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致真:朱光亚柔情护航《科技之光》_风闻
国际邪教研究-国际邪教研究官方账号-珍爱生命,愿天下无邪!2021-12-25 11:08
编者按:转发赵致真老师10年前悼念朱光亚先生的文章,回顾《科技之光》的峥嵘岁月。
得知朱光亚先生逝世的噩耗,我再也无法继续手中的工作。窗外长空雪乱,大地一片缟素。独自在书房踟蹰徘徊,从此后,永远看不到朱老和蔼的面容,听不到他亲切的教诲了。
2011年3月2日下午赶到朱老家吊唁,今天上午驱车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做最后诀别。苍颜华发的老人,神情凝重的官兵,满面戚容的群众,人们心中都知道,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世界格局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永远忘不了一代元勋,是他们为中华民族安上了核弹的铁拳,插上了火箭的翅膀。
朱光亚的名字,是和雄风浩气、威严刚猛连在一起的。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他对公众有着一颗怎样柔爱的心,对科普有着一份多么深厚的情。
1994年底,我们武汉电视台决定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卫星频道资源,开办覆盖全国的大型科普栏目《科技之光》。这是一个心中无数、前途难料的“大举动”。想不到很容易就见到了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朱光亚先生。听完汇报,他异常兴奋地说,电视比起其他科普手段更有优势,生动形象,覆盖面广,应该大力倡导和发展。不仅表示中国科协将全力支持,还承诺为《科技之光》写几句话。几天后,中国科协办公厅便打来电话说,朱老的题词写好了。我们急忙取回,环围展读,洁白的宣纸上写着“扬电视之长,放科技之光——衷心祝愿武汉电视台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做出更大贡献!”当时距《科技之光》预定的开播时间还有半年,朱老的题词无疑是最强大、最稀缺的支持,有了“后台”和“靠山”,我们才更加放心放胆,加快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1995年5月8日,《科技之光》如期上星,片头徽标logo用的就是朱老的字。当时的“制作基地”设在首都师大,走廊一端的正墙上,我们用玫瑰红的丝绒衬底,放大的金色字迹,把朱老的题词制成巨幅匾牌,望去如同一扇窗扉撒进金色阳光。在人地两生、四望无依的“皇城根”下,朱老的题词是催征号、座右铭,还有人戏称它是“护身符”。
《科技之光》开播不久的一天早上,中国科协突然通知说,光亚主席要来看看,而且马上就到。我们顿时慌作一团,还没把人聚齐,一辆黑色轿车已经来到楼下。光亚主席先挨个到编辑记者的“集体宿舍”慰问。当听到这些年轻人大多是理工科出身,专门应《科技之光》招聘而来,朱老表现出格外的兴致。他说,我在大学教过物理课,理工科学生的方向多半是当工程师、教授、科研人员,你们愿意当电视记者,很有眼光和前途。大众传媒不应该是文科生的一统天下。方毅同志说过,科普工作是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希望你们成为科普的好汉。接着光亚主席又到轻工学院参观我们的临时演播厅,并且即兴接受采访,制作了一期《科海放谈》节目。这次视察让初出茅庐的《科技之光》军心大振,特别几十个理工科大学毕业的骨干,深以自己选择了电视科普为幸。
转眼间《科技之光》播出了一周年,而且移师到新开通的中央电视台7套。中国科协和武汉电视台都想庆祝一下,以鼓励士气和扩大影响。我们根本没敢奢望座谈会选在人民大会堂,领衔人是朱光亚主席和吴阶平副委员长。朱老在会上热情肯定我们一年来的成绩,呼吁社会各界支持《科技之光》站稳脚跟和发展壮大,还特别拜托与会的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多多关照。我们的不少年轻记者平生第一次走进大会堂,和心目中诸多“云端里的人物”坐在一起,光荣感和自豪感达到了沸点。
1997年朱老到武汉视察时,已经不担任中国科协主席,主要工作担子在中国工程院,但却依旧惦念着我们,并从爆满的日程安排中抽出将近半天时间来武汉电视台,参观我们的播出线,了解《科技之光》的实力和后劲。武汉各界闻讯后无不感到与有荣焉,对《科技之光》更加刮目相看和鼎力支持。在朱老的“权重”天平和优先顺序上,科普工作居于何等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1998年5月《科技之光》播出三周年,光亚先生为我们送来了题词“让科技之光常映百姓家”。接着中关工委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为《科技之光》举办了汇报会。4位副总理级的领导人欣然莅临,10多位部长级要员和著名科学家联翩而至。记得光亚先生是第一个早早来到会场的,因为怕动身晚了路上堵车迟到。朱老的发言朴实而深情,他说过去一直担心《科技之光》能不能坚持下来,现在终于放心了,并希望《科技之光》的节目能刻录成影碟广为流传。这次汇报会是《科技之光》创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恐怕也是中国科普历史上再也难以复制的巅峰场面了。
光亚先生对《科技之光》的呵护与扶持是始终如一、从不疲倦的。2000年《科技之光》播出五周年座谈会,仍是朱老出面担纲,请来一批最智慧的科学家共商科普大计,此后出版的《中国科普与新世纪》一书便是这次会议发言的结集。由《科技之光》承办的2000年、2002年北京国际科教电影电视节上,光亚先生两次担任名誉主席,不仅为大会题词,还兴致勃勃亲临会场观摩节目,与各国代表交谈。《科技之光》的重大活动朱老几乎是每请必到,告别时总要说,希望常常听到你们的好消息。
后来的这些年,我们和光亚先生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一方面得知他身体欠安,不便过多纷扰。另一方面,《科技之光》已经很难对朱老“时报佳音”,我深感一直在辜负着老人家。“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他心心爱念、投入无限感情的《科技之光》不断萎缩和边缘化。大环境如此,怎能让这位年高体衰的长辈再徒增忧烦?
悲风传来,《科技之光》的“老兵”们在第一时间互相传告,一片唏嘘。共同追忆当年的许多细节,连夜翻检尘封的影像资料,寻找光亚先生和我们一起度过的珍贵岁月。北京《少年科学画报》原主编赵萌老师在电话里同样不胜感概,深情诉说着当年举办少年科技竞赛,朱光亚爷爷突然来到现场和孩子们一起叠纸飞机的情景。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外,该有着多少无声的“人民的悼念”。
大星骤殒,伟人长逝,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是光亚先生毕生的追求,而努力发展中国的科普事业,应该也是光亚先生殷切的遗愿。《科技之光》可以作证。
(文中所有照片由作者提供,作者系中央电视台大型科教电视栏目“科技之光”主编、著名科普作家)
原题:《巨手曾握霹雳火 柔情总护科普花——沉痛悼念朱光亚先生》