通社 | 微信搜一搜:航通社
2021年 第35期
文 / 书航 2021.12.23
上周末,资讯阅读器产品“轻芒”项目结束,团队会继续开启一个名叫“阅览室”的新项目。
从豌豆荚到轻芒,这个团队和他们的作品总是惹人怜爱。“阅览室”1000个创始会员名额,在消息宣布后一个下午就被抢购一空。购买者甚至并不在乎能买到什么,而只是纯粹支持和赞助他们。
有掌控感的阅读
轻芒这个名字总是容易被人记错念错。它的来历并不非常明确,当然他们新闻稿上有印,但那只是其中一种说法。这两个字倒是跟一句宋词非常吻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就是说,我一个人穿着个草鞋,拄着一根登山拐杖在山间行走,就比骑马坐车还要轻快。什么天气不好,阴冷又下雨,无所谓的。
整个词句体现的意境,就是一种能够独自掌握自己前途命运的感觉。对于轻芒而言,则是对于自己所阅读内容的一种掌控感。
有掌控感的阅读是一种古老和自然的习惯。在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人们用剪刀和糨糊把一大张报纸裁成剪报本里的豆腐块,对着图书馆借来的书、同学偷摸传给自己的稿纸手抄,再转给别人。
轻芒 APP 遵循了人的直觉,将标记动作简化到了极致,只需要手指长按文字即可。轻芒将转发和评论的最小单位,由单篇文章进一步下探到文章里的某一两句话,这使得它评论区的结构是开放社区类产品中最复杂的。
由于内容会被诸多“内容农场”不断转载,最初来源有时并不好找。轻芒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将很多人在不同站点摘抄到的同一内容去重,将他们所做的批注合并到同一个页面。它也再无机会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它对用户主动权的尊重,更强化了对阅读的掌控感。用户可以完全掌握阅读记录和批注,以 API 形式随意利用,除跨平台的客户端之外,也规划提供全功能的 Web 版本。这个产品从它的设计初衷,具体实现和运营等各个环节,无不充满了自由和自主的气息。
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在一个推给我们的信息流当中,看到想要的文章再一键转发。微博和朋友圈等等也提供了加上一两句评语再转发的能力。但是算法和信息流是所有想要自主获取内容的人的大敌。
轻芒代表了一批不愿被算法和热搜左右,乃至愿意用自主创作去制造别人谈资的人,代表了一种突破迷雾,将信息自由握在自己手中的美好意愿。
理想主义者和人类高质量用户
轻芒经过一次大的转型,刚开始是单向的类似 Flipboard 的订阅器,叫“轻芒杂志”,后来才变成现在这样。“轻芒杂志”的发布会当年开在东四胡同区的某个小楼,一个享有临街落地窗的会议室临时搬了一些凳子,坐了大概二三十个人,后排的人还站着。即使有想提前溜出去的记者,也因为过于醒目而坚持到了发布会结束。
这种小清新、文艺范儿的初创项目,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认为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当时在咖啡馆谈创业谈融资还是寻常一景。当时的环境和新闻报道,确实可以让你误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做成一件事,于是你就去做了。现在谁还创业啊?
几位联合创始人本身不能说缺钱,而且做东西是要盈利的,可持续的,这种理智也始终写在他们的基因当中。虽然有情怀,但他们始终希望把这个情怀跟稳定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最终达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维生的高级人生目标。
这也不算特别稀有的品质,稀奇的是,他们的兴趣和情怀是阅读。在独立书店一片凋敝,沉浸阅读无力回天,图文内容秋风萧瑟,作者们全都去视频号露出一张老脸的境况下,他们居然想要把这个行业做成一个可以盈利的生意。这就使得事情一下子变得有意思了。
所以这次轻芒继续不下去了以后,他们想了想,觉得接下来能做的事情,也都是跟阅读绕不开的。
而那些“无脑”支持他们的人,当年也有不少直接买走了读库大清仓的书,充值了中读和小鸟文学,赞助喜欢的播客。轻芒早前出的抱枕,他们也买。通过介绍新用户获得的 VIP,社长读者群里有人能攒到 4500 天,意味着至少拉了 500 人。
这就是人类高质量用户。
审核是内容社区的核心能力
以前我去他们办公室时候,问过两次他们是不是依靠做外包小程序来补贴阅读业务。回答都是:轻芒自身是可以自负盈亏的。所以轻芒的关闭与财务可持续性关系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过去的运营工作中存在一些疏漏”。
自从被天降正义之后,大家也就知道,对于轻芒这个产品来说,基本上也没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让它在国内继续服务。虽然他们搞了一个国际版 ReadMark,而且仍在运行,但它严格区分了国内用户的访问。
运营同学继续坚持了一段时间的官方公众号写作,有时做事实核查,有时请老用户过来,在飞书开文档讨论一个话题,然后生成一本电子书。但是,毕竟大家最习惯的按住标黄这个简单的工具已经消失了,用户体验做得非常好的一个产品,硬生生的就不能用了,这也很打击其他用户的积极性。
然后就是现在。轻芒团队的下一个产品“阅览室”回到了小范围流通的路线,而且通过付费设立基础门槛,以防止像之前那样,用户大量涌入导致审核能力不足,出现管理漏洞。
轻芒的“命门”是当今任何想做内容社区的人都会面对的问题。面对全网用户,一些你在线下根本不可能相遇的人,会被有意无意安排到同一个舞台。在线下,也许你等车时候听对方讲电话,就知道你们不是一路人;看他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看学生手表,也知道无需理会。但是在网上,你们不仅可以吵起来,而且可以互相举报对方。
这个是非常要命的。以前,只有 Uki 和猿辅导等遇到过竞争对手到评论区搞事。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义务监督员”,而且很要命的是他们监督的标准不统一,一些人认为是很寻常的事情,在另一些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必欲除之而后快的。
一个合格的中国大陆社区,至少应该能够平衡这几类人——开放、中立、保守——之间的关系。要么就是像豆瓣一样,增强区隔,让圈层之间减少接触,各色人等圈地自萌。要么就是放任甚至鼓励破圈,在统一审核池的同时设立引流话题,集中火力,消耗那些精力旺盛的“监督员”,让他们不要殃及长尾冷门内容。
豆瓣式的圈层隔离,现在看来已经到了极限。也就是说,总有一些人是想要突破自己所在的圈层,而成为一个全网范围的净化者,所以他们有一种内生的力量,想要突破到别人的圈子里。他们看到某些话题有一种内化于心的介入冲动,在别人的“精神角落”里摧枯拉朽让他们产生了崇高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在轻芒,用户的人格化概念是被极度弱化的,一个用户更像是一个可供订阅的信息流。“先锋读者”可以被追随,但 ta 除了不断摘文章做笔记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自行同读者互动,引流效果也很弱。所以它理论上应该是采取圈层隔离的方法,以减轻人工审核的压力。但最终,用户扩张的速度还是超过了运营的能力范围。
至于引流钓鱼法,现在还活着的大型社区多少都有采用。但这样的代价是彻底毁掉了“千人千面”,因为引流问题要全量推送才能取得最大效益。所以再怎么调教时间线,你都永远会被阴魂不散的性别话题、情感问题等等缠绕,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即使如此,也未必成功。这样做对于一些特别“钟情”于该社区的喷子是比较有效果的,但是用户基数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对方采取“人海战术”,总有一些新用户会被随机分配到一些新的“战场”然后打扰到其它圈层的用户。
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内容社区,对于现在的创业者来说并不友好。审核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调性”,成为事关社区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缺乏这个能力,就会让出问题的社区逐一被“射落”,让互联网上的讨论不可避免地集聚到少数的中心化节点。今年以来,猫扑网、超级大本营论坛(部分板块)、铁血论坛等相继宣布关闭。微软的领英也在中国区停止了社交业务,转型为纯粹的求职招聘平台。
放眼未来,小型的,沙龙 / 俱乐部式的讨论依然需要在一个可以沉淀的环境中被收集,被记录,以成为支撑中文互联网和汉语这门语言发展的基石。
如果你不希望有思想和有趣的人,因为缺乏讨论氛围而闭嘴离开,而众声喧哗的都是看不下去的比特垃圾的话,那么曾经通过论坛、猫扑、天涯、贴吧、豆瓣、人人、知乎们进行的长篇讨论、理性思辨,现在就依然需要通过新的平台和载体继续下去。
轻芒团队也许不想背负这么庞大的使命,只希望创造一个安静的,有利于阅读的虚拟空间。但不论空间大小,阅读总会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也就意味着总会需要审核。这个新的空间如何能不被“天外来客”打扰,仍然是一个必须认真解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